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如今卢氏冬至祭祖

 2024-01-29 09:14    0  获赞 0

如今卢氏冬至祭祖

河北石家庄保定的卢姓根源是长清县吗?

卢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卢姓的来源主要是姜姓、姬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春秋时期的高傒(这家伙很一套养生之道,而且对中国的修身“四艺”很精通)为卢姓始祖。

第一支出自姜姓。春秋时公子傒,为齐国上卿,因拥立齐桓公(公元前685-643年在位)有功,食邑封于卢(今山东省长清县西南),其后裔便以邑名为氏。齐国被田氏取代后,卢氏分散于北方,秦代定居在范阳郡的卢敖,仕秦为博士,其后世在魏晋南北朝对为“四大姓崔、声,王、谢”之一。

第二支为庐氏所改。古代有庐子国,春秋时为楚邑,庐子戢梨为庐大夫,子孙以地名为氏。后来庐氏有些人改姓卢氏。

第三支为北魏伏卢氏、莫卢氏所改。莫卢氏先改为芦氏,后又去草头,改姓卢氏。

第四支为复姓占浦氏和代北三字姓吐伏卢氏所改。

正宗的卢姓主要发源于山东,后逐渐向西、向南播迁。先秦时期,卢姓活动地区主要在山东、湖北、河北地区。秦汉时期,卢姓在北方地区繁衍。魏晋南北朝之际,卢姓开始大举南迁。唐末卢姓入闽,宋时入粤。元明清之际,卢姓遍及中国大部分地区。

历史上卢氏望族出自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为此郡。在今河北省涿县及北京昌平,房山一带。

宋朝时期,卢姓约有26万人,约占宋朝人口的0.34%,排在第六十二位。现大卢姓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浙江,三省卢姓约占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河北、福建、安徽、广西、江苏,五省卢姓也约占总人口的44%。山东为卢姓人口第一大省,居住了总人口的22%。卢姓形成鲁豫冀、浙闽两大块人口聚集区。

长清归德镇卢国故城为何是世界卢姓的发祥地?卢氏的始祖又是谁?据《姓纂》、《通志·氏族略》、《卢氏族谱》等记载,约公元前730年—公元前698年,齐襄公荒淫无道。他的几个弟弟为避祸纷纷外逃,其中公子小白在鲍叔牙的辅佐下逃往莒国。齐襄公被杀后,国、高二氏密召小白回国继任,小白抢在公子纠之前先回,立即被国、高二氏立为国君,这便是后来称霸诸国的齐桓公。高氏即高侯,乃姜太公第十一代(又说十三代)孙,因拥立齐桓公为王而封赏于卢,并创建卢子国,卢傒为首任卢子国王。高氏自此改姓为卢,而卢傒便成了天下卢姓的始祖。而卢子国(卢邑)的都城就是现在的济南市长清区归德镇国庄以西的卢城洼一带,现存有“卢故城遗址碑”和“坟台”碑两座为证。那么,韩国的卢氏又是如何辗转到韩国的呢?据韩国卢氏提供的先祖们的记录可知,东渡到韩国的卢氏先祖是唐朝末年上护军、翰林学士卢穗。当时的朝鲜半岛正值新罗第五十二代王—孝恭王即位。孝恭王给予卢穗以国宾的礼遇。卢穗和他的9个儿子也为新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稳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悠悠千载,卢穗的9个儿子繁衍为朝、韩卢氏九大支系,达30余万人众。在韩国,卢氏仍为名门望族,功成名就者若群星璀璨。其中佼佼者当推曾任韩国第十三任总统的卢泰愚了

韩国总统携妻女来华,到山东一村庄祭祖,自称祖先是姜子牙,真相如何?

