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与佛家的服饰有何区别?“莲花冠”是哪家特征?
莲花冠是道教的
道教服饰,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一、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见后介绍)。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但有些道观的老道长认为戴用此巾有失庄重,而废止之。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虽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数几种日常戴用。现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二、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种道冠,均在参加宗教活动时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场合,则须摘下。
三、道袍
道袍指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长袍。可以分为大褂、得罗、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种。
大褂: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四寸,袖长随身。是最普通的一种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长及于膝者,称为“中褂”。现在多为窄袖,以便日常作务。皆为蓝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会典》云:“道士常服青”。
得罗:蓝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一尺八寸以上,袖长随身。冠巾之后成为正式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为参加宗教活动之礼服。
戒衣:黄色,大襟,长及腿腕,袖宽二尺四寸以上,袖长随身。黄色属土,土可化育万物,戒衣采用黄色,除了示以庄重之外,寓有“道化万物,参赞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着用此衣。从前道教传戒制有“三衣”,以供领受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别着用。现在传戒是一次授完,所以仅用此种戒衣。
法衣:又称“天仙洞衣”。对襟,长及小腿,无袖披,袖长随身。上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宝塔、龙凤、仙鹤、麒麟等。举行大型斋醮科仪时,道场为主的高功身着此衣。方丈在举行隆重祀典时穿...
正一派道士都穿戴什么?
1. 雷巾:道士在特定场合或仪式中穿戴的服饰,通常以黑色或深色调为主,形状类似头巾,能够覆盖头顶和后脑,前端有一个尖顶装饰。
2. 六角帽:一种常见的道士帽,呈六角形,顶部略微凹陷,前部有开口,可以露出道士的发髻。这种帽子通常由布料制成,颜色和材质可能会根据不同的派别和仪式有所变化。
3. 马尾巾:又称马尾混元巾,为道教九巾之一。这种巾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制作材料为马尾,中间开孔以露出道士的发髻。编织工艺精细,需要掌握多种针法,包括定模起针、棋子花针、起承渡边以及凤眼、锁边卷、人字纹等。完成后的混元巾需经过染色和定型处理,每个工序都要求高度精确。
请注意,道士的服饰和帽子会根据不同的教派、传统和仪式有所差异。上述描述的帽子种类只是道士常戴的几种,并不代表所有道士都穿戴这些帽子。
正一和全真的帽子区别?
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1、从道巾上来区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纯阳巾和网巾。
2、从服饰上来区分,两派的着装大同小异,皆大体沿袭古制。但全真派以“青”为主。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为青龙生旺之气,是为东华帝君之后脉,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蓝”为主。
3、从道冠上来区分,全真派以皇冠为主,且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会在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则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
道士帽子等级区别?
1. 在道巾上,全真派道士通常佩戴混元巾、庄子巾和一字巾,而正一派道士则多选择纯阳巾和网巾。
2. 在服饰上,全真派和正一派的着装相似,但各有特色,均继承自古代服饰制度。全真派以青色为主调,象征东方的甲乙木,代表泰卦之位和青龙之生气,与东华帝君的传承相关,寓意木青泰。正一派则以蓝色为主。
3. 在道冠上,全真派道士常戴冠帽,并在冠顶两端刻有指甲掐痕,以此纪念丘处机。而正一派道士根据不同场合,可选择佩戴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多种道冠。
道士头上带的是什么?道士头上戴的叫什么??
又到一年新发型流行的时候了,今天我们看见微博开始刷屏道士头了,想必大家肯定对道士的日常生活比较好奇。那么道士头上带的是什么?道士头上戴的叫什么?
