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祭天坛时间冬至

 2024-12-10 17:03    0  获赞 0

祭天坛时间冬至

明清时期皇帝每年什么时候去天坛祭祀??

明清时期,皇帝每年有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去天坛祭祀?

冬至州友日的圜丘祭天是明清两朝每年最为重要的郊祀活动,礼仪隆重而繁复。

具体哪个时间点,皇帝会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

正月上辛日,皇帝会举行祈谷礼。

还有哪个时间点,皇帝会在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

四月吉日,皇帝会在圜丘举行雩礼。

冬至这个时间点,皇帝会在圜丘举行什么样的礼仪?

冬至,皇帝会在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丰登,感谢上天。

天坛的建造背后有哪些文化和地理考量?

天坛被称为祭天的场所,其位置的选择是根据《易经》中的方位观念,选择在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因为那里是至阳之位,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

明清时期的皇帝祭天活动有哪些具体的历史记载?

据史料记载,夏朝已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明清两朝继承了这一传统,尤其在冬至这个重要时刻,皇帝会前往天坛举行祭天仪式。此外,乾隆时期的国力富强,天坛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工程改建,使得天坛的建筑更加壮观,并一直留存至今。

明清两代的君王在冬至这一天,要到北京的天坛做什么?

一、君王在冬至这天登天坛祭天冬至是一年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在古代,冬至流行着丰富的风俗活动,比如祭祖、避邪、吃馄饨或汤圆等,其中有一个十分盛大的活动是祭天。

天坛天坛是明、清两代帝王冬至时祭天和正月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最南的围墙呈方型,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形,象征“天圆地方”。主体建筑圜丘是祭天的地方。

在封建社会,只有天子才能祭天,而天子祭天的日子就是冬至。天神高高在上,因而祭天要在高处进行。所以,天子往往在郊外空旷之处堆砌一座高台,用于祭拜天神,就是祭坛,也称为天坛。北京天坛公园的主体建筑圜(yuán)丘就是明清时期皇帝祭天的地方。

二、如何祭天?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据说冬至这天夜里阳气开始逐渐增强,而阳气能使万物滋生繁衍。拂晓时分仪式开始时,圜丘坛内挂起灯杆,悬着大灯笼,叫作天灯,此时坛内通明。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祭服,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

祭天大礼分为迎神、奠玉帛、进俎、行初献礼等9项程序,整个仪式在赞礼官的指挥下进行。祭祀过程中,皇帝要率领文武百官不断跪拜行礼。

冬至当天,皇帝登上圜丘,以牛、羊、猪等牺牲进荐,并祭拜天神。此时,东南之处要燔烧干柴(有时也把牺牲放在柴上),让烟气升上天空,直达天际;西南之处要升起悬望灯。同时,乐器奏响,钟鼓齐鸣,气氛十分庄严。

皇帝冬至祭天,除了身为天子、强调皇权神圣不可侵犯之外,也与节气变化有关。冬至是阴气、阳气流转的一个分界点。从冬至开始,阳气开始上升,而天神在古人的信仰中正是属阳的神灵,所以,冬至祭天就有迎接阳气之意,是节气流变与宗教信仰结合的产物。

明清两朝祭天大典在什么节气?

一、明清两朝的祭天仪式在每年的冬至日举行,这一传统继承自古代郊祀的主要形式,仪式隆重而复杂。

二、中国关于祭祀天地的正式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当时的夏朝还处于奴隶制社会。中国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对天地充满崇敬。他们将祭祀天地视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活动,并在都城建设中给予祭祀建筑以重要地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最高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来建造。天坛,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建筑杰作,不仅是中国古建筑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珍贵遗产。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完工,最初名为天地坛。直到嘉靖九年(1530年),为了实施四郊分祀制度,才将天地坛改称为天坛。经过清朝乾隆和光绪皇帝的修缮,天坛最终形成了现今的格局。

