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初几?
2023年冬至是农历十一月初十,是阳历的12月22日11点27分09秒。冬至过后,我国各地气候都将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和“数九寒天”了。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或“完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由于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标示着太阳新生、太阳往返运动进入新的循环,太阳高度自此回升、白昼逐日增长,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的风俗享祀先祖
早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的书中就有记载,说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冬至祭祖的记载,到了宋代多起来。《东京梦华录》讲京师最看重冬至节,到了冬至这一天需要换上新衣服,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武林旧事》说以馄饨享先。明清时代冬至祭祖已经成为没加人应该做的事情。
嘉靖《江阴县志》中记载:“节朝悬祖考遗像于中堂,设拜奠,其仪并依元旦。”在宗族制度兴盛的南方地区,祭祖往往在自己家里的祠堂进行,嘉靖江西《南康县志》:“冬至祀先于祠,醮墓如清明。”
福建省流行冬至祭祀祖先的风俗,如万历《建阳县志》说:“是日大族行祭始祖之礼。”福建祀祖用专门的材料制作的粉米圆子。清人冬至祀祖一般是祀于家,祭于墓,聚族而居的南方。往往像清明和中元一样,在家里祭祀自己的祖先。
吃汤圆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一个传统习俗,在江南特别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赠送给亲朋好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这个东西。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冬至是每年几月几日前后?
12月22日前后,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今年的冬至是几月几日?
12月21日。根据万年历显示,今年为2024年,冬至在2024年12月21日,该日为星期六,农历十一月二十一,这一年是甲辰年,辰对应十二地支的生肖龙。
冬至是按阴历算还是阳历算?
冬至是按阳历算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冬至前后气温会有比较大的降幅。
2024年冬至是几月几日?
一、2024年的冬至日期
2024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这一天,太阳到达冬至点,北半球的白天达到最短,夜晚达到最长。
二、冬至的节日意义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许多地方仍有庆祝冬至节的习俗。冬至有“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多种称呼。
三、冬至的历史观测
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通过土圭观测太阳,确定了冬至的日期,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冬至通常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23日之间。
四、冬至的气候特点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这一天,白天会逐渐变长。古时人们对冬至的描述是: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生发,太阳到达最南端,白天最短,影子最长,因此有“冬至”的说法。
五、冬至后的气候变化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最寒冷的阶段,民间称之为“进九”。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六、冬至的传统习俗
1. 酿制米酒:传统的苏州家庭会在冬至夜晚饮用冬酿酒,这种酒使用糯米或黄米,并加入桂花酿制。
2. 吃汤圆:吃汤圆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尤其在江南地区非常盛行。“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圆满”,冬至吃汤圆也被称为“冬至圆”。有“吃了汤圆大一岁”的说法。
3. 吃烧腊和姜饭:南方一些地方在冬至日会食用烧腊,冬至这天,晒制好的烧腊成为两广地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寓意着加菜添岁。在吴川,人们有在冬至日“吃姜饭”的习俗。
2023年冬至是农历月头还是月尾的节日?
2023年的冬至日期落在公历12月22日,农历对应的是十一月初十。按照阳历计算,冬至位于12月的尾部,而按照农历则是月初。关于冬至的农历位置,有各种民间谚语,如“冬至在头,冻死老牛”等,暗示农历十一月头尾的冬至可能预示着严寒的冬季。冬至在中国历史悠久,曾被视为新年的开始,象征阴阳转换和吉祥的开始。
农历冬至在2023年落在月头,这个传统节日不仅意味着节日的到来,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北方人习惯在冬至吃饺子,象征着新旧交替和家庭团圆;南方人则常吃汤圆,寓意团圆和家庭和睦。年糕也是冬至时节的传统食品,寓意“年年高升”,象征着生活步步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