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宁波九月初九去哪里?

 2024-02-05 12:21    0  获赞 0

宁波九月初九去哪里?

宁波地方民俗

祈盼吉祥话春节

农历的十二月廿三,宁波人称之为“小年”。据说这天是灶君菩萨生日,每户人家当晚就要用“祭灶果”供灶君生日,宁波人又把这一也称为“祭灶夜”。其实,“祭灶果”是宁波特有的,它是由冻米糖、脚骨糖、红球、白球、麻球、油果等混合而成。当供桌上的蜡烛快燃尽时,大人就把厨房大灶上神龛里的灶君菩萨请下来,连同一匹“灶马”用蜡烛火苗点着后送上天。然后,马上把“祭灶果”分给孩子们吃。祭灶,按老百姓的说法是要灶君菩萨上天宫后,对玉帝“多说好话”,以求“来年下界降吉祥”。

年前,还有一件大事就是“谢年”。“谢年”是表示宁波人对大自然的年终感恩,对祖先的告慰,也是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祈盼。“谢年”也叫“谢年羹饭”。一般人家用五个祭盘。祭盘是红色的圆形木盘,比洗脸盆略小,也浅一些。祭盘上的祭品,中间一盘是一只猪头,称为“利市”,是吉利的意思。办不到猪头的用一刀肋条肉代替。另一盘是一只大公鸡,或者是两只较小的公鸡,但母鸡是不用的。以上两盘是熟食,其余三盘是生料:一盘是两条鲢鱼,象征岁岁有鱼(余);一盘是蚶子,象征对本对利;最后一盘是年糕,象征生活年年高,年糕三四条一排,纵横交错地叠起来。桌前摆放香炉和烛台,还放年糕粉做成的“元宝”。桌的四周放酒杯和筷子。整个桌面摆得满满当当的。

正月初一为春节。

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次、次、次”的哑炮,则表示不吉,立即补放一个。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这天习俗的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实则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拜年一般是从家里开始,然后是亲属。一般先至亲后远亲,按照亲属关系的远近,先拜近亲后拜远亲。说起拜年,宁波人有句耳熟能详的俗语,十分有趣那就是:“拜岁拜嘴巴,猪油汤团烫下巴”。

火树银花话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

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

上灯夜,宁波人兴吃芦穄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据说有一年元宵节的晚上,镇海后大街有一大户人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都出去观灯了,留下丫头们在家。大约是主人们兴致很高,到了半夜还没回家。丫头们又困又饿,主人没回家都不敢上床睡觉,于是丫头们就在厨房里找东西吃。结果东找西翻,倒是找出来不少东西,什么枣子呀、花生呀、银耳呀、莲子呀、还有各式水果……丫头们将这些都一股脑儿放到锅里煮,差不多了,又放入了用过年吃剩的糯米粉搓成的圆子、放入甜酒酿、放入白糖,再打上蛋花,起锅时还撒上了桂花。正当丫头们要品尝时,老爷、太太、少爷、小姐回来了,一进门,个个都喊饿了,要点吃的。丫头们马上端上刚煮好的什锦甜羹让主人们享用。吃过后大家都夸这什锦甜羹味道不错,问,叫什么名称?丫头们却对答不上来。老爷说:“那就叫‘丫头羹’吧!”这样,元宵节吃“丫头羹”就慢慢从后大街流传开来。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

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宁波人俗叫“屙缸姑娘”。因此,迎祭紫姑也称“请屙缸姑娘”。

缅怀逝者话清明

宁波清明的民俗强调的是,以“感恩故人、催护新生”为主旨,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清明时节多归故里上坟。

宁波人认为:上坟,主要是一种精神安慰,不仅仅对生者,也是对逝者的;清明祭祀为的是“慎终追远”。“慎终”就是认真地为父辈或祖辈办丧事;“追远”就是举行祭祀活动,追念有功德的先祖,体现了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正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

宁波人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麻糍要切成菱形。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

龙舟竞渡话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

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

宁波民俗,是日姑娘们,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各种色彩的香袋,内塞棉花掺入香粉,挂在孩童胸前或悬在床帐或摇篮上,谓可驱邪。

宁波的乡间还有吃“五黄六白”习俗,黄瓜、蛋黄、黄鱼、黄鳝、黄蛤称“五黄”,豆腐、茭白、小白菜、白条鱼、白斩鸡...