三、在明朝初年,天和地的祭祀是合并进行的,南北郊坛的设置和结构都相同,祭祀场所被称为大祀殿,是一座方形十一间的建筑。到了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祭祀天地被分开,天坛建立了专门的圜丘坛用于祭天,而北郊则建立了方泽坛用于祭地,原本合祀的大祀殿逐渐被废弃。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大祀殿被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的模式开始形成。

四、清朝入关后,沿用了明朝的制度。在乾隆年间,国力强盛,天坛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下令重建天坛的内外墙垣,将土墙替换为城砖,并采用两层城砖的包砌方式。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至四尺八寸,没有檐柱,形成了无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墙垣更加坚固,全长十余里,成为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如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在这一时期进行了改建,至今仍然保存。

祭天历史

周代祭天的正祭在每年冬至之日于国都南郊的圜丘举行。这被称为“圜丘祀天”与“方丘祭地”,均在郊外,故也称为“郊祀”。圜丘为圆形祭坛,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圆形体现天的形象,圜即圆。祭祀前,天子与百官需斋戒,并审验供奉神明的牺牲与祭器。祭祀之日,天子与百官早至郊外,天子身着大裘,内着饰有日月星辰及山、龙等纹饰图案的衮服,头戴前后垂有十二旒的冕,腰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鼓乐齐鸣,通报天帝降临享祭。天子牵出献给天帝的牺牲,宰杀后,牺牲与玉璧、玉圭、缯帛等祭品置于柴堆上,由天子点燃,使烟火高升,天帝嗅到气味,这称为燔燎或“禋祀”。接着,“尸”由活人装扮,代表天帝接受祭享。尸就坐,面前陈设玉璧、鼎、簋等盛放祭品的礼器。首次向尸献牺牲的鲜血,再依次进献五种不同质量的酒,称为五齐。献酒后,进献全牲、大羹、铏羹等。第四次献酒后,进献黍稷饮食。荐献后,尸用三种酒答谢祭献者,称为酢。随后,天子与舞队同舞《云门》之舞,相传那是黄帝时的乐舞。最后,祭祀者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尸赐福于天子等,称为“嘏”,后世也叫“饮福”。天子将祭祀用的牲肉赠给宗室臣下,称“赐胙”。后代祭天礼多遵循周礼,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尸。

秦代祭天的资料不多,仅知有三年一郊之礼。秦以冬十月为岁首,郊祀在十月举行。

汉高祖祭祀天地由祠官负责。武帝初,实行三年一郊之礼,即第一年祭天,第二年祭地,第三年祭五畤(五方帝),每三年轮回一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在长安城外昆明故渠之南建圜丘。翌年春正月上辛日(第一个辛日)祭天,同祭五方上帝。这是汉代南郊祭天的开始。后汉在洛阳城南建圜丘,坛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称为“壝”。五胡乱华之后,华夏文明受到一定冲击,郊祀制度也受到影响。北方一些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祭天虽采用汉制,但常掺杂民族传统礼仪。南北朝时,梁代南北郊祭天地、社稷、宗庙,不用牺牲,而用果蔬。齐代开始,圜丘坛外建造屋宇,作为更衣、憩息之所。旧制全用临时性的帷帐,南齐武帝永明二年(483年)始用瓦屋。

唐代祭天礼除了延续前代礼仪,皇后也开始参加,表明唐代女性地位的提高。宋代圜丘合祀天地后,在皇城门楼上举行特赦仪式,赦免囚徒;改日,到景灵宫祖宗神像前行“恭谢皇帝祭天时穿着的礼服--衮冕礼”。

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改变圜丘礼制,定每年孟春正月合祀天地于南郊,建大祀殿,以圜形大屋覆盖祭坛。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在正阳门南按南京规制营建大祀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合祀天地。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变天地合祀制度,在大祀殿之南另建圜丘。至此,祭天典礼已发展至最完善时期。

1913年冬至,中华民国大总统袁世凯在北京天坛举行祭天仪式,这是中国最后一次祭天仪式。随着袁世凯称帝失败,祭天被视为“封建帝制”的产物而终止。

扩展资料祭天是华夏民族最隆重、最庄严的祭祀仪式,起源与上古时期。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祭天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来表达人们对于天滋润、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并祈求皇天上帝保佑华夏子民。

明清时期皇帝每年什么时候去天坛祭祀?

