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中元节的风俗

 2024-06-24 20:22    0  获赞 0

潮汕中元节的风俗

中元节潮汕风俗(中元节潮汕风俗有哪些)?

1. 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中元节,有着独特的普渡习俗。普渡,即普遍渡济众生,也是潮汕人对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的一种称呼,寓意着对孤寡之人的关怀。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潮汕人民会举行盛大的普渡活动,以食物和祭品奉献给阴间的灵魂,表达出对先人的缅怀和对孤魂的慰藉。

2. 在中元节这一天,潮汕人民也会缅怀祖先,举行祭拜仪式。虽然普渡活动并不局限于中元节,但这一天被视为最为重要的时刻,人们会准备丰盛的三牲祭品,前往祖坟或义冢埔,对祖先的遗骨进行修整,并举行庄重的祭拜。有些家庭还会举办盂兰胜会,搭建孤棚,供奉大量祭品,并请来僧道进行宗教仪式,以超度亡魂。

3. 潮汕地区独有的“拖死鬼”仪式,是一种与幽灵沟通的方式。在仪式中,一位通常为女性的神巫会被蒙上眼睛,点燃香烛,周围的人念咒语,使其进入一种迷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神巫能作为人与鬼之间的媒介,传达亡魂的信息。仪式结束后,会念诵特定的咒语,使神巫恢复清醒。

4. 放焰口是中元节的重要仪式之一。在仪式开始前,僧人会乘船至韩江上游,沿途放飞用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引领孤魂野鬼前来受祭。这一传统象征着对亡魂的指引与超度。

5. 游灯是中元节时的儿童游戏。午后,孩子们会制作鲤鱼灯,模仿上元节的传统,进行游灯活动。他们用竹箸竖起鲤鱼灯,装饰彩旗、香枝和蜡烛,点亮后,便形成了简易的灯饰。

6. 中元节的施孤活动也与祈求丰收相连。当夜,家家户户会在门前焚香,祈求稻谷丰收。香枝被插在地上,称为“布田”,数量越多,象征着来年收成越丰富,寓意着对农业生产的希望与祝福。

潮汕风俗潮汕风俗是什么?

1、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盂兰盆节”,也称“中元节”(一定意义上讲,中元节归属道教,盂兰盆节归属佛教),有些地方俗称“鬼节”、“施孤”,又称亡人节、七月半。

2、盂兰盆节“鬼节”,俗称“七月半”(有些地区为十三或十四)。俗传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习俗。送祖时,纸钱冥财烧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3、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钱纸,祭祀时焚烧,称“烧包”。年内过世者烧新包,多大操大办,过世一年以上者烧老包。

4、旧时潮汕姑娘出嫁之后,都要梳起后脑髻(潮语叫“打鬃”),作为已婚妇女的标志,现今潮汕部分妇女仍有这种打扮。

中元节潮汕风俗中元节潮汕有哪些风俗?

1、普渡/施孤。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有一种称为“普渡”的风俗活动。普渡,即普渡众生,也叫“施孤”。施孤,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施孤也叫祭孤,是指人间把祭品施舍给阴间的孤魂饿鬼。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在旧社会潮汕城乡普遍大办施孤。

2、祭拜祖先。潮俗在中元节,也要祭祀祖先。潮汕的施孤普渡,不限定在这一天;不过这一日是正日,比较隆重。一般的,由善堂或父母会等组织善信备办三牲_品到义冢埔去修整裸露孤骨和祭拜,隆重者举行盂兰胜会,搭孤棚(祭坛),陈列大量三牲_品、酒饭、纸钱、纸扎衣物,请和尚、道士到来念经、主祭。祭品除上述食物外,还有衣帽、竹笠等等,甚至还有活猪、活羊和耕牛。祭拜之后,散发实物,或编号散发竹签牌子,让观众去抢,这就是所谓抢孤。

3、拖死鬼。“拖死鬼”即通过神巫请死去的人来对话。这个神巫通常是妇女,人们用布蒙上她的眼睛,点上香,周围的人念咒,使其入迷。神巫就成了人鬼对话的媒体,人们可以通过她同死去的人谈话。当“死鬼”拖完时,即念“日落西山是冥昏,家家处处人关门,鸡鹅鸟鸭上条了,请阮童姐回家门。”这样才能使神巫解除昏迷状态,让其清醒复原。

4、放焰口。在放大焰口时,要派船溯韩江至距城百余里的三河坝,赶在仪式开始前,边返航边点燃一只只用大陶钵制成的豆油灯,并把它们放下江里,意在引领八方孤魂野鬼前来受祭。

5、游灯。过去,潮安等地中元节此日午后,小孩子忙着赶制鲤鱼灯,他们要模仿上元(元宵)节游灯,做一个小小的游乐。有些人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_,再在_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点起火来,便算是简单的小鲤鱼灯了。

6、祈丰收。元节施祭孤魂与祈望丰收又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潮汕风俗潮汕风俗是什么?

