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什么时候寒衣节?
寒衣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和清明、中元节都是一年中主要的祭祀节日。寒衣节的时候正是气温开始慢慢降低,马上就要过冬,所以会给先人烧去御寒的衣物。那么2023年的寒衣节是什么时候呢?
2023什么时候寒衣节 2023年寒衣节的时间是阳历2023年11月5日,星期五,农历十月初一。
寒衣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传统的祭祀节日,一般北方比较流行。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祭拜先人,给先人送去冬天御寒的衣物,所以叫做送寒衣。
寒衣节和冬至节的区别 寒衣节是在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冬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左右,比寒衣节要晚一个月的时间。寒衣节的时候人们除了祭拜之外,也会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但是冬至的时候是已经进入了最冷的时间。
而且寒衣节是民间传统祭祀节,主要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别称“祭祖节”“冥阴节”。冬至节属于四时八节之一,虽然有的地方也有祭祖的习俗,但是更有团圆的含义,对于古人来说“冬至大如年”,是“亚岁”或“小年”,是在外漂泊得人都要回家过得冬节,重要程度不亚于新年。
寒衣节的风俗吃什么 面条。寒衣节吃面条的习俗由来已久,而且吃面还可以养胃补身,像山区还会吃荞面、莜面。
红豆饭。寒衣节作为悼亡节,后来的人们以红豆饭为奠。
糍粑。“十月朝,糍粑碌碌烧。”这个主要是客家人的习俗,十月初一这天,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制作糍粑,恰逢此时秋收完毕,刚好会收结好的糯米。
饺子。“十月一,油唧唧。”十月初一这天,人们会准备包饺子,供奉给祖先吃。
冬至为什么分人冬鬼冬?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冬至的时间一般在农历十一月中旬,在公历12月22日左右,也就是在12月的21日至23日之间的某一天。
至于把冬至分为“人冬”“鬼冬”两天的地区,主要是在山东省青岛市一带,比如崂山区、即墨区等,其习俗是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而其他地区虽然也有分为两天过的,但没有“鬼冬”“人冬”的说法,比如江苏省北部地区,把冬至分为“冬晚”与“正冬”两天,这是因为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过年一般在民间把这两天叫做“三十年晚”“大年初一”,于是,也就是相应有了“冬晚”与“正冬”的过节习俗。
至于这位朋友问的“为什么”要分“人冬”“鬼冬”来过,这个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是过“鬼冬”是一种致敬祖先、缅怀祖先的“祭祖”行动,另一个是从古至今相沿成习,成为一种地方的民俗了。
至于相沿成习就不用多说了,侧重说一下“祭祖”习俗。
中国现在有所谓的三大鬼节,那就是清明节(4月4日或5日或6日)、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寒衣节(也叫十月朝,农历十月初一)。其实,除了这三个“鬼节”是祭祖节之外,在一些地方,冬至节也是当作祭祖节来过的。除了青岛地区等一些地方直接把冬至分为“鬼冬”“人冬”之外,北方好多地区沿袭吃饺子的习俗,其实就带有一种纪念意义,也属于“祭祖”行为。
关于冬至吃饺子,还有不少传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说法。比如,有的地方传说是纪念神医扁鹊的。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今河北任丘市)人,一生游医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在民间行医治病时,发现许多人耳朵被冻伤,于是从山中采集草药熬成汤汁让人们服用,以御寒生热,并用面片包药渣让人食用。此方果然很灵验,很快就医好人们冻伤的耳朵。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扁鹊,便将寒冬到来之际的冬至,用面粉制成耳朵形的食品吃,给它取了个“饺子”的名称。
还有一种传说是纪念东汉的医圣张仲景的。相传,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见穷人的耳朵被冻伤了,便制了“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伤。他用温热祛寒的药材和羊肉,用面皮包成像耳朵样子的“娇耳”,煮熟后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流传至清代出现了诸如“饺儿”等有关饺子的新称谓。
而 在青岛也有传说是纪念一名医生才有“鬼冬”之说。
总之,冬至不管是吃饺子,还是分为“鬼冬”“人冬”,都是为了祭祖。要知道,在古代,“祭祀”被看作是“国之大者”。因此,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不少都含有纪念祖先的意义。也正是因此,可以说,把冬至分为“鬼冬”“人冬”,就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祭祖的心意。
农历十月一有吃饺子的习俗吗?
有,农历十月一日是寒衣节,要吃饺子的。
农历十月初一,被古人认为是冬天的第一天,人们怕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作“送寒衣”,故又称这天为寒衣节。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北方人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关于寒衣节的来历,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后来又经过秦朝以及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演变,最终将这天定为“寒衣节”。
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妹子们又有个理由可以买买买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段比较经典的“寒衣节”传说,据传说,孟姜女新婚不久,丈夫就被抓去修筑万里长城。
孟姜女千里迢迢来到长城脚下,为丈夫送衣御寒,谁知道丈夫已经累死,并被埋在城墙里,孟姜女悲痛欲绝,昼夜痛哭,终于感动了上天,哭倒了长城,最终用咬破手指“点血入骨”的方式找到了丈夫遗骨,并用带来的棉衣重新装殓,怀抱着丈夫的遗骨,纵身跳海殉夫。长城内外便将农历十月初一这天,称作“寒衣节”。
人民网-寒衣节烧纸 引火灾108起
人民网-冬至南北风俗:北方家家户户吃水饺 江南煮汤圆意味"团
冬至和寒衣节是一样的吗寒衣节和冬至节的区别?
