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几月几号?
1)2023重阳节几月几号 2023重阳节星期几
重阳节也有踏秋节的别称,每当快到这个节日,众人都能明显感觉到深秋已到来,登高祭祖,吃重阳糕喝菊花酒成了特有习俗,正是通过一个个热闹活动,表达追思祈福的美好祝愿,那么提前查阅日期做好行程安排,便成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23重阳节几月几号
公历2023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星期一,煞北
【宜】结婚 订婚 宴请 交易 签约 开市 上任 入学 入伙
【忌】诉讼 求医 出行 谈判
【值日】定执位(吉)
【值神】司命(黄道日)
【胎神占方】占门炉外东北
【彭祖百忌】甲不开仓财物耗散
【凶神宜忌】死气 大煞 触水龙 劫煞 八专 阴阳
【喜神】东北
【福神】正北
【财神】东北
【相冲生肖】猴
重阳节的意义是什么
在遥远的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庆祝重阳节的习俗,发展到今日,蕴含了丰富的含义,不仅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也是家人团聚的佳节,同时也盛行扫墓祭祖,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哀思,因此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祭祀节。其中最广泛、最普适的价值,便是“感恩”与“孝敬”的意义,每逢重阳,子女都会为父母送上礼物,表达一份孝心。
①秋风徐徐,重阳九九,蒸上九重的粟糕,备好香醇的菊酒,聚上你我的亲朋好友,共享这美好艳阳天!
②古枫吐艳,晚菊傲霜,九九重阳。在这丰收的季节里,祝你事业有成,身体健康,心情愉快!
③九九归一齐祝愿,愿君生活美如画;仕途顺畅步步高,阖家欢乐人团圆。重阳吉祥!
④九重阳登高望,遍地黄菊满目秋。远方亲人相遥望,祝愿安康幸福长。
⑤待到重阳日,把酒话桑麻。登高,插茱萸、赏菊花。秋光无限好,让我们为明天的美好而相聚吧,祝你万事顺意!
2)重阳节源于祭祀大火仪式
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即心宿二),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东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我们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3)重阳节民间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日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婓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蜗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见鶪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日,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干宝《搜神记》云:淮南全椒县有一丁氏,嫁给同县姓谢家,由于谢家是大富户,她婆婆却凶恶残暴,虐待丁氏,强迫她干繁重的家务,经常遭到痛骂和毒打。丁氏最终忍受不住,在重阳节悬梁自尽。死后冤魂不散,依附在巫祝身上说:做人家媳妇每天辛苦劳动不得休息,重阳节请婆家不要让她们再操劳。所以,江南人每逢重阳日,都让妇女休息,叫做休息日。这位姓丁氏的妇人立祠祭祀,称为丁姑祠。以后,每逢重阳节,父母们要把嫁出去的女儿接回家吃花糕;到明代,甚至将重阳节称为女儿节。
汉刘歆《西京杂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驱逐出宫,嫁给扶风人段儒,闲谈时曾提到她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
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诗: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
《旧唐书王勃传》记载:王勃的《滕王阁序》就是在重阳节这一天写出来的。当时王勃的父亲担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视父亲,九月九日路过南昌时,洪州牧阎伯屿正在重修的滕王阁中宴请宾客及部属,他想夸耀女婿吴子章的才气,便事先拿出纸笔请宾客动笔作序,所有的宾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没有人敢作。却不料王勃事先并不知道州牧的用心,于是毫不谦让接过纸笔。州牧原本心中十分生气,立即派人在旁边看王勃书写,谁知道王勃才气不凡,蓄积已久的心情完全发泄出来,文章越写越好,当写到...
重阳节每年的几月几号?
重阳节,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这个节日的日期按照农历来庆祝,具体为每年的九月初九。由于农历和公历的差异,重阳节在公历上的日期每年都会有所不同,但在中国人的传统节庆日历中,它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重阳节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它融合了自然崇拜、祭祖敬老等多元文化内涵。在古代,九被认为是阳数,而重阳日正好是两个九相逢,因此被视为吉祥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进行登高、赏菊、佩茱萸等活动,以期避邪求吉,同时也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逐渐演变。现代社会中,人们可能不再像古时那样严格遵守各种仪式,但重阳节作为敬老、爱老的象征依然深入人心。许多地方会组织各种活动,如重阳节文艺演出、老年人运动会等,以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同时也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感情的平台。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和谐氛围。
农历的几月几日是重阳节?