重阳节去宁波三日游,该如何安排行程与住宿?

重阳节(也称为“老人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这一天庆祝。如果你计划在这个节日期间去宁波三日游,以下是一些建议的行程和住宿安排:

第一天:市区游览

早晨:

抵达宁波,入住预先预订好的酒店。建议选择市中心区域的酒店,如天一广场或鼓楼附近,这样方便游览市区内的景点。

前往宁波博物馆,了解宁波的历史和文化。

中午:

品尝宁波特色美食,如甬帮菜、海鲜等。

下午:

游览天一阁,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私家图书馆之一。

逛逛鼓楼步行街,感受宁波的商业氛围。

晚上:

可以选择去老外滩或者东钱湖边的餐厅享受晚餐,同时体验宁波的夜景。

第二天:东钱湖与周边

早晨:

早餐后,驱车前往东钱湖,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湖泊,适合划船、钓鱼或者沿湖散步。

中午:

在东钱湖附近的餐馆享用午餐。

下午:

参观南宋石刻公园,这里有许多历史石刻艺术。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去慈城古镇逛逛,体验古镇风情。

晚上:

返回市区,尝试宁波的夜宵,如炸酱面、小笼包等。

第三天:奉化溪口与舟山群岛

早晨:

早餐后,前往奉化溪口,这里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可以参观雪窦寺。

中午:

在溪口享用当地特色午餐。

下午:

前往舟山群岛中的某个岛屿,如普陀山或者朱家尖,这些地方有美丽的海滩和海景。

晚上:

在岛上找一家海景酒店或民宿住下,享受海岛的宁静夜晚。

住宿建议:

宁波市区:选择星级酒店或者特色民宿,确保舒适度和便利性。

东钱湖:可以选择湖景房,享受自然风光。

舟山群岛:选择海景房,体验海岛生活。

注意事项:

重阳节期间可能会有较多的游客,建议提前预订酒店和景点门票。

考虑到老年人可能不宜过度劳累,行程安排不宜过于紧凑,确保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根据天气情况调整行程,注意安全。

以上是一个简单的宁波三日游行程建议,具体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慈溪的风俗习惯

1、歇夏

凡是结婚过门的新娘子,到夏季来临时都要经历一次回娘家与丈夫分开过二个月左右的时间。如果是下半年结婚的新娘子,就在次年的夏天,这个习俗的名称叫“新娘子歇夏”。然后娘家派人到女婿家里上门来接女儿一起回家,也有派人来了之后新娘子等几天再单独回娘家的。

2、冬红节

慈溪包括浙江东部的许多地区,管端午节叫“东红节”,考证起来比较困难,很可能是由方言的“端午”音误所造成。除粽子外,慈溪还有端午节吃面条的习俗,所谓“东红吃面,苍蝇不上脸”。

3、杨梅节

慈溪市从1989年开始举办第一届杨梅节,杨梅节“以梅为媒、文化助兴、经济结果”,不仅成为慈溪市的一大节庆盛典,也吸引着来自中国各地和海外的客人。

4、都神行会

都神行会是浙东观海卫都神殿的传统庙会,迎请五都大帝出殿行会的民间祈福文艺巡游活动,简称“都神会”,至今已有两三百年历史。

5、二月二

正月里不宜理发,有民谚说:“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为孩子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大人理发,叫“剃龙头”,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运。

宁波九九重阳吃什么?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喝重阳酒

“重阳酒”即用优质糯米酿成的甜酒,于重阳节装进小陶瓷坛子密封保存。可能是因为温度和湿度比较适宜,所以酿出的酒特别醇,是米酒中的上品,甜纯美,男女老少皆宜,起源于西北少数民族。

