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正月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山东正月十五的风俗是开展游艺活动,如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玩龙灯等。山东正月十五的重要内容是开展游艺活动,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以戏曲为主。山东曲阜城周围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习俗意义:不论是吃汤圆、看杂剧,还是放河灯、走百病,都借助仪式为元宵节涂抹上一层厚重的人文底色。在新年里第一个月圆之夜,面对主掌旱涝风雹的月神,先民自然要用各种仪式虔诚地祈祷新年五谷丰登、身体康健,而火便成了沟通天神与人的最好方式。黄昏时,他们围着火堆祈祷祝福,烟云腾天,沟通人神。
济宁正月十五哪里看灯?
济宁正月十五看灯的好去处
济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正月十五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灯会活动。若想在济宁正月十五赏灯,那么以下几个地点绝对是不可错过的选择。
首先,济宁的太白楼广场在正月十五这天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太白楼作为济宁的标志性建筑,其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灯会期间,太白楼广场会被五彩斑斓的灯笼装饰得如梦如幻,各种造型的彩灯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此外,还有精彩的民俗表演和灯谜竞猜等活动,让游客在赏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其次,济宁的南池公园也是赏灯的好去处。南池公园以其优美的园林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在正月十五这天,公园内的湖面上会漂浮着各式各样的花灯,与周围的古建筑和园林景致相映成趣。游客可以漫步在公园的小道上,一边欣赏美丽的花灯,一边感受古城的静谧与韵味。
最后,济宁的曲阜孔庙也是一处不可错过的赏灯地点。作为孔子的故乡,曲阜孔庙在正月十五这天会举办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灯会活动。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彩灯,同时还可以参与到祭孔仪式等传统文化活动中,感受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
综上所述,济宁正月十五看灯的好去处有太白楼广场、南池公园以及曲阜孔庙等地。这些地方不仅有着美丽的花灯和浓厚的节日氛围,还能让游客在赏灯的同时,感受到济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山东正月十五的风俗是什么?
1. 山东在正月十五这天会举办多种游艺活动,如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等,富有地方特色。
2. 在山东,正月十五的庆祝活动中,杂耍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戏曲表演占据了重要地位。
3. 山东曲阜地区的居民会玩龙灯,每个村庄的龙灯队伍都会到孔府进行表演,而孔府也会允许外人进入观看龙灯表演。
4. 山东的元宵节习俗富含深厚的文化意义,无论是吃汤圆、观看杂剧,还是放河灯、走百病等活动,都通过仪式为元宵节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色彩。
5. 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先民们面对掌控旱涝风雹的月神,会举行各种仪式,以虔诚的态度祈求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身体健康。
6. 火在古代被视为沟通天神与人的最佳方式,因此在元宵节黄昏时分,人们会围着火堆进行祈祷和祝福,烟雾升腾,象征着人与神之间的交流。
正月十五风俗有哪些?
正月十五各地习俗如下:
