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都有哪些版本?

 2023-11-18 08:40    0  获赞 0

腊八粥都有哪些版本?

历史上腊八喝腊八粥的习俗与什么有关?

腊八节,中国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节期在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这节日的习俗是“喝腊八粥”。腊八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这天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又称为“法宝节”、“佛成道节”、“成道会”等。“腊八”一词源于南北朝时期,当时又称“腊日”,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腊八粥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宋代。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年以上了。每逢腊八这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可您知道这腊八节的由来吗?

在很早以前,佛祖释迦牟尼在修行多年后仍然一无所获。于是他很苦恼,一天,百无聊赖的释迦牟尼去河里洗澡,澡是洗完了,可是人却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叫作苏耶妲的女人从河边经过,发现了佛祖释迦牟尼,于是将他拉上了岸来。苏耶妲还给了他一碗用米、栗等熬成的粥,佛祖喝完这碗粥以后,顿时感觉到精力充沛,神清气爽。兴致冲冲的回到寺庙,坐在菩提树下,突然间魂出窍,幡然醒悟。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大彻大悟。

这一天怩恰巧就是农历十二月初八。从此,佛门弟子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称之为“佛成道节”。从这一天开始,所有的寺庙将会向世人布施稀粥。受此影响,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其实,腊八节这一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占有很重要位置。远古时期,人们也常常在腊八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来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正因为如此,民间才有句俗语流传至今,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清道光帝拼音版

腊八粥清道光帝拼音版:

là bā zhōu。

腊八粥。

qīng xuān zōng mín níng。

清宣宗旻宁。

yī yáng chū xià zhōng dà lǚ,

一阳初夏中大吕,

gǔ sù wèi zhōu hé dòu zhǔ。

谷粟为粥和豆煮。

yìng shí xiàn fú shǐ xīn qián,

应时献佛矢心虔,

mò zhù jīn guāng jì zhòng pǔ。

默祝金光济众普。

yíng jǐ xīn xiāng xì xì fú,

盈几馨香细细浮,

duī pán guǒ shū fēn fēn jù。

堆盘果蔬纷纷聚。

gòng cháng jiā pǐn dá shā mén,

共尝佳品达沙门,

shā mén sè xiàng chuán lián jù。

沙门色相传莲炬。

tóng zhì bǎo fù qìng zhōu píng,

童稚饱腹庆州平,

hái xiàng jiē tóu jī là gǔ。

还向街头击腊鼓。

腊八节有什么由来的故事吗?

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民间有很多传说,最常见的有三个版本。

腊八传说一

在腊八节的由来传说中,流传最广泛的,最被认可的一种传说是牧女乳糜救佛祖。

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仍然一无所获,饿得骨瘦如柴。一天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头脑,沐浴过后却因身体羸弱,无力爬回岸上。

这时一位牧女从旁边经过,将他拉上岸,给他了一碗用米、栗等熬的粥。佛祖吃后精力充沛,来到菩提树下幡然觉悟。这一天恰巧是农历十二月初八。

从此以后,佛门弟子将腊八这一天称为“佛成道节”,同时在腊八节这一天,将粥视为良药,寺庙每年在腊八这天以粥供佛,并向世人布施。受此影响,我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腊八节吃粥的习俗。

《辞海》即持此观点:“腊八,佛教节日,相传夏历十二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中国汉族地区佛寺常于此日举行诵经等纪念活动。”

腊八传说二

腊八节传说之二是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

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腊八传说三

腊八节传说之三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地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对于腊八节的起源,至今民间都有不同的看法,除了这三种,还有“懒夫妻坐吃山空说”、“煮粥祭祀神农说”、“祭祀八蜡神说”等等。只能说,腊八节的起源,相传不一,不变的是一种文化传统的承继。

腊八节要吃腊八粥,腊八粥是谁发明的?

对腊八粥是谁发明的说法是众口不一,有的版本说是朱元璋发明的,有的版本说是释迦牟尼发明的,还有的版本说腊八粥是民俗民间的产物。所以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定版本说腊八粥到底是谁发明的。

在众多版本中我比较偏向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一种传统食物。因为,首先释迦摩尼是来自印度的佛教开创者,印度饮食跟中原饮食差别很大。腊八粥里面有糯米、黄米、红豆、绿豆、黑豆,在加红枣和栗子一起熬煮才形成了腊八粥。

这些粮食作物大都产自中原,释迦摩尼是印度人,饮食习惯也偏向于印度,不可能在印度创造出符合中国人口味的腊八粥,所以这个说法应该是不攻自破了。

还有版本说是朱元璋发明的,但朱元璋是明朝的皇帝,腊八粥在很早之前就存在了,所以也不可能。只剩下一个版本就是腊八粥是民间自然形成的产物。

腊八粥源于蜡祭 ,蜡祭是古时一种祭祀活动。自从神农氏种出了小米发明农业之后,古人就会举行祭拜粮食的祭祀活动。

蜡祭的目的是想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没有灾害,庄家长势喜人,农民们能够获得大丰收。所以为了能向上天表明自己的诚意,就会在蜡祭这一天摆上香案和贡品祭天。

人们在这一天也会把很多种粮食放在一起熬粥喝,本草纲目上记载,古人用8种粮食作物熬煮制成腊八粥,这八种粮食分别是:黍、稷、稻、梁、禾、麻、菽和麦。

在当时这粥还没有具体的名字,但已经具备腊八粥的雏形。后来经过时代演变和民俗的文化相融合,每到冬季腊八一天,人们就会煮一碗腊八粥喝。因为腊八这一天最冷,为了不冻掉下巴,就要喝腊八粥把下巴黏上。

