白银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白银传统文化特色?
大家都很好奇各个省份当地的传统文化及传统文化特色。经过悠久的历史,漫长的岁月里,省份不断的发展和继承,有很多丰富的民俗文化互动,进而形成了我们熟悉的当地文化特色。我整理了一下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多帮助。
一、白银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哪些 一、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是白银最古老、最久远、最原始的文化,是白银文化的根脉,其遗址遍及白银全市,文物出土点在150个以上,主要分布在会宁、靖远一带,一般都是成片大面积存在。牛门洞彩陶文化是白银彩陶文化的代表。虽然在名称上称为“牛门洞遗址”,而居于上位的马家窑文化也不过和牛门洞遗址一样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遗址的发现更是早于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大地湾文化,牛门洞遗址还有“甘肃首屈一指”的美誉。考察得知,牛门洞文化自产生以来直至汉唐、北宋等到现在,基本没有间断,这是其一大特点。
二、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文化因丝绸之路东西南北穿越白银而产生。丝绸之路在白银境内的特点是:区域分布、纵横交错、贯穿南北、横亘东西。白银可谓丝路名区。
自西汉(公元前)丝绸之路开通后,白银就成为丝路的咽喉孔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丝绸之路经过会宁县城、靖远县城、景泰县城和平川区等,经过了虎豹口古渡、鹯阴古渡、索桥古渡、白兰渡,经过了祖厉古城、鹑阴古城、媪围古城,以及西宁城、郭虾蟆城、古会州城、东古堡、苦水堡、裴家堡、哈思堡等。
丝绸之路穿越白银全境,文化积淀深厚。
由于丝绸之路在白银形成了区域,故有了更多的驻留机会,产生了诸多文化遗存。
三、红色文化
红色文化主要指红军长征经过白银而代表。三军会宁会师既是长征胜利的标志、红军团结的标志、红军新的征程开始的标志,也是西路军形成的前奏,更是张国焘结束另立中央重回红军怀抱的首善之地,红军在会宁活动约52天,会宁的红色文化十分厚重。
红色文化遍布白银全境。
靖远是中国共产党在甘肃开展革命活动和建立党的秘密组织较早的地区,是中国工农红军一、四方面军挥师征战过的地方,也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渡河西征的出发地。
血色景泰更有智取尾泉村、运筹赵家水、和谈锁罕堡、坐镇双龙寺、攻坚大芦塘、血战一条山、大捷大拉牌、攻占五佛寺、成立抗促会、组建西路军、血染新墩湾、洒泪别景泰、风雪西征路等文化沉淀。
平川区是甘肃省的革命发祥地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四方面军在打拉池会师,打拉池会师是红军总部与西方野战军总部的最高级别的会师。红军在此驻扎了48天,留下了许多当地群众支援红军的佳话。
两万五千里长征中到过白银市境的有: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李先念等。朱德、张国焘、徐向前、聂荣臻、陈昌浩、贺龙、任弼时等和朱德、彭德怀、刘伯承、林彪、贺龙、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9位元帅,徐海东、陈赓等8位大将,宋任穷、杨成武、洪学智、张爱萍等46位上将、127位中将、千余名少将。
二、白银传统文化特色及习俗 1、岁时习俗
腊八节--各地农村都有农历腊月初八煮“腊八粥”的习俗,表明该年五谷丰登,开始扫房子、擀长面、杀猪,准备过年。
春节--俗称“过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五。腊月二十三送灶,除夕夜接灶,祈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除夕、初一拜年,长辈给晚辈发“年钱”。正月初五“扫五穷”,开始闹社火。正月初七为“人七日”,家家户户吃长面。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三确定为各种植物的日子--“七糜八谷九瓜十菜十一萝卜十二葱十三是个天花星(小麦)”,根据天气预测收成。正月十五闹元宵,放焰火、耍社火、吃元宵。正月十六“回神”。正月二十三“跳干儿”,又称“跳火”,点燃柴草,男女老少依次跳跃,撩疾病求吉利,然后用掀扬起灰烬,观其形状,祝当年粮食瓜菜丰收。
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大人、小孩理头;家家炒食各种豆类,意在驱虫害。