喜爱韩国文化的人,一定不会对韩国民众的姓氏感到陌生。韩国常见的姓氏中,如孔、李、闵、金、卢、明……相信这样的姓氏咱们中国人非但不觉陌生,反而还会感觉有一丝熟悉、有几分亲切。

近二三十年来,韩国人来华认祖归宗、祭拜祖先的事情已屡见不鲜,但是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朋友可能还是会对韩国人的这种举动心存疑惑,甚至倍感奇怪。今天,让我们来共同看看这种社会现象的历史渊源吧。

韩国对祖先的恭敬

认祖归宗、祭拜祖先当然是儒家礼仪之举,众所周知,儒家思想起源于中国,中国人历来崇尚敬奉祖先,而我们的邻国韩国,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也一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韩国民族传统文化习俗中,奉行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观念,他们重视家族,尊崇传统。

在韩国的影视剧中,你会发现韩国人严格树立长者的威严,对老人和长辈一定要用敬语,和长者谈话时要摘掉墨镜,绝不可以对长者出言顶撞。

韩国女子结婚后,主要任务就是回归家庭,照顾好长辈、爱人和子女,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依然盛行。

除了传统的节日礼制之外,祭祖也是韩国人的一大特色习俗,在韩国的传统信仰里,人死后都是有灵魂的。所以每逢重大的节日之时,韩国人都会早早地预备好丰盛的食物,然后召集家人共同祭拜祖先,祈求得到祖先的庇护。

不少韩国人的祖先是中国人

历史上不同时期,由于战乱、谋生、求学、联姻等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和特殊原因,人们离开故土,踏上了异乡之旅,甚至最终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据史料记载,我国元朝末年,有一位叫明玉珍的人曾是川渝地区的农民起义领袖,1362年他在重庆建都称帝,国号为“大夏”,后来大夏国被明成祖朱元璋所灭,明玉珍的后人们被遣送到高丽国安置,历史上的高丽就是现在的朝鲜半岛地区。至此,明氏便成为一宗,在朝鲜半岛地区开枝散叶,繁衍生息。

1992年夏天,一个叫明在律的韩国釜山商人带着自己的家谱赶赴重庆,在翻译的解说下,当地外事部门了解了明在律的来意并顺利地帮他完成了心愿。

原来,根据家谱中记载,明在律是明氏祖先明玉珍的第24代孙,此次明在律来中国洽谈生意的同时,也期望能找到先祖明玉珍陵墓的准确信息。此后的每一年的农历二月初六,都会有许多明姓韩国人结伴来中国重庆,拜祭他们逝后安葬于重庆江北地区的祖先——明玉珍。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有一位弟子叫闵子骞,北宋时期,闵子骞的后人闵称道被国君派遣出使高丽,后在朝鲜半岛的黄海道地区定居。闵称道为人品行端正、德行高尚,因为传播儒家思想文化而深受高丽国国民的尊崇,因此,古时候高丽国的闵姓是名门望族,包括德行著名的朝鲜最后一个王后——明成王后在内的七位朝鲜、高丽王后,均为闵姓。如今韩国约40多万的闵氏宗亲,均以他们的祖先是闵称道为荣。

元代以后,大教育家孔子的后代也开始迁徙海外,其中有一部分人就去了朝鲜半岛。据统计,目前韩国的孔子后裔已逾8万人,其中的3万人已被《孔子世家谱》所收录。每年的孔子寿诞,众多韩国的孔子后裔们都会来到山东曲阜孔庙祭拜祖先。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的寻根之旅

要说韩国人来中国寻根祭祖,最有名的当属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了。

卢泰愚,1932年12月4日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是韩国的将军及政治家,曾参加过越战,1988年至1993年间任韩国总统,在其任职期间,韩国同中国、前苏联等多个国家友好建交。

1992年,时任韩国总统的卢泰愚到北京进行国事访问,因为行程紧张,未能寻根祭祖,但他表示,自己退休之后的时间会比较充裕,到那时一定会专程来中国寻根祭祖。

2000年,在卸任韩国总统职务7年之后,卢泰愚偕妻儿再次来华,专程到卢氏祖先最初落户之地——山东省长清县卢庄村寻根祭祖。他们来到山东卢庄村,亲自扫了卢穗的墓,并种下了一棵纪念树,随后,又扫了姜子牙的衣冠冢、祭拜了姜太公庙,并在卢国国君墓前合影留念,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夙愿。