导读:冬至和寒衣节挨着很近,有时候还有可能重合,因此很多人都分不太清楚两个节日的区别,甚至有些人以为这两个节日时一样的,那么冬至和寒衣节是一样的吗?寒衣节和冬至节的区别是什么呢?和我一起去看看吧。
冬至和寒衣节不一样,寒衣节也不是冬至。冬至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一般当天都会早点回家,因为天黑得早,阴极之至,故有鬼节之说。
但实际上,根据清代顾禄在《清嘉录》中的记载:“盖土俗家祭,以清明、七月半、十月朝为鬼节。端午、冬至、年夜为人节。”冬至不属于鬼节,相反属于人节,如今一般认为,传统的中国民间四大鬼节是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公历4月4—6日之间交节的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和农历十月初一的寒衣节。
冬至介绍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关于冬至,有一种古老的说法。《易经·复·象辞》:“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汉代班固《白虎通义》,其《诛伐》篇说:“冬至所以休兵不举事,闭关商旅不行何?此日阳气微弱,王者承天理物,故率天下静,不复行役,扶助微气,成万物也。”
《初学记》引《五经通义》:“冬至阳气萌生,阴阳交精,始成万物,气微在下不可动泄。”
所以,古人眼中的冬至宜静不宜动,这就是过节了。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饥唐、宋时期厂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寒衣节介绍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与春季的清明节,秋季的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这个节日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礼记·月令》中描述了周代腊祭的情形:以猎物为祭品,天子在社坛上祭祀日月星辰众神,在门闾内祭祀五代祖先,同时慰劳农人,颁布新的作息制度。
《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1]又俗称授衣节。 故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大诏令集》卷77: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制曰:“禋祀者,所以展诚敬之心,荐新者,所以申霜露之思。 是知先王制礼,盖缘情而感时。自流火届期,商风改律,载深追远,感物增怀,且诗著授衣,令存休浣,在于臣子,犹及恩私,恭事园陵,未标典式。自今以后,每至九月一日,荐衣于寝陵,贻范千载,庶展孝思。且仲夏端午,事无典实,传之浅俗,遂乃移风,况乎以孝道,人因亲设 教,感游衣于汉纪,成献报于礼文,宣示庶僚,令知朕意 。”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方入冬,九月稍嫌早,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吕希哲《岁时杂记》载:“十月朔,京师将校禁卫以上,并赐锦袍。皆服之以谢。边防大帅、都漕、正任侯,皆赐锦袍。 旧河北、陕西、河东转运使副无此赐。祖宗朝,有人自陈,乃赐衣袄。诸军将校皆赐锦袍。 ” (←授衣)(祭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汴梁九月“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宗室车马,亦如寒食节” 《梦粱录》记南宋临安也是“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祭祀坟茔。内庭车马,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河南程式遗书》云:“拜坟则十月一日拜之,感霜露也。 ”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有当时寒衣节的详细记载:“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上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为什么农历十月初一不能过生日?
因为农历十月初一被称为“寒衣节”也叫鬼节。
鬼节指的是农历七月半前后和清明节前后,传统祭日是指:与先人相关的日子;除夕;大年初一初二;清明;端午节;中元节;重阳节;寒衣节;冬至;腊八节;各地其它祭祀活动日。这样的日子尽量还是避开过生日吧。
我国自古便具有在新收时祭奠祖宗的习俗流传,用来表示后辈对于长辈的孝敬,表示自己不忘本心。古人在农历十月初一的时候会使用黍矐祭拜祖先。十月初一,作为进入冬天的第一天,之后气温就逐渐渐变冷。
因为人们担心祖先的灵魂在民间缺衣缺穿,除了祭祀食物、香烛、纸钱等供物之外,还需要祭祀冥衣。在祭拜之日,人们将冥衣焚烧火化给祖先,也被称作“送寒衣”。故十月初一,也被称作“烧衣节”或“寒衣节”。
禁忌事项
1、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
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2、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3、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中国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十月初一是哪天?
2023年11月13日。根据查询日历网得知,农历十月初一是2023年11月13日,星期一,节气:立冬第6天,距小雪还有9天。节日:寒衣节。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农历十月一是进入寒冬后的第一天,古时有授衣、祭祀、开炉等习俗,提醒人们注意寒冬的到来。这一天,妇女们要拿出棉衣,送给在远方戍边、服徭役的亲人,在为亲人送去寒衣的同时,逐渐发展为祖先、亡人也一并送去过冬寒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