清明节:四月五日前后,家家集体扫墓祭祖、上坟添土。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饮雄黄酒、吃粽子,纪念屈原。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瓜果节”,家家上坟扫墓、献瓜果。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全家团聚,在院中摆香案迎月,献月饼、瓜果,又称“团圆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登高祈求长寿。
寒食节:农历十月初一,家家糊纸衣、印冥币,祭祀祖先,称“送寒衣”。
冬至节:每年冬至日,吃长面,煮“五豆”。民间计算年龄按冬至计。
2、庙会
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固定时间,善男信女自发聚集到当地或有名的寺庙,举办隆重的宗教祭祀活动,许愿、还愿、求神、问卦,其中四月八“浴佛节”规模最大。现在已由单纯的宗教活动,发展为宗教祭祀、旅游观光、商贸流通等于一体综合民间活动。靖远法泉寺、会宁铁木山、景泰五佛寺的四月八庙会,一年比一年盛大。
3、婚嫁
白银各地婚嫁习俗大同小异,程序有寻对象、媒人提亲、相亲、转家、换手、订婚、抬礼、认东、接亲、婚礼、瞧新娘、回门、站对月等。
相亲:男女双方见面;
转家:女方考察南方家庭情况;
换手:男女交换信物,表示双方及父母同意公开交往;
抬礼:男方带够双方约定的聘礼,到女方家中,向女方家人及亲戚表示感谢,确定婚礼举办时间。一般在婚礼前一天。
认东:抬礼仪式结束后,新女婿带上礼物到女方至亲的叔伯哥嫂家(东家)认亲。
瞧新娘:婚礼第二天开始,新郎的亲戚轮流邀请新娘到自己家吃饭,和家人相互认识。
4、丧葬
白银各地的丧葬习俗也是大同小异。未婚死亡或婚后无子夭折的年轻人一般不举行葬礼,多采用火葬形式草草了事。老人寿终正寝的主要程序有停尸、讣告亲友、子女披麻戴孝卧草守孝、开吊祭祀、接娘亲、向娘亲请示、入殓、起灵、下葬、守七、烧尽七纸、烧百日纸、烧周年纸、烧三年纸、换孝等。
5、寿诞
老人年纪大了,逢生日子女为其贺寿,亲友晚辈送寿礼、撰寿幛祝贺。主人先以长寿面招呼,然后酒宴款待。
6、庆生
小儿出生后洗三、过满月、瞧娃、缠百禄等庆祝活动。婴儿出生后向外婆家报喜,第三天外婆家人带空心锅块来庆贺,并为婴儿洗澡,叫“洗三”。婴儿满月后,亲戚朋友带花食和衣物为孩子“过满月”。孩子出生后,亲戚带蒸的桃形花卷和礼物去看孩子叫“瞧娃”。孩子百日,亲戚朋友登门祝贺,主人备酒席招待,叫“缠百禄”。
甘肃自驾游最佳路线
甘肃是游人西北览胜赏景,尤其是自驾车旅游、背包客自助游的好去处,有兰州、河西、甘南、陇东4个风格各异的旅游风景区和多条旅游专线。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河西地区,张掖、武威、敦煌都是享誉海外的历史名城;甘南,这里是藏、回、东乡、保安、撒拉等少数民族的集聚地,有独具一格的民情和风俗,有气势雄浑的雪岭冰峰,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甘肃的陇东地区,这里是具有悠久革命历史的老区,境内除有众多的革命遗迹外,还有道家圣地崆峒山、王母宫山以及公刘庙、菩萨山等庙会。甘肃地处黄河上游,沟通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通陕西,南瞰巴蜀、青海,西达新疆,北扼内蒙古、宁夏;西北出蒙古国,辐射中亚。甘肃省辖12个地级市、2个自治州。历史跨越八千余年的甘肃,融丝路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伏羲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伊斯兰文化以及陇东黄土地文化为一体,是多民族、多文化共生的地带,是我国早期文明最辉煌的地方之一,甘肃在中国西部形成一道神秘而独特的文化风景。甘肃大地上散布着上千处人文景观,其中有堪称世界石窟壁画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最西端嘉峪关、以泥塑著称于世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拉卜楞寺等。甘肃地域辽阔,自然风光优美,茫茫的戈壁、淳朴的黄土高原、广袤无垠的草原、洁白莹润的冰川共同构成了一幅雄浑壮丽的画卷。鸣沙山月牙泉的奇异组合,给神秘沉重的丝路古道增添了一丝轻松惬意。1、甘肃兰州甘肃省嘉峪关市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这里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素有天下第一雄关、边陲锁钥之称,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它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地处酒泉盆地西缘。