“重阳酒”即“菊花酒”。每年重阳节时,最早的菊花花骨朵已长成,欲开花时,这就是制作“重阳酒”的上好的材料。

各地重阳节

除了以上较为普遍的习俗外,各地还有些独特的过节形式。

重阳节在陕北正式收割的季节,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在福建莆仙,人们沿袭旧俗,要蒸九层的重阳米果,我国古代就有重阳“食饵”之俗,“饵”即今之糕点、米果之类。宋代《玉烛宝典》云:“九日食饵,饮菊花酒者,其时黍、秫并收,以因粘米嘉味触类尝新,遂成积习”。清初莆仙诗人宋祖谦《闽酒曲》曰:“惊闻佳节近重阳,纤手携篮拾野香。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近代以来,人们又把米果改制为一种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将优质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时,捞出沥干,掺水磨成稀浆,加入明矾(用水溶解)搅拌,加红板糖(掺水熬成糖浓液),而后置于蒸笼于锅上,铺上洁净炊布,然后分九次,舀入米果浆,蒸若干时即熟出笼,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层重叠,可以揭开,切成菱角,四边层次分明,呈半透明体,食之甜软适口,又不粘牙,堪称重阳敬老的最佳礼馔。

一些地方的群众也有利用重阳登山的机会,祭扫祖墓,纪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1989年,我国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各地都要组织老年人登山秋游,开阔视野,交流感情,锻炼身体,培养人们回归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河北省】 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清丰县儿童於重阳节放纸鸢为戏。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於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省】 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缸神。滕县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浪”的说法。

【陕西省】 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苏省】 重阳节,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浙江省】 绍兴府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卢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

【江西省】 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省】 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断阕经岁慵赋的下一句是什么?

断阕经岁慵赋的下一句:小蟾斜影转东篱。诗词名称:《霜叶飞·重九》。本名:吴文英。别称:词中李商隐,吴梦窗。字号: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号觉翁。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四明,作者则酒酣倦梦,几乎忘却伊人在旁。上片忆念双双登高的情景。下片转入今情。斯人逝矣,往事如烟,对此佳节,还有什么心情“传杯”饮酒?但无“传杯”的心情而仍复“传杯”者,无聊之极也。(参见陈匪石《宋词举》)“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杜甫《咏怀》五百字),饮酒可以忘忧,写词可以抒闷,但心灰意懒至此,连未写完的歌词(断阕)都封尘已久,更何况重写新词呢!天气入夜转晴,月影斜照东篱,寒蛩宵语,似亦向人诉说心事。“早白发、缘愁万缕,惊飙从卷乌纱去。”这是从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二句转用来的。重九日晋人孟嘉落帽的故事,后世传为美谈。杜甫这两句的意思是:如果登高时风吹帽落,露出了满头白发,我就含笑把帽子重新戴上,并且还会请旁人为我整理一下。这两句诗表现杜甫的洒脱旷达的心态。但是梦窗这两句词意与杜甫不同。梦窗已经不以风吹帽落、露出满头白发羞愧了;他这两句的意思是,反正人亡身颓,无复欢颜,一切都随它去吧!这表现了词人极端沉痛绝望的心情。结语“谩细将、茱萸看,但约明年,翠微高处”三句也化自杜诗(同上):“明年此会知谁健,笑把茱萸仔细看。”杜诗之意谓今年重九,姑且强乐自宽,但不知明年此时会何如耳。梦窗今年未能登高,但遥想明年能有机会。老杜细看茱萸,梦窗虽也看茱萸,着一“谩”字,就自觉无味。那么明年翠微高处之约,也不过说说而已。杜甫逢佳节而强作欢笑,梦窗则欲强作欢颜而不能,其无聊、沉痛更倍于少陵,实在是时代、身世使然。吴梅《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序》:“吴词潜气内转,上下映带,有天梯石栈之妙。”梦窗词脉络贯通,形象完整。上下映带尚是为形象的表面,潜气内转则是其内质:“天梯石栈”,则说的是梦窗词的大起大落,突接突转,也有潜在的气韵沟通。“霜树”、“萸花”、“传杯”等皆为实写:“斜阳”、“翠微”等为虚写,虚实结合,线索明晰。说明梦窗词气韵贯通的特点。西方文论说“美是杂多和整一的结合”,于梦窗词亦可得到印证。梦窗不但炼字、炼句,而且炼意,词藻华丽,同时又极富内在的神韵。读梦窗词,不可不注意这些艺术特质。四、吴文英其他诗词《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觅酒》、《瑞鹤仙》、《祝英台近·除夜立春》、《风入松》、《水龙吟》。五、注解荐黄花:插上菊花。插。_:含在口中而喷出。玉勒:马络头。指代马。迅羽:这里形容骏马如疾飞鸟。荒台:彭城(徐州)戏马台。项羽阅兵于此,南朝宋武帝重阳日曾登此台。南屏:南屏山在杭州西南三里,峰峦耸秀,环立若屏。“南屏晚景”为西湖十景之一。蛮素:指歌舞姬。旧节: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传杯:宴饮中传递酒杯劝酒。尘笺蠹管:信笺积尘,笛管生虫。断阕:没写完的词。小蟾:未圆之月。东篱:用陶渊明重阳待酒东篱事。残蛩语:指蟋蟀发出的悲啼。乌纱:“乌纱帽者,视朝及见宴宾客之服也。”此用晋孟嘉登高落帽故事。古俗,重阳登高戴茱萸花。翠微:山气青绿色,代指山。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霜叶飞·重九的详细信息