很多人都会产生疑问,卢泰愚姓卢,姜子牙姓姜,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何卢泰愚坚称自己是姜子牙的后代呢?那我们就翻翻历史的长卷,寻找其中的缘由。

姜子牙名尚,道号飞熊,是殷商时期的人,后来由于他助周武王伐纣有功,成为西周武王麾下有名的权臣。封地在齐国,建立都城在营丘,古人惯以地名作为姓氏,故其后代以封地为姓,因此“丘”姓的祖先就是姜子牙,陆续地,还在此地衍生了许多姓氏:齐、卢、高……,但均为姜子牙的后代。

春秋战国时期,姜子牙的第11世孙高傒因为拥立齐桓公有功,分封属地在山东卢邑,由于古人往往以地名为姓氏,因此后代子孙皆以“卢”为姓,在世代沿袭过程中,出了一位非常有名的卢氏后代——三国时期的儒学大师卢植,卢植其人能文能武,文能为刘备、公孙瓒之贤师,武能挎刀上马,平定“黄巾起义”。

唐朝末年,时为卢氏族长的卢穗为了躲避战乱,带领族人东渡渤海,漂到朝鲜半岛,并在那里落地生根。千年之后,卢姓后人已遍布韩国大部分地区,卢泰愚就是其中的一位。

可见,浓厚的宗族意识已经伴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而影响了许多与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数千年来,扎根海外的华裔们,心心念念、不忘故乡亲情,以自己的姓氏为傲,以自己的祖籍为荣,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属。除了卢泰愚之外,菲律宾曾经的总统阿基诺夫人、泰国政坛上著名的他信、英拉兄妹,都纷纷以自己是华夏子孙后代的身份而感到自豪,在任时及卸任后也多次来中国寻根祭祖。

水有源、树有根,宗族和血亲的观念,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力量,宗族和血缘让人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跨越了时空的距离,紧紧凝聚在一起。我们希望普天下的炎黄子孙无论身在何处,都...

元宵的来历

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据糯米汤圆外型圆圆的,里面带馅或实心,在北方叫元宵,到了南方则叫汤圆。元宵汤圆可以有很多花样。尤其带馅的品种最多。甜馅一般有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锦、枣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咸馅一般有鲜肉丁、虾米等。还有菜馅元宵用芥、葱、蒜、韭、姜组成。

传统的制作方法,南方做汤圆,是先将糯米粉用水调和成皮,然后将馅包好;北方做元宵,先把馅捏成均匀的小球状,放在铺有干糯米粉的箩筐里不断摇晃,不时加入清水使馅粘上越来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

此外,糯米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烟酸等丰富营养,可以说糯米汤圆正是温补强壮的食品。

汤圆的有关资料

汤圆是中国汉族的代表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大部分南方人家习惯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据说元宵象征合家团圆,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万事如意。

【名称】:汤圆

【解释】: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馅料,煮熟带汤吃。

【详释】:即汤团。宁波特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十二回:“帝边是一个卖汤圆的担子 ,那火便是煮汤圆的火。”沙汀《困兽记》二五:“

太阳已经落土,汤圆担子已经上了街了。”参见“ 汤团 ”。为汉族节日传统食物和中华名小吃。

【由来】: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明州(现宁波市)兴起吃一种新奇的食品,即用黑芝麻、猪油、白砂糖为原料,首先

把黑芝麻磨制成粉末状,然后猪油、白砂糖相继放入混合物揉成团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饶有风趣。因为这种糯米球煮在锅里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后来有的地区把“浮元子”改称元宵。北方人和南方人在春节早晨都有合家聚坐共进汤圆的传统习俗。

各地风味:百度一下(很多)

汤圆英文:glue pudding 或者 sweet soup balls

一说春秋未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还有一种说法,元宵原来叫汤圆,到了汉武帝时,宫中有个宫女叫元宵,做汤圆十分拿手,从此

