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元宵节社火来历

 2024-07-17 10:23    0  获赞 0

甘肃元宵节社火来历

社火什么意思是什么风俗社火的由来寓意?

在古代人们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祭祀活动,一方面是为了祭拜祖先,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祖先和神灵能够保佑子子孙孙在未来的生活之中顺顺利利。因此而衍生了各种各样的重要技术活动。而有一些祭祀活动往往演变成为民间的传统风俗文化。

社火为祭祀活动

社火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很远之前,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当社会生产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礼记· !祭法》中载: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社火寓意五谷丰登

社火,是一种风俗文化,同时也是中国元宵节时民间一种传统庆典狂欢活动。它的产生与古老的祭祀农神的仪式有关。“社”,古指土地神。古人以方圆三公里的范围作为祭祀农神的一个区域,所以才有后来行政单位中的“社”。“火”被认为具有祛瘟驱赶邪佞的作用,瘟、邪被驱除,吉祥、福气就来了,这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所以,最初的社火就是人们聚在火堆旁,敲着鼓,唱歌跳舞,目的是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万事顺顺利利。

社火为民间民俗

社火这一活动,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且是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中间曾一度几尽消失,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慢慢成为了一种新的民俗活动。

元宵节闹社火的来历故事

1. 元宵节的社火起源故事

相传,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没有房屋居住,他们或是住在树林中,或是挤在山洞里。那时,野兽猛禽时常出现,威胁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为了躲避野兽,时常处于危险之中。

为了求得安宁,人们开始聚在一起,共同商议对策。他们发现,野兽之间也有强弱之分,也会为了领地和食物发生争斗。于是,人们开始模仿狮子的吼声、老虎的啸声、豹子的叫声以及凤凰的鸣声,创造了锣、镲、鼓和笛子等乐器。每当佳节来临,野兽们再次出现时,人们便使用这些乐器,发出巨大的声响,同时跳舞庆祝。野兽们听到这些声音,以为是进入了狮子的领地,便四处逃散。

这个传统代代相传,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习俗,即正月十五闹社火,以庆祝元宵节。

2. 元宵节的作文

家乡的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其隆重程度甚至超过了清明节和春节。

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用于祭祀和观赏灯会的物品。奶奶会制作豆蜡,这是一种用豆面制成的粗蜡烛,晚上用于照亮房间。男人们则会购买烟花和爆竹,孩子们则会紧握大人们的手,害怕与他们走散。

当夜幕降临,孩子们点亮豆蜡,家中顿时明亮起来。此时,烟花和爆竹声此起彼伏,夜空被五彩斑斓的烟花装点得十分美丽。

元宵节是祖先的节日,是快乐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的象征。它提醒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

3. 元宵节的作文

春节的爆竹声过后,人们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另一个喜庆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的傍晚,原本宁静的村子变得热闹非凡。人们期待已久的声音响起,孩子们欢欣鼓舞,心花怒放。

平日里,农家院子只有自家人进出,但元宵节不同,邻里之间互相走访,院子中停满了制作精美的花船、花车和彩马。人们观赏这些五彩斑斓的艺术品,赞不绝口。

夜幕降临,孩子们点亮花船和花车上的蜡烛,黑暗的夜晚顿时变得光彩照人。灯会开始,花旦们乘着花船、花车,还有骑着彩马的,挑着花灯的,随着声音开始游行。村民们纷纷跟随游行的人流,欢腾着。

闽剧是村民们骄傲的表演,不同于固定在一个点、狭小的舞台上,家乡元宵节的闽剧是在花灯经过的每个街道上临时搭建的舞台上演出的,我们称之为流动的舞台。演员们虽然没有刻意学习,但表演起来一丝不苟。

家乡的元宵节,不仅带来了喜庆的气氛,也象征着一年的希望,村民们欢笑着,精神焕发。元宵节过后,勤劳的人们又开始了农作。

4. 元宵节的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涂坊的元宵节就有着独特的习俗,其中最热闹的就是迎花灯。

欣赏完花灯后,喝灯酒是最有趣的活动。我和爸爸去一个大伯家喝灯酒。大约九点,花灯进了大伯的大厅,我们赶紧帮忙倒茶、发烟,大人们放鞭炮、点烟花,忙得不亦乐乎。花灯出厅后,喝灯酒便开始了。桌面上的菜式丰富多样,有猪肉、牛肉,还有鸡鸭等,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菜。吃了一会儿,他们端起酒杯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桌人其乐融融。爸爸说喝灯酒就一定要喝酒,不管是一口还是两口。于是我也端起酒杯,按照辈分,一个一个地敬酒,并送上祝福。不知不觉我把一杯米酒全部喝完了,有点晕晕的,真是开心。

这就是家乡的元宵节,既热闹又难忘。

5. 元宵节的作文

早听说元宵节晚上文体中心有烟花晚会,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好朋友贝贝约好去看烟花。正月十五晚上不到七点半,我和贝贝随着拥挤的人流来到文体中心,早早地等在那里。和我们一起等在那里的还有坐在父母肩头的小朋友,和坐在三轮车里被孝顺的儿女推出来看烟花的老爷爷和老奶奶。

这天的月亮格外明亮,像一个大大的玉盘。中心大道上人头攒动,彩灯闪烁,人们纷纷用手机和相机拍摄着迷人的夜景。我和贝贝不时地让爸爸看时间。不一会儿,人群中一阵欢呼,我和贝贝向远方望去,只见一盏孔明灯慢慢升起,接着,几盏、十几盏孔明灯带着人们对新年的愿望升向夜空。忽然,随着震耳欲聋的一声砰响,第一朵烟花在天空中绽放了,天空中立刻出现了20__几个数字,人群中又是一阵欢呼,兴奋的要数我和贝贝,还有头带牛角灯的小朋友们。接下来,天空中又有了许多彩色的大圆圈,有粉的、绿的、紫的、黄的,真是五彩缤纷,光彩夺目。后来又出现了花的样子,小笑脸的样子,柳的样子,流星的样子和带小灯笼的烟花,有的烟花刚出来时像兰花,绽开像荷花,落下来时又像柳絮,非常神奇!喜庆的烟花接二连三升向天空,让人目不暇接。放烟火的时候都是先有声音才有烟花的,有的是砰的一声,有的是噼哩啪啦、扑通的声音,还有的是嗖的一声,真好玩!