腊八粥的起源

腊八粥历史起源于北传佛腊八粥教中。相传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佛陀成道日,四大天王从天上来到人间,分别以内装有八宝饭的金、银、琉璃、玛瑙等钵供养世尊,世尊欣然接受后将四钵合而为一。

为了纪念佛陀于十二月初八成道,并接受四大天王供养的米粥,因此有些佛教寺院会在这天煮腊八粥供佛,并分送十方善信,因此腊八粥也称“佛粥”。并希望享用腊八粥的民众都能同沾佛陀成道的法喜,并蒙佛陀加持而福慧成长。

煮腊八粥的技巧

腊八粥流传至今,各地版本不同有做甜味的也有做咸味的,也可按照自己的口味配料,将所有食材先泡上几个小时,一同放入锅中,把碱面加进来,根据自己喝粥的习惯加水,喜欢稀的就多放点水。加碱不但能增香,还能促进豆类熟的更快,缩短熬制时间。

水要一次性加足,水开后调成小火,要注意防止熬糊了,熬得时间越久越浓越好喝,熬熟之后再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白糖,冰糖或者红糖即可。

腊八节的文化

腊八节的习俗 自先上古起,腊八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吉祥。据《礼记・郊特牲》记载,腊祭是“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后来佛教传入,为了扩大在本土的影响力遂附会传统文化把腊八节定为佛成道日。后随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与腊日融合,在佛教领域被称为“法宝节”。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腊八节的习俗有哪些? 现在的腊八节只有喝腊八粥和泡腊八蒜二种习俗了,当然也许有的地方还有特有的习俗。

腊八节是指农历腊月初八的特定日子。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才成为固定的节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在商代,每年人们用猎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的规模最大,也最隆重,称为“腊祭”。因此,人们就将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将举行冬祭的这天称为“腊日”。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当时还没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后来相传,腊月初八是释迦摩尼得到之日,僧侣用谷米和干果做粥供佛,传说喝了这种粥以后,就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因此腊八粥也叫”福寿粥”“福德粥”和“佛粥”。

腊八粥的传说有很多版本,除了佛教的之外,还有一个民间的传说,有一户人家平常不懂节俭,到了年底家里一无所有,天气又冷,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死寒鸦,没有办法只好乱翻乱找,从犄角旮旯等处找出来各种杂粮杂豆,数量又不多,只好将其熬成粥,同时也知道了勤俭的好处和浪费的坏处,从此就勤俭持家并发达起来,为了让自己记住这个教训,每年的腊月初八这天,他都用各种杂粮熬粥度过这一天,亲戚朋友很奇怪,问你很富有为什么还要喝这个呢,他就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他们听,大家很受教育,一起喝粥,一喝味道还不错,于是纷纷仿效,因为是腊月初八这天熬的粥,所以习惯的称之为腊八粥。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在粥里添加了很多的东西,像栗子、桂圆、核桃、大枣等等,使之成为了一种民俗食品,即好吃又有保健作用。但是原意是让我们勤俭节约的。 现在我们依然不要忘记节约哟。

腊八蒜就是米醋泡蒜,蒜经过将近一年的时间,水分逐渐没有了,蒜已经干瘪了,不好吃了,经过用醋浸泡以后,蒜的颜色变绿了,很好看,醋有辣味,蒜有醋香,很是可口,于是这个改善瘪蒜口味的方法就流传下来了。天热是不可以泡蒜的,会烂掉的,只有天气冷的才可以。

腊八节有什么传说和习俗? 腊八节起源 传说一:相传,在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有个儿子叫乔答摩・悉达多,年轻时就痛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发觉社会生活徒劳无益,并对婆罗门教的神权极为不满,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豪华生活,出家修道,学练瑜珈,苦行6年,大约在公元前525年,一天,他在佛陀伽耶一株菩提树下,彻悟成道,并创立了佛教。史传,这一天正是中国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由于他是释迦族人,后来佛教徒们尊称他是释迦牟尼,也即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 传说二:关于腊八粥的来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典故。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时过一独木桥,牛一滑跌下了桥,将腿跌断。老财主气急败坏,便把他关进一间房子里不给饭吃。朱元璋饿得够呛,忽然发现屋里有一鼠洞,扒开一看,原来是老鼠的一个粮仓,里面有米、有豆,还有红枣。他把这些东西合在一起煮了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了这件事儿,便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豆混在一起的粥。吃的这一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其实,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著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按照中国农历,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而腊月初八日又被称为“腊八节”。 “腊”,《说文解字》称“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腊”本是古代的一种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举行的祭祀活动。《风俗通》记载:“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腊,汉改曰腊。腊者,猎也,田猎取兽祭先祖也。”各种禽兽经过一年的生长,膘肥毛美,歇冬的农人猎之用于祭祀,可谓取之有道,用之当时。 但当时腊祭的日期并不固定,规定在每年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举行,并将这个日子称为“腊日”。将“腊日”定为每年的“腊月初八”始于南北朝时代。南朝梁代的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明确记载说:“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于是,腊八这天便成为腊月里重要的一个节日了。

腊八节在全国各地有什么风俗习惯吗 “腊八粥,吃不完,吃了腊八粥便丰收”。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关中一带到了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锅“腊八粥”,美餐一顿。不光大人、娃娃吃,还要给牲口、鸡狗喂一些,在门上、墙上、树上抹一些,图个吉利。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粥”确实能体现出农业大丰收,因为它是用各种米(江米、黄米、白米、高梁米等),各种豆(大豆、云豆、豇豆等),各种干果(大枣、栗子、杏仁、花生、核桃、桂元肉等)和豆腐、肉类混合成的一种粥,这种粥集中地反映出了农业大丰收的成果。 关中一带及附近一些地区的群众,都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