宁波的节日风俗,尽量完整

/blog/view/7648567.htm

春节

正月初一为春节,旧称元旦。是日,人们早起,着新衣、戴新帽、穿新鞋,以示辞旧迎新。谓穿未下过地的新鞋,新的一年可脚轻手健。男主人起床,口念吉词先开门,放炮仗于门口,称“开门炮”。开门炮一般放三个,要“带四放三”,留一个作“备炮”,宁波话“备炮”出典于此。炮仗放得越高越响,示意新年吉利。若是“吹、吹、吹”的哑炮,则示为不吉,要马上就说:“哦,吹吹响,今年会发财。”并立即补放一个。

大族、大户人家供奉祖先遗容画像于祠堂或中堂(堂前间),一般悬五代之内的祖宗像,称为“供帧子”、“供影子”、“供金紫(昔绘像皆金冠紫衣) ”,均同义。有的宗祠族规,男子l6岁才可拜祭,女子不在内。由轮着当办者分发麻饼(亦称吉饼)一双或碗两只。各家幼者依序拜尊长,称“拜岁”。除夕夜巳分“压岁钱”,用红纸包起来压在幼者枕头底下,故谓“压岁”。

是日,早上吃汤团(汤圆),寓意团团圆圆。有些人家全家吃素一天。这天习俗最大特点是让家里日用器物“休息”一天,也即让家庭主妇休息,不扫地、不乞火(不向别人点火、点香烟)、不杀牲、不动刀剪、不倒马桶、不洗涤衣服,也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早晨见面忌说“早”字,谓说了要招来今岁跳“蚤”多。走路如跌跤,要马上说:“哦,元宝一跌。”此晚,未昏即眠,不点灯火,谓点灯将招来今岁蚊蝇多。睡前,放“关门炮”。晚上不出门,俗称过“太平夜”。

初二至初七八,迟的到十五,各家出门走亲戚“拜岁”,一般先至亲后远亲,少拜长以婿拜翁、甥拜舅、侄拜姑等为重,互相款待酒席,称“岁饭”、“岁酒”。

初五,为财神日,经商人家最重此日,“请财神”后才开门营业,称“开市”。信佛者,有的于初七夜走七座桥,且不走回头路,初八拜八个寺院,俗称“走七桥”、“拜八寺”。

其间,民间娱乐活动有舞龙灯、跑马灯、大头和尚等。与别地稍异者有“佯扫地”,即乞丐(此时称“发财人”)背负筐,手握缀有红球的扫帚,佯作扫地状,口唱俚歌:“撩起金丝帚,瑞格(象声)一把扫。扫到东,老板屋里有青龙,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扫到南,老板屋里发大财,大元宝使箩抬,小元宝使船载。”