1. 北京:老北京最热闹的节日不是春节,而是元宵节。一年一度的上元灯会、舞龙舞狮、老北京叫卖等老北京民俗味十足的元宵节传统节目,是老北京市民期待这个节日的一大原因。
2. 河北省:河北较为独特的元宵节习俗有井陉的拉花,井陉拉花是一株古老艺术奇葩。赞皇县元宵节习俗——“拉碌碡”,拉碌碡是一种表现劳动生活的舞蹈,主要活动在元宵节,它以打击乐伴奏。有大鼓、大锣、铙、水镲等。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
3. 安徽省:古城凤阳县,荡秋千、挑灯笼、撂火把等民间习俗,成了元宵佳节的三大习俗。凤阳民间有“元宵节荡秋千,一年腰不疼”的说法。每逢元宵佳节,最让孩子们动心的还是“挑灯笼”。各种花灯早在几天前就纷纷“抢早”上市,造型各异的花灯将府城镇夜晚装点一新。撂火把是一种青少年集体活动。在凤阳农村,留心的孩子都会早早有意识地收集、准备着一些废旧扫帚、刷把,以备元宵节撂火把。
4. 山西省:挂花灯,是山西人民欢庆元宵节必备的一种形式。每逢元宵节来临之时,家家户户都挂起各式各样的灯,从十四至十六,每晚都开。放焰火,为山西人民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
5. 山东省:开展游艺活动是元宵节的重要内容。杂耍的形式各种各样,狮子舞、龙灯舞、高跷、旱船、花棍、秧歌、赶毛驴应有尽有,内容以戏曲为主。曲阜城周围村村玩龙灯,每个村的龙灯都要到孔府中表演。孔府耍龙灯的地方在二门里大堂前,平时不得入内的孔府,这时也准许外人入内看耍龙灯。耍龙灯时,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在一旁燃放
说节日风俗唱山东民歌唱灯山东民歌
一、 山东五大区的节日风俗歌 幽音在《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东卷》中写到: “山东民间风俗性活动丰富多彩,它与人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以季节性活动而言,在一年中几乎月月有节,从农历一月开始就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打囤,‘三月三里是清明,家家户户上坟茔’。‘四月二十八,娘娘庙上把香插’,赶庙会,求神焚香。五月端午吃粽子,祭水神。‘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老天。’九月九重阳节,赶会逛山。‘腊月二十三,灶王爷爷上西天’。各式各样的风俗活动都伴之以歌。”[1]山东民歌和季节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以下按照山东民歌主要分布的五大区分述区域范围内的节日风俗歌。
鲁东区
鲁东区的民歌体裁主要包括:海洋号子、海员号子、胶州秧歌、胶东秧歌、胶东山歌,还有蓬莱“烧纸调”。
蓬莱的“烧纸调”是流行于蓬莱地区的大型风俗性民歌套曲,与节日风俗联系紧密。在山东地区,无论是祭神、祭祖、驱邪或是其他节日风俗,都会伴随着“烧纸”这项活动,“烧纸调”也是因此得名。“烧纸调是民间‘跳大神’时演唱的腔调。民间跳大神由来已久,它是古代巫术的延续,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说,是属于巫舞的一种。举行这种活动的主要目的是用来求神、驱魔、消灾、还愿等。”[2]建国以来,随着对封建迷信活动的破除,曾广泛流传于民间的烧纸调已渐渐走出了人们的视线。
烟台、威海、青岛北临渤海,海洋号子是它们主要的民歌体裁,另外小调歌曲在这些地域也不乏精品。如著名民歌小调《绣荷包》。
绣荷包在全国范围内流传广泛,曲目达近百首之多。仅山东地区能够找到的谱例就有十四首。在不同的地域,《绣荷包》以它特有的影响力表现了各地区的风格特点。
春节是中国农历新年,各地庆祝形式多样,包括庙会、乡戏等活动,跑旱船、跑驴、扭秧歌等民间音乐活动在这期间也很常见。山东的民歌小调有不少是围绕“新年”这一主题展开,比如前面两首《绣荷包》。大年初一要拜年,仅围绕拜年这一内容展开的山东歌曲就有《正月里来是新年》、《拜新年》、《郎拜年》、《小两口拜年》等。在山东乡间,每逢过年,各个村落都会唱大戏,这也是乡里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齐河县民歌《唱大戏》就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热闹的场面:
齐河县《唱大戏》
到过年俺那里唱大戏,叫兄弟套车子把你接去,将你(这么)请在俺家里,豇豆米,熬干饭,擀面条子不是好的,咱什么样的亲戚在乎吃喝呀(哼嗨)
