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仪范道教仪范详解
道教的礼仪活动主要分为斋和醮两种形式,斋最初源于洁净,后来发展为修行手段,分为内斋和外斋,代表不同的修道层次。内斋如心斋、坐忘等,注重内心修炼;外斋如金篆斋、玉篆斋,更注重形式上的斋戒。醮则起源于古代祭祀,道教将其发展为祈祷、超度等宗教仪式,如祈福、摄召亡魂等。早期的仪式简单,经过各派道士如上清派、灵宝派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道教仪范,如《天宫章本》和陆修静的著作。
寇谦之和陆修静的改革推动了科仪的进一步发展,道教在唐、宋、元时期达到了鼎盛,斋醮活动也随之盛行。杜光庭对科仪进行了整理,对后世影响深远。道教祭祀活动如真宗、徽宗时期定制的醮仪,金元时期由正一、全真等派别主持,而明代以后,随着道教衰落,斋醮简化以适应民间需求。清代娄近垣编纂的《黄箓科仪》则记录了详细的仪式流程和职守安排。
斋醮仪式中,道士是核心,包含建坛、诵经、行礼等环节,不同类型的醮坛如祈福坛、超度坛等,规模各异。道士执事有高功、监斋、都讲等,各有职责。仪式中,供器、法器、幢幡、符简等元素体现了道教的仪式感和威仪。斋醮不仅涉及神灵沟通,还承载着深厚的教义和文学内涵,如全真派和正一派的经忏、步虚和青词,以及对道、神、济贫等理念的表达。
不仅是宗教活动,斋醮还影响了古代文学创作,如《红楼梦》中的描绘,以及斋醮音乐,如北宋的《玉音法事》。斋戒与修持的结合,对道教修行和养生有着重要影响,对道教社会的弘扬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扩展资料道教仪范(一,目录及前言)目 录一、道教仪范概述 二、道教官观仪范 三、玄科戒律 四、全真斋醮科仪五、略论道教徒的修养
正一派道家做丧事念什么经书?
有专门的法事科仪像《青玄萨祖铁罐施食》《灵宝炼度玄科》《太一救苦天尊说拔度血湖宝忏》
。超度的经文像有《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元始天尊说生天得道真经》、《太上道君说解冤拔罪妙经》、《元始天尊济度血湖真经》(此经专度血湖)、还可以有《度人经》、《九天生神章经》。
道家哪个门派不用做科仪?
道家的正一派不用做科仪。依科演教的仪式,分为阴醮,阳醮。阴醮,济幽度亡,破狱破湖等,阳醮,祈福消灾,祝寿庆贺等。 道家的门派很多,有的专司斋蘸(斋醮,亦称斋醮科仪,道教仪式。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
科仪是什么意思?
科仪是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
《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序敷演如仪。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
道教科仪名称有哪些?
道教科仪(俗称做道场或做法事)有阳事科仪(例如:祝寿庆贺、祈福禳祸、消灾解厄、祛病延寿、祈保平安、酬神谢愿等)和阴事科仪(即超荐先灵、度亡生方、炼度施食等)之分。
阳事科仪
,内容繁多,故不欤此一一列举。
阴事科仪
阴事科仪为报本追选,寄托哀思,追荐先灵,施食炼度,超度生方的法事。该科仪可简可繁,简单的只是通过高功法师拾之灵前念诵救苦经,发给亡灵生天功据(宝箓)和随坛施食济灵即可。复杂的则要发城隍碟(祁请本地城隍尊神通谕亡灵所经过的阴府关卡,放行亡灵赴坛受度)摄召(即高工法事做法念咒、召请亡灵赴坛受度)、救苦疏(祈求救苦天尊访百亿之神光,酒无穷的甘露而使地域化为仙境,亡灵普沾雨露之恩沐泽,从而往生超生)等,临晚则正式由高功法师登临法坛诵经超度亡灵,通过做法给予亡灵加持,济拨亡灵之幽苦,从而超生天堂,永享极乐,不堕地狱之乡。
主要由「启师圣」、「入户」、「发炉」、「请神」、「进表」、「转谢」、「复炉」、「出户」、「谢师圣」等环节所组成。
科仪和法事的区别?
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科仪和法事的区别如下:1、科仪是指道教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序,按照一定的形式和准则进行。科仪有不同的种类,如开坛科仪、荡秽科仪等,每种科仪都有相应的“底本”或“科仪本”,即道教的科仪书。科仪是道教的一种术语,出自《礼记》。2、法事是指道教的祈祷活动,有阳事和阴事之分。阳事是为了祈求福祉、消除灾难、祝寿庆贺等,阴事是为了超度亡灵、施食度魂等。法事是道教的一种实践,源于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总之,科仪和法事的区别是,科仪是法事的程序和形式,法事是科仪的目的和内容。科仪和法事是道教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道教的信仰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