嘉峪关市著名景点有:万里长城、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心脏、黑山岩画、魏晋墓地下画廊、七一冰川、祁连积雪、瀚海蜃楼、长城博物馆、讨赖河大峡谷、花海魔鬼城、乾圆山庄、新城草湖、石关峡、黑山湖嘉峪关国际滑翔基地和关城文化旅游景区等。甘肃省平凉市,位于甘肃省东部,六盘山东麓,泾河上游,为陕甘宁交汇几何中心金三角,横跨陇山(关山,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定西、白银,南接陕西宝鸡和甘肃天水,北与宁夏固原、甘肃庆阳毗邻。平凉市下辖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和静宁县。
甘肃白银的春节习俗
甘肃白银的春节习俗与全国大同小异,只有景泰的习俗稍有差异。景泰人过年的习俗与忌俗
农历腊月开始,景泰人便忙里忙外,外准备起过年的东西来。家家杀猪宰羊,做新衣服。农妇们不要选择个天晴日丽的好日子。,将自家屋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将一些陈旧的年画换上新买的,这种活动名曰:“扫房”。
腊月初八是传统的“腊八节”,这天的早上各家的农妇们早早起来,做一大锅米饭,米饭中拌有熟肉片或肉丝,和在一起蒸熟。这天的早饭只吃这种米饭,不准吃菜。
“腊月二十三,灶火娘娘要上天。”各家早早地将“灶君”像请到家中贴在灶房中,待到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烙“灶干粮”,这是一种巴掌大的圆饼,上面放上糖,献在灶火娘娘像前,意为糊住灶火娘娘的嘴,要她“上天言好事”,在玉帝面前多说主家的好话。天黑以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灶马”焚烧掉,放鞭炮便送灶火娘娘升天去了。
在景泰芦阳方圆的地方,过年前还要上坟。腊月二十八、二十九、三十这几天,同一家庭的人带上纸钱和馒头到祖坟上去祭祖,给阴世的先人们送钱送吃的,寄托思念之情,希望他们也过一个欢喜年。
除夕这天下午,家家便早早的将院子里外彻彻底底打扫一遍,老式房子纸窗户还要将旧的纸扯完,按窗格糊上窗花和花纸,景泰乡间流传一则谜语:“有个大姑娘,年年换衣裳”,说的就是这贴窗花的事。这一切都准备好后便开始贴春联。
年前夕,妇女们忙得不可开交,蒸“枣盘”(一种供祭神用的馒头,顶部放一颗红枣)、做长面(如今多为压面机压制),切好肉臊子,准备过年几天的丰盛食物。
除夕的晚上,吃过饭后就开始接“神”。每家上房的八仙桌上供着本家祖先的牌位,牌位前面献着枣盘、点心肉类等祭品。接“神”前先用烧红的石头放在醋盆中,端着醋盆在所有的屋子里转一圈,然后燃香放花炮,迎接先人们来家中过年。
除夕的深夜,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煮熟的猪耳朵,名曰“咬鬼”。
“神”接到家后,要供奉三天,一直到初三早上才送“神”上天。这三天,家里不能动扫帚,地脏了也不能扫,出嫁的女儿这三天也不能回娘家。每天早晚要有一位男的上香磕头、放炮,一直到送“神”上天。
初一早上开始,大人小孩成群结队的去各家各户拜年,先拜长辈和近亲,热闹非凡。
初三以后,过年的热潮便告一段落,一直到正月十二三又开始热闹了。俗话说:“小年大十五”,正月十五便是过年的又一个高潮。从正月十二三开始,各村各庄的社火队就开始出动了,高跷、秧歌、旱船、花灯,白天默认的闹。元宵节的社火,景泰地区以芦阳的最为热闹。另外在芦阳一带。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里,家家门前除了挂着各种各样的灯笼外,还要架一炉红通通的炭火,一则为观灯的人取暖提供方便,二则暗喻着来年这家的日子红红火火。
社火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夜里,到了这天夜里,夜深人静后,社火队的人便开始“追瘟”,敲锣打鼓沿街奔跑,做出追什么的样子,意为将全村的瘟神鬼怪都驱除出村,保佑全村百姓一年平安。追瘟的队伍一直跑到村外很远方罢,所以这天夜里,除了社火队而外,一般人家都是不出门的。 忌俗
从除夕夜接“神”到初三早上送“神”的这两天三夜中,因“家神”接回供在家中,故有许多忌俗。如:
这几天家中里里外外不准扫地扫院。据说,如破了忌扫了什么地方,来年什么地方就会有许多蚂蚁。
家中老小要和睦相处,婆媳之间、夫妻之间不得吵架,家里不能有哭声,否则来年家中不会平安。另外,要特别小心不得过年期间打破家什,如锅碗之类,若过年几天打破什么家什,这一年便会常常出现这种情况。
与人说话,要多讲些吉利的话,特别忌说一些“死”呀,“病”呀之类的话来。