到过年俺那里唱大戏,叫兄弟套车子把你接去,将你(这么)请在俺家里,烙单饼,包饺子,烧饼果子,不是好的,咱什么样的亲戚在乎吃喝呀(哼嗨)山东人热情好客,朴实憨厚。齐河县的这首《唱大戏》就是对山东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鲁南地区
鲁南地区素有“沂蒙山老区”之称,其山地特点较多地保留了传统的民俗,诸如,服饰喜好较浓烈的色彩,饮食上口味较重,如鲁南的名吃煎饼卷大葱可谓全国闻名。由于北部山脉的阻隔,鲁南的经济、文化、生活等均与相接的苏北地区更加类似。民歌的曲调、营造的氛围也较之山东其它地区更为细腻典雅,如苍山的《绣荷包》。代表本地区的民歌体裁主要有:鲁南五大调、鲁南花鼓以及日照吆牛山歌。《沂蒙山小调》正是鲁南地区最具特点的民歌小调,在山东乃至全国都广为传唱。沂蒙山区作为中国的革命老区,以抗战主题为歌曲内容的就有《贫雇农小唱》、《抗日小唱》。另外苍山县民歌《纺棉花》、《郎拜年》、《绣荷包》广为传唱。
鲁西南地区
鲁西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民歌体裁有:黄河、运河号子,微山湖的“端公腔”,鲁西南花鼓等。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较广的民歌有:《包愣调》、《对花》、《五更》、《花蛤蟆》、《采莲船》。节日风俗歌有《放风筝》、《走娘家》、《郎拜年》。本地区最具有民俗特点的就是微山湖区的“端公腔”。
端公腔为民俗性的大型套曲,流传于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南阳湖等湖区,尤以微山湖、昭阳湖为盛。它是一种微山湖区渔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相传起源于清代,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每当逢年过节的喜庆日子或者庆祝丰收、病灾“还愿”的日子都会演唱端公腔。因为演唱时总把鼓端在手中,这种演唱的形式就又被称为“端鼓腔”。又因为每当演唱时必定摆供请神,焚香祭祀,所以也被称为“端供腔”。
端公腔的演唱形式多样。在演唱过程中说唱结合,还伴随着简单别致的舞蹈动作,根据演唱曲目内容的不同划分具体的角色,与民间传统的曲艺有相似之处。其演唱内容多为有一定戏剧性情节的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音乐曲调较为丰富,能够表现复杂的戏剧性故事情节和富于变化的情感内容。分领唱、合唱和坐唱,由男人演唱,每当有女性的情节内容时,男人会穿上百褶裙来扮演女性角色。与其它民歌不同的是,端公腔几乎所有的唱词都偏重于“花鸟”,有时可唱出七八十种花鸟。
端公腔流行于微山湖区,是广大渔民从生活中提炼、创造出的民间传统音乐形式。生动、富有内涵的歌曲内容表达了湖区人民对美的追求,具有深厚的艺术感染力。
鲁中区
鲁中属于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以作为山东民俗的代表。地形以平原为主,交通发达、物产丰富。区内具有深厚的古文化传统,通过民歌的题材便可以看出:《聊斋》“俚曲”、“柳琴调弹唱”、“淄博花鼓”、“平阴秧歌”。这一地区最具代表的民歌有《挂红灯》、《越唱心里越快活》、《老汉唱歌四季歌》、《四季歌》,反映节日风俗的歌曲有《唱大戏》、《打秋千》、《放风筝》、《赶庙》、《挂红灯》等。
鲁西北区
山东鲁西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为主,鲁北人性格乐观豪爽,民歌体裁多样,包括黄河号子、运河号子、秧歌“临清时调”...
曲阜过年的习俗
孔子故里过年讲究多——曲阜过年习俗
守岁
腊月三十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的夜晚,俗称“岁尾”,这天晚上,人们照例要“守岁”(点上蜡烛,一夜不睡觉)。这时,过年的一切用品早已准备就绪,庭院室内卫生也焕然一新,人们开始把新春联和门神张贴在门上。曲阜的门神分武门神和文门神两种,武门神是贴在外大门上的,中国传统的门是两扇,武门神也是两位,叫“神荼”“郁垒”,传说是古代降妖伏魔的煞神,后来又演绎为唐朝的两位武将秦琼和尉迟敬德的形象。文门神贴在堂屋和厢房的门上,一般是“招财进宝”、“五子登科”之类的彩画。曲阜当地以左为上,右为下,两位门神谁在左谁在右,位置是固定的,不能随意更动,如果贴错了,叫反贴门神,会招致一年中诸事不遂顺,左右为难,因此曲阜有句俗话,叫做“反贴门神左右难”。
儒家文化特色的春联