建国后,贺年等习俗不变,迷信色彩多已消失。机关团体举行团拜,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慰问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科技人员、敬老院老人和春节期间坚持生产、工作的职工。路上熟人相逢,拱手或握手,互祝吉祥。

元宵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十三日为“上灯夜”,十八日为“落灯夜”,期间为“灯节”。有的地方行灯会、演“灯头戏”。祠庙和民家悬灯,称“灯祭”。灯的花样纷呈,较佳者有十二月连环走马灯,较多者为兔灯,意示玉兔伴着月宫(广寒宫)嫦娥,以地上的兔灯和“玉兔东升”相呼应,以慰其寂寞。

上灯夜,兴吃芦穄汤果。十四夜,有“照蛇虫”习俗,儿童手提纸灯遍照屋角、墙脚、灶下等阴暗处,有的手持小铜锣,边敲打边吆呼:“嗄去,哒去,赶到茅山(鄞县南乡地名)喂草籽!嗄去,哒去,赶到深山去吃烂番薯! ”是日,农家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煌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故又称“谭火龙”。此为岁时习俗和农业生产除虫害相结合的一种习俗。

元宵夜,闹花灯,放鞭炮,吃汤圆。有的行灯会与“社火”相结合。镇海兴吃“丫头羹”,类似现在的百果羹。相传有家富豪吃厌了山珍海味,要门下各丫环每日轮做一道时新小菜,有个丫环集甜酸苦辣咸五味果品调煮成羹,后竞相仿效,遂相沿成习。是夜,少女相约于厕间、猪栏迎祭紫姑,亦叫迎祭厕姑,并扶乩,以卜长大后的智愚和婚姻。相传厕姑名何媚,山东寿阳李景之妾,因不容于李妻,常役以秽事,于是日悲愤而死,后奉为厕姑,俗叫“屙缸姑娘”。

30年代后,灯会渐少。70年代末起,有的团体举办彩灯展览,民间有孩童提灯活动。

清明

农事节气与习俗相融合。旧时,各家的门、窗插、挂杨柳,妇女头发簪柳梢,小孩头上戴柳圈,寓“思青(亲)”意。俗谚“清明戴杨柳,下世有娘舅”。

宁波习俗重祭祀,尤其以上坟祭祖、做清明羹饭为重,海内外游子多归里上坟。旧时,上坟节令食品为青糍、麻糍(乌米饭)糕,并担牲礼祭祖,富家还雇吹鼓手吹打。上坟时清除杂草,铲新土压坟顶,插上挂有纸球的筱竹梢,以示后代子孙已尽孝祭祖,同时亦寓意祖宗保佑全家平安、兴旺发达。祀毕,分麻糍或麻饼给当地农家,以期照顾坟墓。因按人领取争先恐后,俗称“抢麻糍”。麻糍要切成菱形。除墓祭、家祭做清明羹饭外,有祠堂田(亦称太公田)的大族还有祠祭,由各房轮值,当办者按菜谱置菜请族人,称吃清明羹饭。主菜要过秤,若未办到要在空碗内放上相等价值的钱,由吃者分取。盘内鹅头颈则归族长吃,意为“带头者”。还按人分碗或分猪肉。有的把妇女排除在外,或在有妇女吃的桌上减少酒的壶数(男桌2壶,有妇女的桌上放1壶)。

建国后,扫墓寄托哀思,仍沿袭,做羹饭、烧纸钱改为送花圈,以缅怀先烈和祖先。

端午

五月初五端午节,为民间传统节日,本名端五,亦称端阳,乡间称“彤红”。各家门口插菖蒲及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有的还在艾旗下面挂一个大蒜头。有用菖蒲根削制成艾人孩,悬于床。相传是日为楚国爱国诗人、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身亡的日子,为纪念屈原,民间有悬香袋、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袋,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粽子,原为防止鱼把屈原的尸体吃掉,后演变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舟,则表示竞相营救屈原。此日,药铺结清赊帐,并向老客户赠雄黄、香料粉。民间姑娘,忙于制作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