正月初七、十七两日,称为“黑日”,这两天在家的人不能出远门远行。另外,初八和十八两日,在外的人不能回家,故有“七不出八不进”之说。
还有,正月期间,不得干炒吃各种食物,也不能在火上烧着吃,否则,传说一年中便会生口疮。
有关春节习俗的资料
春节各种习俗来历----春节扫尘的由来
每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进行一次大扫除。人们喷刷房子、清洗家具,拆洗被褥,古称“扫年”。
扫尘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从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至今民间流行着“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谚语。
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传说,扫尘习俗是因通州(今南通)佃农为迎接玉帝的年粮而来。早先,这里的佃农一年忙到头,除纳粮交租外,所剩无几。他们祈求灶王爷在腊月二十四日上天奉本时多说好话,以便玉帝开恩,从天仓拨点恩赐,在除夕前降下年粮——米雪,让他们饱饱地吃顿团圆饭。为了迎接玉帝的恩赐,佃农们每年都在腊月二十八日前,将宅院里外打扫得清清爽爽,以迎接天赐年粮,这样年复一年,春节扫尘的民族风俗一代代延续流传下来。
春节守岁的由来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打牌、聊天、放鞭炮、包饺子...... 守岁习俗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拜年的由来
大年初一,人人都早早起来,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关于拜年习俗的由来,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春节放爆竹的由来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可能是今天的疟疾)。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现放爆竹只有象征欢乐的意思了。
春节贴春联的由来
每逢春节,我国民间家家要贴春联。春联的起源还要从桃符说起。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后来,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到了五代的时候,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一般人都把它看做是最早的春联。到了宋代,春节贴对联已经成为一种风俗了。王安石诗中就写过:“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朝。
贴门神的由来
以前,每逢过年,家家户户都要买张门神贴在门上,一是表示吉庆,二是为了“避邪驱魔”。关于门神的来历,战国时代的一部著作里有这样一个神话记载,东海度朔山中,有一棵盘曲3000 里的巨大的桃树,其枝伸向东北方的鬼门,所有的鬼怪来往皆从此出入。树下有二神,一名神荼,一名郁櫑,专门监视鬼的行为,发现哪个鬼胡作非为,便用草绳捆起来喂老虎吃。于是,人们就在两块桃板上,画上神荼和郁櫑的像。置以门侧,以御百鬼骚扰。这是传说中最早出现的门神形象。
经过历代演变,门神的内容也不断发生变化。唐代的门神已不是神荼、郁櫑,而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相传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因恶梦而生病,半夜三更时分,常听到鬼叫。这事被大臣们知道后,就推荐开国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全副披挂,在门外彻夜守卫。没出几夜,太宗的病果然好了。尔后,他就命画工画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贴在门上,借以镇邪避祟。这个作法,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后来,门神又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们把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像(也有其他圣贤的像)贴在前门迎客,把传说中的捉鬼能手钟馗的画像悬于后门上赶鬼,自以为前后把得紧,野鬼钻不进了。
除夕不杀鸡的由来
旧时,在浙江舟山过年不许杀鸡,这就很奇怪了。因为在过年这样的喜庆日子里,中国人都要大摆筵席,而筵席上往往离不开鸡。为什么舟山会流传下这么一个习俗呢?