汤圆

以后,世人就以这个宫女的名字来命名。这两个传说不见史料记载,不足为信。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最早记载见于宋代。当时称元宵为“浮圆子”、“圆子”、“乳糖元子”和“糖元”。从《平园续稿》、《岁时广记》、《大明一统赋》等史料的记载看,元宵作为欢度元宵节的应时食品是从宋朝开始的。因元宵节必食“圆子”,所以人们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贵,姜白石有诗“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诗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现代亦有与元宵节有关的故事。袁世凯在做了大总统之后心犹未甘,还想当皇帝,因美梦不能成真,终日烦恼。一日他的姨太太说要吃元宵,话刚一出口,就被袁世凯打了一个耳光,因“元宵”与“袁消”谐音,从此袁世就给手下的人下了个命令,以后不许再说“元宵”,而只能说“汤圆”。后来有人就此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吟圆子溯前朝,蒸化煮时水上漂。洪宪当年传禁令,沿街不许喊元宵。

汤圆是我国汉族代表的小吃之一,历史十分悠久。据传,汤圆起源于宋朝。当时各地兴起吃一种新奇食品,即用各种果饵做馅,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元宵。

元宵与汤圆不同的是元宵是先是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凉后再切成骰子小的立方块。然后把馅块沾水在粉成面的米粉里像雪球般滚动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层较薄、表面是干的并且没有痕迹,下锅煮时江米粉才吸收水分,此种做法在北方比较盛行。南方多为汤圆,则是先把糯米粉加水,然后和成团(跟做饺子时和面一样),放置几小时让它“醒”透。然后把做馅的各种原料拌匀放在大碗里备用(不须像做元宵那样切成小块)。汤圆馅含水量比元宵多,这是两者的区别之一。包汤圆的过程也像饺子,但不用擀面杖。湿糯米粉粘性极强,只好用手揪一小团湿面,挤压成圆片形状。薄竹片状的工具挑一团馅放在糯米

汤圆圆又甜

片上,再用双手边转边收口做成汤圆。做得好的汤圆表面光滑发亮,有的还留一个尖儿,像桃形。汤圆表皮已含有足够的水分,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现做现下了吃。

又有元宵节起源于汉朝之说,民间流传着因周勃、陈平去除了吕室的势力,而日子刚好为正月十五日,汉文帝为纪念此日,往后每年到民间与民同乐,并并把此日订为元宵节,至汉武帝时、司马迁在太初历中把元宵节列为民间节日之一。盛于隋宋,有“宋时汤圆隋时灯”的说法。温州鳌江流域到冬至有吃蛋汤矢的习惯。学名冬至丸,俗称蛋汤矢,或金团。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江水淘。见说谁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上元竹枝词》)传说

历史传说

白蛇吃汤圆成仙

相传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在阳春三月,化为一位卖汤圆的老翁于西湖边叫卖。这时许仙恰巧走过便要了一碗,一不小心,一个汤圆滚落西湖,被白蛇吞了。于是白蛇成仙,化而为人,与许仙结为夫妇。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

姜子牙后代流落海外,如今已当上一国总统!曾多次回国祭拜祖先,他是谁呢?

引言

《夜上受降城闻笛》有言:“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且人口数量较多,因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我国也有很多人民移居到了海外地区,并过上了全新的生活。虽然说在近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我国曾因一些特殊的原因而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综合国力也有了飞速提升。

在中国强大起来之后,很多生活在海外地区的华人也希望能够寻根祭祖。曾经,在众多寻根的华人中,就有着这样一位特殊的存在。他本是姜子牙的后代,却成为了其他国家的总统,而后来的他也多次回国,并对自己的祖先进行祭拜。那么,这位姜子牙后人究竟何许人也?他又是如何当上一国总统的呢?

这位姜子牙的后人就是卢泰愚,他出生于1932年的韩国大邱广域市,在那个时候,由于他的父亲是乡里面的一位书记,因此,全家人的生活也是较为稳定的。而在卢泰愚七岁那年,由于他的父亲出车祸身亡,因此,他们全家的生活也进入到了一个困苦境地之内。