1.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传统节日重阳节。在中国古代,九被视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九日,两个阳数相重,称为重九节,又与“久久”同音,寓意长久,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愿望的追求。
2. 重阳节恰逢秋季,金秋时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人们对这个节日有着特殊的情感,历代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颂重阳节的诗篇。
3. 重阳节的核心习俗是尊敬长辈、设宴祈福以及登高赏菊。这个节日最早在战国时期形成,到了汉代被正式定为传统节日。
4. 重阳节有一个著名的传说:相传东汉时期的桓景,他的家乡被瘟魔困扰,父母也因此去世。桓景赴东南山学艺,决心击败瘟魔。学成归来后,师傅赠予他茱萸叶和菊花酒。桓景按照师傅的指示,分发茱萸叶给村民,命令他们登高,瘟魔便无法接近。村民们喝了菊花酒,最终桓景与瘟魔决斗,成功将其杀死。自那以后,重阳节就产生了,并且开始有插茱萸、饮菊花酒、登高的习俗。
5. 重阳节的风俗包括赏菊、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和吃重阳糕等。由于重阳节是菊花开放的最佳时期,所以也有赏菊的习俗。同时,由于秋高气爽,重阳节也是登高远望的好时机。插茱萸和饮菊花酒都被认为能够驱邪避病。而重阳糕则是这个节日的特色食品,形状多样,富有地方特色。
今年的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而重阳节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是孝敬老人,登高,对此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今年的重阳节是几月几号(2023),欢迎参阅。
今年的重阳节是几月几号
2023年农历九月初九,国历10月23日是重阳节。
重阳节习俗
晒秋
重阳节是最好的赏秋时期,中国南方还有些山区村落保留了“晒秋”特色。去乡村赏民俗、看晒秋,已成为乡村旅游的一种时尚。“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在湖南、广西、安徽、江西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放纸鸢
放纸鸢是南方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鸢为主要特征的。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纸鸢亦现在的风筝。在民间传统,重阳节除了登高,放纸鸢也是一个特色。
登高
重阳节登高的风俗历史悠久。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重阳登高习俗源于此时的气候特点以及古人对山岳的崇拜。登高“辞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登山祈福”的习俗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登高的地点,没有统一的规定,登高所到之处大抵分为登高山、登高楼、抑或是登高台。高风俗其由来大致有四:其一是源于古人的山岳崇拜;其二是源于“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其三是源于登高“辞青”;其四是源于附会上一个荒谬传说“桓景登山避灾”。
登山祈福
远古时古人对山岳的崇拜,形成“登山祈福”习俗。《礼记·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文献记载古人对山既敬畏又充满崇拜,“登山祈福”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流行开来。 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
按照天地日月运行规律,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这一天是“清气上扬、浊气下沉”的气候,地势越高清气越聚集,于是“重阳登高畅享清气”便成了民间争相趋之的重要民俗事象。
登高“辞青”的说法则源于大自然中的节气。重阳为秋节,节后天气渐凉,草木开始凋零,重阳节登山“辞青”与古人在阳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对应。
重阳节登高避灾之神话传说始于东汉,传说当时河南有个叫桓景的术士认为这一天里会有瘟气降临,人们要离开自己的家,尽可能到高处去,才能平安。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的荒谬故事,见于南朝梁吴均的神话志怪小说《续齐谐记》。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 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祭祖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古代民间素有祭祖祈福的传统。古时重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岭南一带仍盛行,人们会在每年的重阳节举行祭祖活动。无论是祭祖活动还是登高远望,其最根本的作用是增强人们文化认同感,加强家族和社会的凝聚力。
重阳节为什么要赏菊登高
古时有一种说法认为,重九是一“阳”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正之气,登高以避邪气。重阳是在霜降后、即将冬藏时具有仪式感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之说。
汉代《西京杂记》中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自古以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秋日之景是历代文艺青年钟爱的题材,陶渊明认为秋和春都是一年中的好时节,有感而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超然于物外的诗句;杜甫《登高》中描写的秋色则气势磅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杨万里笔下的秋色风姿绰约“西风尽有东风手,柿叶枫林别样春”;而杜牧《山行》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传颂至今。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而设立的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东汉的桓景。 相传,桓景是东汉汝南县人。 父母死于瘟疫后,他独自上山学艺。 下山学一门功夫,让村里瘟疫都上山一个人送一杯菊花酒,然后瘟疫走了,桓景赶走了瘟疫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也被人们纪念。
重阳节做什么
重阳节最开心的活动当然是赏菊花,即便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人们还是习惯在重阳节这一天举办菊花展览会,一起欣赏一下各种美丽的繁花盛景,甚至还有些人喜欢采一朵菊花带在头上,或者是胸前。金秋时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古人在赏菊之时,还习惯饮菊花酒。今天,不少人仍喜欢在这天饮菊花酒。多数是在酒中泡点干菊。
什么时候是重阳节几月几日?
2023年的重阳节是在农历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的庆祝日期都固定在农历的九月初九。2023年的重阳节定在10月23日,星期一。重阳节不仅是传统的节日,也是吉祥的日子,象征着天长地久、生命长久和健康长寿。
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以及饮宴祈寿等传统习俗。这些活动至今仍然流传,并且加入了敬老的内涵。在重阳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宴会,表达对老年人的尊敬和感激。
重阳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魏晋时期,重阳节的庆祝活动开始变得热闹,并逐渐演变成民间的节日。到了唐代,重阳节被正式确定为民间节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九九重阳,因为“九”是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所以称为“重阳”。重阳节与“久久”同音,寓意长寿。在古代,人们在重阳节设宴求寿的习俗已经形成。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提倡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助老,这是重阳节在当代中国的新表现形式,将节日的意义从先人转向了今人,从历史转向了当下。
放风筝是重阳节的传统活动之一,风筝在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重阳节后,秋风劲吹,放风筝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登高旅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登高山、登高塔,以此来庆祝重阳节。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形状像宝塔,上面有时还会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寓意。现代的重阳糕没有固定的样式。
总的来说,重阳节不仅是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象征着尊敬和感激老年人的日子,同时也是享受秋天的美景和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重阳节在农历几日几月?
重阳节在农历几日几月重阳节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重阳节介绍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重阳节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也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重阳与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
重阳节的意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的九月初九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使重阳节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
九月也预示着冬天的来临。天气渐冷,人们需要准备衣服保暖,孝顺的子孙由此思及祖先,便将这天作为给先祖们烧冬衣的时间。因此,重阳节也成为了祭奠死去的家人的节日。
重阳节习俗活动1、登高: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饮菊花酒: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3、佩戴茱萸: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4、簪菊花: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5、吃重阳糕:重阳糕亦称“花糕”,汉族重阳节食品。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蒸重阳糕方法与蒸年糕相同,不过蒸糕要小一点,糕要薄一点。以米粉、豆粉等为原料,发酵,更点缀以枣、栗、杏仁等果馕、加糖蒸制而成。为了美观中吃,人们把重阳糕制成五颜六色,还要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故重阳糕又叫桂花糕),这样制成的重阳糕,香甜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