据说明朝未年,鲁王逃到了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屡次击败清军。1651 年的除夕,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作战之机突袭定海城,清军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杀到鸡叫为止。他们杀了舟山百姓1.8 万人,最后只剩下六户人家六个姓。当清军杀到刘家岙时,忽然听到了公鸡的叫声便停止了杀人。正是由于这一声鸡叫,才救了舟山的这最后六户人家,舟山人才得以繁衍下来。从此,为了纪念公鸡的恩德,舟山除夕不杀鸡的风俗就流传下来。
过年吃年糕的由来
过年吃年糕的习俗,据传从周代开始,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由于禾谷成熟一次称为一年,所以后世过年吃年糕,就含有祝贺五谷丰登的意思了。吃年糕还有取“年高”长寿之意。在江浙一带,至今流传着一则年糕的故事。春秋时,吴国大夫伍子胥,被吴王夫差赐剑自刎而死。传说伍子胥死前嘱咐亲信:“我死之后,如果国家有难,民众缺粮,你们到象门城墙挖地三尺,可以得到食粮。”伍子胥死后,越王勾践闻知,认为吴国失去主将,就进攻吴国雪耻。夫差连吃败伏,京城被困,城中粮尽援绝,军民纷纷饿死。这时,伍子胥的亲信按他生前嘱咐,去象门挖地三尺,果然挖到可以充饥的 “城砖”。原来这是当年伍子胥暗地设下的“屯粮防急”之计,他在象门一带用的城砖,全部是用江米粉蒸制后压成的,这类江米砖十分坚韧,既可以作砖砌墙,必要时又可充饥。从此以后,每逢过年,当地家家户户都要蒸制象城砖样的江米年糕,以奉祀伍子胥的功绩。因为是在过年时制作的食品,就把它叫作年糕,沿袭至今。
正月十五是什么风俗习惯?
正月十五最重要的习俗就是点花灯、吃元宵。元宵节的习俗活动其实是比较多的,因为这个节日十五历史比较悠久,人们都非常的重视,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也有不同的习俗和活动,但吃元宵、点花灯基本是千家万户都要做的。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吃元宵、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后陕西西安周边哪里有庙会主要是人多就行,本人做一些工艺品想去卖一下。恳请各位帮忙。谢谢?
正月初十到十五 长安区引镇杨庄乡候官寨牛老爷社火
正月十一到十五 西安市西大街都城隍庙会
正月十二 户县渭丰镇迎城隍
正月十二、正月十三 长安区杜区镇寺坡关帝庙会社火与豆制品花碟工艺品展
正月十二到十五 长安区大峪乡龙渠村社火
正月十三 乾县灵源镇大王村三义庙蛟龙转鼓
正月十四 长安区韦区镇申店社火
正月十五 大雁塔庙会 卧龙寺庙会 大兴善寺庙会 八仙庵古会
正月十五 长安区韦区镇何家营古乐演奏 郭杜镇温国堡青狮铜乐社狮子表演 鸣犊镇马嘶坡村龙灯 鸣犊镇三村半(孙家场、吊钟沟、张雷湾)牛斗虎社火 郭杜镇香积寺东永村社火 滦镇留堡村留八堡社火 鱼化寨宋周村杠子高跷 子午街道办南杜角村南子午峪内金仙观庙会 樊村乡彰仪村鸡子殿焰光会大蜡 灵沼乡冯村芯子社火
正月十五 灞桥区狄寨镇社火游演 新筑街道办杨贺村八仙鼓
正月十五 未央区大白杨村社火
户县留南锣鼓
蓝田县水陆庵古会
临潼区零口乡、新丰街办长条村十面锣鼓
咸阳市西阳村牛拉鼓社火
三原县县城社火
周至县南集贤东社和西社皇会古乐演奏 周至县楼观镇,马台乡牛斗虎
乾县阳峪镇铁佛寺村铁佛寺庙会
彬县大佛寺庙会 彬县城西花果山石堡灯山景观
正月十六 武功县武功镇后稷祠和姜原庙会
正月十七 周至县终南镇马蓬灯笼会 长安区斗门镇常家庄织女庙会
正月十八 周至县哑柏镇四屯乡纸社火
正月二十 霸桥区栆园刘村庙会 临潼区骊山西绣岭第二峰骊山老母庙会
正月二十一 户县秦渡镇庞村罗汉寺庙会
正月二十三 长安区灵沼乡平等寺周文王古会 灞桥区洪庆镇岳家沟周公庙会 霸桥区新寺村庙会 扶风县揉谷乡姜塬村圣母庙会
正月二十三到正月二十五 蓝田县悟真寺(上寺)庙会
正月二十五 户县庞光镇化羊峪金峰寺庙会
二月二 灞桥区席王乡老洞庙会 户县西关新村太史桥龙王庙会 蓝田县华胥村庙会 扶风县绛帐镇古会 长安区杜区镇西江坡药王庙会 铜川市耀州区药王山庙会
二月八 户县东环城南路城隍庙会 户县庞光镇烧柴峪石门寺庙会 长安区王区镇城隍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