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五鬼节的十大禁忌冷知识?

 2024-10-21 12:01    0  获赞 0

七月十五鬼节的十大禁忌冷知识?

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一、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二、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三、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四、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五、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中元节有什么讲究和忌讳?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中元节,也是让全国人民颇为忌讳的节日,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阴气”最盛的一天,中元节在人们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在中元节来临前,几乎家家户户都会提前准备好纸钱、鲜花、水果等祭祀用品,在中元节当天家属们会带上准备好的供品到祖先、亲人的墓地上,给亲人们的墓地清理下杂草、添一抔黄土、把墓碑上的灰擦干净、摆上供品、燃烧纸钱、磕头祭拜先祖,以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和感恩之情。

中元节这一天的活动其实有些类似清明节,民间也会举办很多风俗活动,这些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比如我们熟知的放河灯、烧纸钱、焚香燃炮等。

相较于清明节,中元节这天的讲究和禁忌更多,稍不注意犯了某些禁忌则会引发很多不好的事情,

农村老人们常说的“鬼节四不做,子孙无灾祸”并非迷信,在中元节这天有四件事确实不能做,这并非迷信,而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中元节的一些注意事项。

一、中元节,这四件事情千万别做!

老一辈人对传统风俗了解颇多,但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去关注这方面的“冷知识”。中元节除了被称为“鬼节”外,也被称作“盂兰盆节”,在古代又叫做“孝亲节”,在这一天除了要祭拜先祖外,还要祈求丰收、礼拜天地,一是缅怀逝去的亲人,二是提醒活着的人要珍爱生命,珍惜身边的亲人。

老人们常说:“鬼节四不做,平安无灾祸”,很多人认为是迷信,其实这句短短的谚语背后包含着大大的科学道理。

1、晚上不要回家太晚。

相传七月十五这天,鬼门大开,亡者们会在民间到处游荡,如果晚上还在外到处瞎转悠,很容易冲撞到这些亡者,从而引发一些不好的事情。

所以老一辈人总说中元节要在天黑前回家,特别是孩子,天黑后是不允许出门的。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祭祀。

中元节这天有祭祀先祖的习俗,人们会在马路边焚烧纸钱,也会燃放一些鞭炮来祭奠先祖,如果晚上还在外面乱转悠,不小心打扰到其他祭拜很容易引发一些事端。虽然现在很多城市都倡导中元节这天文明祭祀,但有些风俗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城市还会提前在路边摆放好“祭祀鼎”方便市民烧纸。

烧纸的人多了,空气里会弥漫着浓浓的烟味,空气质量也会变得非常差,身体不好的人在这个环境里会受到影响。其次中元节这天晚上能够看到很多祭祀场景,有些地方还会放鞭炮,要是带小孩晚上出门,小孩子天性胆小,很容易被这些场景吓到,万一燃烧的炮竹和纸钱不小心飞溅到孩子身上后果就更加麻烦了。

2、不能洗澡。

第二件事就是不能在中元节这天洗澡,有些地方则要求不能下河洗澡。在民间传言,七月十五阴气和邪气横行,如果下河里洗澡,很容易引发意外,“七月半鬼节到,没事别往河边站”、“不怕七月半鬼,只怕七月半水”这两句俗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其实中元节这天不让洗澡也是有科学依据的,并非像俗语中说的那么恐怖。中元节是农历七月十五,按照节气来算,这属于立秋后的第一个节日。

立秋后天气就会开始转凉,特别是早晚气温差会特别大,早晚温度低,中午温度高,这个时节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引发感冒。就比如我所在的东北地区,立秋后明显感觉温度骤降,白天最高温度才25度,晚上气温只有十几度。

这个时候的河水或井水冰凉刺骨,根本无法洗澡,冒然下水非常容易冻感冒,在以前经济条件不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有限,更没有浴霸、淋浴这样的洗澡设备,夏天防暑基本上都是去河边或者打井水洗澡,所以才会慢慢形成“中元节不能洗澡”的风俗。

3、不能把小孩的衣服晾在外面。

中元节这天,如果家中有小孩子的,老人们会在太阳还未下山前就早早地把晾晒在阳台的小孩衣物拿进屋里,并叮嘱不能把小孩子的衣服晾到外面。

民间传言,如果中元节把小孩子衣服晾在外面,尤其是湿衣服,很容易被一些不干净的东西附身,一旦沾到衣服上,就很难脱身了,人穿上这些衣服很容易生病。

其实这种说法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中元节这天不让小孩子衣服挂在外面,主要是避免小孩子的衣服被弄脏。因为中元节晚上烧纸钱的比较多,空气中不仅会弥漫着浓浓的烟灰味道,还会弥散着很多纸灰,如果湿衣服晒到外面,这些纸灰落在衣服上很难清洗干净。

特别是孩子的贴身衣服,本来孩子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不如大人,秋天晚上露水和寒气较重,湿衣服挂在外面不容易晾干,反而还会增加潮气,如果孩子穿上了湿气重的衣服则容易生病。如果有些孩子对纸灰气味过敏,这些纸灰沾在皮肤上也会引发一些皮肤疾病。

4、不能动祭祀的供品。

每个地方的风俗不同,所以祭祀时摆放的供品也不同,但一般情况下多以水果、糕点、肉类和鲜花为主。

有些地方风俗是,中元节这天祭拜完先祖后的供品是不能带回家的,因为这是供给先祖们的,带回家是不敬的行为;但是有些地方风俗则是允许把这些供品带回家,因为大多是熟食,所以老辈人会把这些供品直接分给家里的孩子吃,在老辈人心里这种供品供给先祖后,再拿给孩子吃可以让孩子感受先祖的福气,享受先祖的庇佑,以后无病无灾。

但是在中元节祭拜过程中是不能提前吃供品的。有些父母喜欢带孩子一起去祭拜,在祭拜过程中遇到孩子口渴或者肚子饿时,家长就会随手把上供的食物拿给孩子吃喝,看似无伤大雅,实则不太好,也是对逝者的不尊重。

中元节四种需要忌讳的行为介绍完了,那么我们接下来了解下,在中元节这天有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二、中元节,这几件能做的事情不要忘。

令人生畏的中元节,它的文化核心其实是敬祖尽孝,在这一天有这几件可以做的事情千万不能忘记。

1、吃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