道士头上带的是什么
道士头上带的其实是道教徒特有的标志。在道教里,把它称为“道巾”。俗话说“道有九巾,僧有八帽”。
道士头上戴的叫什么
道教的帽饰,有道巾、道冠两种。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并不固定。清代闵小艮《清规玄妙》记载的九巾,为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和九阳巾。
清末至今,变化较大,现在流行的九巾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浩然巾、逍遥巾、荷叶巾、太阳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种。
九巾的来历
巾是我国古代人民常用首服之一,指的是一种帽子。也有的人把巾误认为冠,《释名》的《释首饰》中:“巾,谨也,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这段话,说明了巾与冠的不同。巾为平民百姓之头饰,以与士大夫之冠相区别。巾始于先秦,乃一般百姓戴用之首服。直到东汉以后则贵贱通用。巾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流行,尤其士人十分偏好,喜其轻便。《晋书·舆服志》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帽而横著之,古尊卑其服也。”到了南宋,戴巾之风气更加普遍,就连朝廷的高级官员也以包裹巾帽为荣,冠帽之制渐衰。在清朝以前,巾作为首服,被历代沿用,并变化成多种类型。清朝刚入关的时候,下剃头易服之令,明朝的衣冠制度被废除。明遗臣金之俊为缓和民族矛盾,向清廷提出“十从十不从”的建议,被朝廷默许。其中有“儒从而释道不从”之条,因此只有道教才保留下我国明代以前的衣冠形式,所以有的学者把道教的服饰称之为活文物。
至于道教的九巾之说,来源于清代中叶道士闵小艮的《清规玄妙说》。按照该书的说法,当时的九巾,有以下几种:唐巾、冲和巾、浩然巾、逍遥巾、紫阳巾、一字巾、纶巾、三教巾、九阳巾。
当代高道闵智亭道长著述的《道教仪范》一书中提到,自清末到现代最流行的九巾则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而清代以前的道巾,按明朝的《三才图会》记载,则有:纯阳巾、九转华阳巾、九梁巾、雷巾、幅巾、网巾等等。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道巾和现代的道巾已经有所不同了。本文将为读者介绍常见的近代道巾。
道士头巾有哪几种
混元巾:又称“冠巾”。圆形,硬壳,帽顶有洞,可以露出发髻。后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脱。混元巾是清代以来,道教全真派最正式的头巾,规定举行“冠巾”仪式拜师之后的道士方可戴用,现在这一限制逐渐打破,未经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数。全真派高功在举行斋醮科仪时均用此巾,并在露出的发髻上面别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无蓄发传统,为了方便,就将混元巾和道冠缝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顶还折出方角,成为混元巾的一种变体,台湾道士称为“网巾”,又名“角冠”。
庄子巾:又称“南华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饰有“帽正”,以示道教的守中处一和检查帽子是否带正。多在秋冬天气戴用,道士不蓄发者或年老脱发者喜戴此巾。
纯阳巾:亦称“乐天巾”、“华阳巾”、“紫阳巾”、“九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风帽”。里面絮以棉花,以为御风挡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风雪天气可用此巾。
逍遥巾:乃是一块方形(亦有圆形)巾料,包于发髻之上,系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称为逍遥巾。另有一种是用庄子巾或纯阳巾,饰以美观的云头图案,帽后缀上两根长长的剑头飘带,亦称逍遥巾(古称“雷巾”)。年轻道士喜戴此巾,行动之间,飘带摇拽,显得潇洒自如。
荷叶巾:外形类似庄子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正中镶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叶,故名。
太阳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劳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为了和社会上有所区别,就在帽顶掏洞露出发髻,或在帽沿上绘以八卦、太极等道教图案,或者写上自己所住道观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发用的带子,两端各缀一片帽正,两片帽正相叠扣在一起,就能戴在头上。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为简便的一种。道教规定,不可光头进入殿堂,必须戴有道巾,若无其他道巾,扎上这根带子也可顶替。
包巾:又称“扎巾”。乃是一块方形布料,四角缀有带子,可以勒在头上。帽前正中可饰帽正,但多数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种头巾,初入道门尚未拜师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认为不应列于九巾之内。《三才图会》:“幅巾古贱者之服也,汉末始为士人之服。”不过现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的冠巾是如何分别的?
道教的道帽成为“巾”,一般分为九种,称为九巾。在九巾中最常用的有,庄子巾(正一使用较多,其形状巾前有一玉石,颜色为黑色);九梁巾(正一使用,其形状如房子上九根房梁,而得名);混元巾(全真使用,圆形,巾中央有洞,所盘的头发从这里出来)。对于你说的冠巾,道教全真派有冠巾仪式,即真正成为全真道士。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