卢泰愚所在的家族出身于交河卢氏,而在卢泰愚翻阅了家谱之后也发现,卢氏其实就是中国姜姓的一个分支。在对家谱进行仔细研究之后,卢泰愚了解到,自己应该是姜太公姜子牙的后人。起初,卢氏的祖先为姜太公的第十一代孙子,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他的祖先也落户到了山东地区。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之下,卢家也经历了几度搬迁,最终,卢氏家族也定居到了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之上。在这种情况之下,卢泰愚自幼就对中国有着一种别样的情感。在他看来,既然自己是姜子牙的后裔,那么也一定是有着一些中国血统的。

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后,卢泰愚自愿加入到了学生义勇军当中,虽然说他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但是,他也成为了大邱宪兵学校中的一员。在那个时候,成绩优异的卢泰愚得到了学校很多老师的赏识,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卢泰愚也成功拿到了陆军少尉的军衔。

在参军之后,卢泰愚便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表现而接连升任,后来,成绩优异的卢泰愚也被军方指派到了美国,并接受军事培训。而在美国学习了六个月之后,卢泰愚便回到了韩国,并晋升成为了大尉军衔。在此后的日子中,卢泰愚任职于防谍部队情报将校中,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军事工作之后,最终,在1979年时,卢泰愚也决定参政。

1980年,卢泰愚调动手下的官兵及军事装备,包围了中央厅,而最后来的日子中,卢泰愚也接任了国军保安司令官,在1981年时,卢泰愚晋升为陆军大将,而在其正是退役之后,也开始参与到韩国政坛的活动中。自1981年开始,卢泰愚便出任了韩国政务第二长官,并出访了多个国家,而在后来的日子里,卢泰愚不断升职,最终,在1987年时,卢泰愚也成为了总统的接班人。

在就任总统之后,卢泰愚曾经对韩国内部的政治进行了大力改革,出于卢泰愚对中国的特殊情感,因此,在与中国建交的过程中,卢泰愚也做出了许多努力。通过对卢泰愚对“北方政策”外交关系的规划,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虽然说他是一位韩国总统,但是出于血脉上的影响,因此,他也希望韩国与中国之间能够取得更加友好的往来。

而在后来的日子中,卢泰愚多次访华,虽然说在卢泰愚在位总统期间,他并没有过多的机会来到祖籍山东地区寻根,但是在其正式卸任之后,也多次访华,并来到了山东省的卢氏祖先居住地,对祖先进行祭拜。

结语

对于卢泰愚来说,虽然他已经定居在了韩国,但是,他却并没有忘记自己中国后裔的身份,从他多次回乡祭祖的行动中就能够感受到,卢泰愚是一个十分有情怀的人,而在他的影响之下,许多生活在海外地区的华人,现如今也意识到了新中国的强大。

对于那些生活在海外地区的中国人而言,或许他们最开始之所以会选择定居海外,不过是因为中国的发展水平较差,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人民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走上了复兴之路。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将更上一层楼。

【福建卢氏网】当代著名科学家卢嘉锡祖居永定县坎市镇浮山村

卢氏在台湾居第43位大姓,岛内各地都有分布,尤以台南为最多,原为府辖四大姓之一,俗称“南河卢”。分布较多之县市依序为:台北县、台北市、嘉义市、高雄县、屏东县、台南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市区依序为:台北淡水、台北板桥、台南关庙、台北市松山区。台岛各地卢姓人中,绝大部分为闽籍人。

福建卢氏迁台始于明代。明天启乙丑(1625年)进士卢经编修的《青阳范阳卢氏族谱》记载,福建长泰青阳卢氏三世祖卢志盛操行高洁,为人厚道,得风水先生指点,本支须离祖家才得昌盛,因此渡海入台,垦荒创业,并遵指示,三百年后再回乡祭祖。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迁居台南的卢志盛派下裔孙,经300多年传衍,到清嘉靖年间(1796—1820年),已成望族。他们遵祖上训示,派人回青阳谒祖。青阳9世孙卢锡堂和10世孙卢挺等,先后到台南定居传衍。