1、潮汕地区的传统节日“盂兰盆节”亦称为“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庆祝。虽然民间亦称之为“鬼节”或“施孤”,但佛教中称之为亡人节或七月半,此节日具有道教和佛教的双重意义。

2、潮汕人将盂兰盆节看作是“鬼节”,通常在七月十五日庆祝,部分地区则认为是七月十三或十四日。传统上,人们相信已故祖先在七月初被阎王释放,因此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的习俗。送祖时,会燃烧大量的纸钱冥财,以供祖先享用。

3、在祭祀时,潮汕人会烧纸封,这些封上写有享受者的姓名。新近过世的人会烧新包,而去世一年以上的人则会烧老包,这种做法体现了对逝者的纪念和尊重。

4、旧时潮汕地区的女性出嫁后,会梳起后脑髻,这被称为“打鬃”,是已婚妇女的象征。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潮汕女性保持这种传统的发型。

中元节潮汕风俗中元节潮汕有哪些风俗?

1. 潮汕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会举行普渡活动,也就是施孤,其意义在于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包含了对孤寡之人的关怀。在这一天,潮汕城乡会举行盛大的施孤活动。

2. 祭拜祖先也是潮汕中元节的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会准备丰富的祭品,如三牲、酒饭、纸钱、纸扎衣物等,到义冢埔修整孤骨并祭拜。一些家庭还会举行盂兰胜会,搭建孤棚,请和尚、道士念经主祭。祭拜结束后,会将剩余的祭品分发给众人,这个过程被称为抢孤。

3. 拖死鬼是一种通过神巫与死者对话的习俗。通常由一位妇女担任神巫,她的眼睛被布蒙上,点燃香后,周围的人念咒语使她进入迷幻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神巫能与死者交流。仪式结束后,会念一段特定的咒语,使神巫恢复清醒。

4. 放焰口是在中元节期间的一种仪式,目的是引领孤魂野鬼前来受祭。仪式开始前,会有船只装载陶钵制成的豆油灯,从韩江出发,逆流而上至三河坝,沿途点亮灯具,再返回。

5. 游灯是中元节期间的一项儿童活动。孩子们会制作鲤鱼灯,模仿元宵节游灯的传统,进行小小的游灯活动。他们用竹箸竖起鲤鱼灯,装饰彩旗、香枝和蜡烛,点亮后便成了简易的鲤鱼灯。

6. 中元节施孤活动还与祈求丰收相连。在这一夜,家家户户会在门口焚香祷告,希望稻谷丰收。同时,将香枝插在地上,称为“布田”,象征着秋收的丰收景象。

潮汕人的习俗

与拜神有关的习俗:劳热

劳热是潮州人民对土地崇拜的体现,这种崇拜催生了“土地之神”的说法。潮州人尊称土地公为伯公,普遍在店铺、家和工厂供奉。劳热作为潮州的传统习俗,已传承上千年。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有的习俗。当地15岁(虚岁)的孩子要经历这一仪式。家庭会在农历七月初七乞巧节或七月十五中元节,或选择其他日子,为孩子准备三牲(雄鸡、鸭、猪肉)和果品,向公婆神(俗称公婆母)告别,意味着孩子已长大,可以走出花园。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也称“七月半”、“鬼节”或“盂兰胜会”。潮州人在这天在家门口摆放祭品和钱纸,祭拜后燃烧钱纸,撒白米于地,焚香祈祷,并将香插入房前屋后的地面。

过年时的禁忌

过年时,潮州人忌讳婴儿啼哭,认为这预示着疾病和不幸。因此,即使孩子闯祸,家长也不宜打骂,以免孩子持续哭泣。在行为上,使用杯、盘、碗、碟时需小心,避免打碎。这一天还忌讳吃药,因为被认为会导致全年疾病不断。此外,这一天忌讳杀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一禁忌已不那么严格。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