根据明清两朝史料记载,明清两朝每年冬至日的圜丘祭天,继承古代郊祀最主要的形式,礼仪极其隆重与繁复;具体正月上辛日,皇帝要到祈年殿举行祈谷礼,祈祷皇天上帝保佑五谷丰登;四月吉日至圜丘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冬至,至圜丘举行告祀礼,禀告五谷丰登,感谢上天。

据史料记载,有正式祭祀天地的活动,可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尚处于奴隶制社会的夏朝。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天坛称为祭天的场所,按照《易经》的说法,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所以天坛就被古人选在了北京城南中轴线靠东一点的位置。

清廷入关后,一切仍按明朝旧制。乾隆时期,国力富强,天坛也大兴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决定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中部到顶部包砌两层城砖。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经过改建的天坛内外坛墙,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为极壮丽的景观。天坛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时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百度百科-皇帝祭天

中国古代帝王会在天坛祭天,通常是在哪一天祭天的?

一般是在冬至日根据黄历选择一个吉时来祭天的。冬至祭天盛于唐宋,明清间更为隆重尊崇,并且逐渐流传至民间,演变为鼕至祭祖的传统习俗,称为“祭冬”或“拜冬”。无论是官方祭天还是民间祭祖都表达了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朴素愿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敬天法祖”的信念。在远古先民眼中,天地孕育万物,是至高无上的神,祭天仪式是人与天交流的一种形式。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 历代,天子亲自主持仪式,祭祀天堂的祭坛一般是圆形的,这意味着天堂是圆的。在仪式上,人们必须朗诵祭品,演奏优美的音乐,焚烧祭品,以显示人们对上天的贡献的回报。

关于天坛的建筑,很多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艺术方面在此就不再赘述关于天坛的建筑,很多人已经研究得很透彻了,艺术方面在此就不再赘述。下面要说的是它几个较为特别的地方。

首先说的是帝王为什么要建天坛?为什么要祭天?我们中华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早就知道“天人合一”的大道了。这个大道,儒家讲,道家讲,释家讲,现在整个世界都在讲。我们讲“天人合一”,首先必须讲天,但天究竟是什么?天就是自然界,是一切生命之源,也是一切价值之源。

《易传》用干、坤二卦代表天、地,这便代表了自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之大,具有无限性、永恒性,天可称之为父,天有四德,即元、亨、利、贞。天地之道是生成的原则,人之道则是实现的原则,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点上,天、地、人得到了真正统一。其实,人与自然界本来就是统一的,不能分离。人类离了自然界,还有什么生命?自然界离了人类,还有什么意义?

天有天之道,地有地之道,人有人道。天之道在“始万物”,地之道在“生万物”,那么,人之道又是什么?在天地万物之中,人应该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古人为什么要祭天?就是提醒人们要“顺天时、合地理”,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天确实有一种神圣性,人对天应该有一种敬畏感,这一点在宗教情感里得到了非常程度的表现。

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要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人间的帝王要在天帝面前俯首称臣,要对天帝表示尊敬,必须有一定的礼仪和供奉。皇帝是天子,就必须要与上天保持密切的联系,这样祭天就成了皇帝与上天对话的一个平台。在这里,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权来统治万民,并传达上天的意志。所以,与上天对话,是皇帝义不容辞的神圣责任。而皇帝与上天对话的方式就是各种祭祀活动。即使今天,人们站立在圆丘中央仰望苍穹,也会感觉到与天堂的接近。

开朗宏阔的空间背景,级级升高的祈年殿和圆丘,使天子与天帝之间建立起了沟通渠道,他们能够穿越遥远的距离,听到彼此的秘语。皇帝既是受命于“天”,又必须是当“运”的兴盛者。所以,当中国人跪下来恭听最高指示时,总会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网站暂时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