金门贤聚卢氏,系同安卢氏始祖卢邹后裔。卢邹,唐僖宗朝(874-888年)侍御中丞,系“金瓯相裔”。光启间(885-887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游宦入闽,先居同安瓮内(汀溪汪前瓮仔内),后迁卢岭(今汀溪镇褒美村)。至14世孙卢宗发(字希颜,号复斋),元初举家迁居浯岛(金门)贤聚村,是为迁浯始祖。金门卢氏历尽沧桑,曾经出现书声不断,衣冠甚盛的繁荣景象,后因外族侵入、倭冠骚扰、战乱不断,造成人口分迁、枝叶异流,部分人迁往台湾、澎湖,现金门、澎湖、台湾岛等处共有卢宗发后裔3000余人。金门卢若腾系南明隆武朝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明亡后,与旧部将领郭大河、傅象晋等到福建长泰县青阳村,伺机举兵抗清,青阳不少卢氏宗人投其幕下,后来队伍加入郑成功军。郑氏待卢若腾为上宾,拜作军师。卢若腾随郑氏入台,途中于1664年逝于澎湖,其亲属与青阳卢氏宗人随军到台湾。

福建龙海县海澄镇(旧属海澄县)西头山麓的“三社卢”(三个村社卢姓共210多户、近千口人),据载是唐初开漳将领卢如金的后裔,其肇基始祖卢震素,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入垦定居于西门坑。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族人开始陆续向台湾迁徙。其中长房第十四世孙、十五世孙移居台湾水窟头;次房第十四世孙移居台北;三房第十六世孙、第十七世孙移居基隆。三社卢氏移台后,或农耕,或经商,发展顺利,与祖家交往也十分密切。他们在台北、基隆的亲族称“龙门堂”卢氏,以示不忘祖地,老人去世有归葬祖地的,回乡建宅有称“台湾厝”的。每年清明节,必派一批人回乡祭祖,返台时常又带一批族人随往定居谋生。

据有关部门统计,明清时期,漳州府七县98姓6895人迁居台湾开基,其中卢姓有海澄县6人、漳浦县1人、南靖县6人、诏安县1人、平和县7人、长泰县2人、漳州府2人。实际上人数远不止这25人之数。目前我们已经了解到:

同安县:明永历二十五年(1671年),卢仲卿由同安之金门迁居今澎湖西屿、小池角池东。明郑南朝,卢新民入垦今台南市,其后称“南河卢”。雍正年间(1723-1735),卢忠入垦今彰化永靖。乾隆年间(1736-1795年),卢金郎、卢全疑、卢神机等,先后入垦今台北淡水。嘉庆年间(1796-1820年),卢廷少入垦今台北市万华区。

同安县大同乡感化里古屿保古庄村的卢氏族谱记载,清康熙年间就有7 2户卢人(多数是“元”、“士”字辈)入居台南和台中。

根据该谱记载的部分迁台卢人的生卒年月,可知他们迁台时间约在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长达百余年。

兴化府(今莆田市)的卢云广约在康熙中叶入垦今台北县淡水镇蕃薯里,今名“云广坑”(以卢云广名字命名)。

平和县的卢标、卢爱,康熙末叶先后入垦今彰化田中。乾隆年间,后裔卢平、卢春等人入垦今台中市。嘉庆年间,卢人逐步有入垦今宜兰罗东、五结等。

长泰县的卢仕通康熙末叶入垦今田中。

南靖县的卢良盛入垦今嘉义新港、卢质朴入垦今台中,时间皆在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卢人入垦今台北士林、南投竹山。乾隆年间,卢至入垦今南投竹山。嘉庆年间,卢倪入垦今宜兰头城。另据清道光廿五年(1845)卢焕章编录《范阳卢氏宗谱》记载,南靖和溪后林社还有10人迁往台湾。

龙溪县(今漳州市)的卢君志,雍正年间入垦今彰化县。嘉庆年间,还有卢人入垦今彰化县、宜兰头城、台中。此外,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还有海澄县(今龙海市)、诏安县、漳浦县、永定县的卢人入垦台湾各地。

台北市卢盈诚宗亲提供的由卢俊华先生修撰的《台北卢氏族谱》记载,卢氏从福建迁台的仍以漳州、泉州的为主。

因此,加强对方志、族谱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敦叙两岸同胞的亲情,而且也是切实做好姓氏源流研究工作的重要一环。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卢氏委员会会长:卢瑞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