曲阜的春联极为讲究,许多联句代代相传,比如“真人品五伦做起,大文章六经得来”,“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内孝悌当先”,“家居鲁国多君子,地接尼山近圣人”,“至乐无声惟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等等,儒家文化意味很浓。对联多用黄丹纸或大红洒金纸写成,这种色纸大多有白边,俗称“白头”,并不裁去,而是故意留在对联的下端,取“白头到老”之意。
除了门上的春联和门神,在大门外正对着大门的墙或者树上要贴“出门见喜”,在影壁、二门、堂屋门的两侧贴“福”字(这个“福”字贴的时候要头朝下,取“福到了”的谐音),还要在磨、缸、盆等用具上贴一种类似“酉”字的符号,象征着除旧布新。
祭祀
祭祀是春节整个庆典活动的核心,因此,除夕这天最重要的事情是为祭祀作准备。祭祀天地是在堂屋门外东侧的香台上,台上用新秫秸(高粱杆的上端)围成一个方形的棚子,叫做”天地棚”,里面摆放着天地牌,上写:“天地三届万灵十方真宰之神位”。牌位前置有两尊蜡烛台和一座香炉。
祭祀祖先是在堂屋(正中的主房)里,堂屋正中靠墙的位置摆放八仙桌和条几,条几正中是写着“外本音门中三代宗亲之神位”的总牌位,两侧和后侧是写着已故父祖及内外亲戚长辈、三代以上至五代已故本族及内外已故亲族名讳的神位,均一左一右按照昭穆排列。八仙桌上摆放两尊蜡烛台,烛台中间是一座香炉。
有的人家还在堂屋东间里供奉“保家上仙”的牌位。祭祀灶君还是在厨房里。
摆放好这些牌位后,就开始准备火纸,火纸是一种做工比较粗糙、松软易燃、颜色发黄的纸。人们相信,火纸焚烧后,会到达已故亲人的手里,成为能在另一世界使用的冥币。因此,人们准备火纸时非常精心。准备火纸的第一道工序,是在火纸上一排排打满过去曾使用过的方孔制钱的印痕。第二道工序,是把打好印痕的火纸一张张地折叠成元宝或金砖的形状,并在里面装上几根香头,火纸就算准备好了。
除夕傍晚,是迎祖先神灵回家过年的时间,各家的男人在家长率领下,打着灯笼、端着托盘(穷人无托盘用簸箕),里面放上“三代宗亲”牌位、三根香、四个纸元宝,去迎祖先的神灵回家过年,叫“迎老的”。这项仪式很重要,往往是到通衢大街的路口上进行,将牌位放在通向祖林方向的路上,周围划个圈儿,将香、元宝一起在牌位前点着焚烧,家长要向牌位磕四个头。待香纸焚化后,再将牌位放回托盘,嘴里念叨着:“各位老爷奶奶回家过年喽!”然后郑重地由长子或长孙端着托盘中的牌位,迎回家中,将牌位再放到大桌子上的众牌位行列正中,接着在香炉内插上点着的香,烧元宝。自此之后,直到过完年送“老的”为止,炉内香烟必须日夜接续,不能中断。
迎“老的”神灵回家之后,大门口内的地上要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栏门棍”。据说是为了防止无家可归的游魂野鬼闯进家门。岁尾除夕的晚饭没有特别讲究,大多以饺子为主食,贫寒人家可以随便用餐。不论什么饭食,必须先供飨天地、祖先,然后家里人才可以吃饭。因为这顿饭是一年中最后一顿饭,也叫“辞旧饭”。祭祀活动是在夜里五更进行,晚饭后,就开始“攒供菜”(准备供菜),就是先把上供的菜,分别装盛碗内,放在厨房大锅的蒸笼或篦子上,以备午夜“馏供”(用蒸笼加热)后祭祀之用。供菜主要供奉在四个地方:一为天地棚,二为祖宗灵,三为保家仙,四为灶君爷。每处供菜数量不同,但都是单数,天地神灵前一般是五样五碗,祖宗和保家仙神灵前是三样三碗,灶君只一碗。三样的供菜是熟肉块一大方,酥肉一碗,丸子一碗;五样的供菜在三样的基础上,再加一样蒸熟的整公鸡、一样油炸整鲤鱼,取年年“吉(鸡)庆有余(鱼)”的意思;一碗的供菜是三样菜攒成一碗的杂花全供。攒供菜时,每碗供菜下都附有烫熟的白菜帮,叫“菜底”,菜底越多越好,寓为家底厚实。上面的方肉、酥肉、丸子要摆的少而且匀,要盖严菜底,意思为不能“露底”,可以免祸。清寒人家,置办不起整鸡、整鱼,便只置办三样供菜,这叫做“称家之有无”。攒供菜时,所有百姓都可用鲤鱼,独有孔姓人家不能用,原因是孔氏二世祖名孔鲤,不仅不能用鲤祭祖,连鲤鱼的名字也因避祖讳而改称“红鱼”,曲阜人也都因此称鲤鱼作“红鱼”了。
“攒供”之后,女主人围馏供的大锅撒一圈麦麸子,同时,顺大门内的栏门棍、庭院墙根、屋檐下也撒麸子,寓示家庭内弥漫着麸(福)气。也有农户人家撒点芝麻秸,取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吉祥意。
入夜,一切祭品准备就绪,人们便抓紧时间睡一会儿。也有人通宵不睡,这叫“守岁”。曲阜当地把开始祭祀叫做“发祃”,除夕夜的五更子时零点以前,家家户户的人们便纷纷起床,洗手洗脸。男人们忙着分散“元宝”,从大门开始往院里发散,双扇门每边放一对,单扇门靠转扇放一对,天地棚放四对,祖宗前放三对、保家仙放二对,灶君前放一对,其余牛圈、厕所、井台、磨道、鸡窝、库房等各放一对。同时散蜡烛,大门、二门、堂屋门、天地棚内、祖宗牌位前、保家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