元宵节放烟花的来历故事

【元宵节放烟花的来历故事】

在古代,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或“灯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的民间习俗包括观赏灯会、社火表演、猜谜、放烟花等,俗称正月十五闹元宵。

关于放烟花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凶猛的禽兽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组织起来打击它们。一只神鸟因迷路而降落在人间,不幸被误射的猎人杀死。天帝得知后愤怒,下令天兵在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将人畜全部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的百姓受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人间,传达了这个消息。人们听后,如雷贯耳,惊恐不已。一位老人提出了一个办法,建议家家户户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张灯结彩、燃放烟花。这样,天帝会以为人们已经被烧死。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可行,开始准备。

到了正月十五晚上,天帝俯瞰人间,看到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心中大喜。因此,人们成功地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从此每年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花来庆祝这个日子。

【元宵节作文】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高潮,标志着春节的结束。古代称元宵节为“上元节”或“灯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节日里,人们有逛灯会、社火表演、猜谜、放烟花等活动,俗称正月十五闹元宵。

在我们这里,虽然不是古城,没有庙会和灯会,但每年县有关部门都会组织一次放烟花活动。放烟花的地点定在县有关部门门前,大约七点左右开始。

我们去观看烟花时已经有些晚了,但花炮已经开始燃放。那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我们先看到无数个孔明灯升上天空,我连忙许愿。还没来得及闭上眼睛,只听一声巨响,烟花射向天空,在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火花,同时落下一个个“降落伞”,五颜六色,美丽极了。有的烟花像火箭一样,飞上天空,又像花朵一样绽放开来,射出红、黄、绿、紫的光,让人看得入迷。天空中的烟花越来越多,形态各异。有的像撑开的伞,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花朵,还有的像数十条金色的银蛇,扭动着升上天空。天空宛如一幅美丽、迷人的画面。

欣赏烟花的同时,“吃”也是必不可少的。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取其平安吉利,合家团圆之意。赏完烟花,我们也要回家吃汤圆了!

【元宵节作文】

每年的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是我喜欢的节日之一。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汤圆、观赏灯展、猜灯谜、踩高跷、扭秧歌、耍狮子、舞龙灯、逛庙会,处处都是欢声笑语。这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佳节,不仅没有褪色,反而更加璀璨夺目。

元宵之夜,我们一家人早早地吃过晚餐,漫步在繁华的街道上。夜空湛蓝湛蓝的,人们常说正月十五的月亮是最美的。我抬头仰望天空,月亮先是金黄色的,渐渐地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再向上,身穿白色的纱衣,娴静而安详,温柔而大方。她那玉盘似的脸,挂着温和的笑容,静静地望着大地。

看着天空上那高高挂起的月亮,我感到十分的新奇,这才是我看到过的最圆的月亮呢!突然,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所写的《古朗月行》中的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真的好美呀!

月亮象征着团圆,而人们那一张张笑脸象征着祥和。总之,这一切都象征着团圆美满。不知不觉,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但我一点也没觉得累。

啊!今年的元宵节之夜真美啊!

【元宵节作文】

我们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元宵节就是我喜欢的节日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家人都会带我去玩。街上的灯笼各式各样,应有尽有。有蝴蝶灯笼,一阵风吹来,“蝴蝶”灯笼好似一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自由自在地“翩翩起舞”,美丽极了!有蜻蜓灯笼,“蜻蜓”的两只大眼睛好奇地瞪着我。花灯也是“大明星”啦!有一个花灯上贴着一个帅气的蝙蝠侠,他向我“飞”来,仿佛在对我说:“我来拯救你啦!”欣赏完美丽的花灯,我们兴致勃勃地来到做花灯的店里,教师傅教我们怎样做花灯,我们便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刚开始,我老是弄得乱七八糟,教师傅笑了几声,便又手把手地教我做,在教师傅的帮助下,我最终做成了一个花灯。

元宵节不但美丽热闹,并且趣味好玩,我太喜欢元宵节啦!

【元宵节作文】

今天是元宵节,我早早的起了床,在吃早饭的同时让我看到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迎接元宵节。放炮!对,就是放炮,我疑惑的问爸爸:“爸爸,为什么放炮呀?今天是元宵节又不是过年。”爸爸还没说,姐姐就连忙说:“今天虽然不是过年,但放炮不一定就只能在过年放呀!今天放炮,是因为人们想迎接元宵节,放炮很喜庆,所以大家用喜庆的方式来迎接元宵节。”爸爸又说:“元宵节跟过年一样喜庆,所以大家才会放炮。”我这才明白今天为什么放炮。

到了中午,我吃完了饭,就想着今天晚上,会有什么好看的。想着想着我朋友就来了,她说:“我们一起去帮他们挂灯笼吧!”我说:“好呀!”我们两个一直挂呀挂,挂呀挂,从东边一直挂到西边,挂的我手快要痛死了。我们两把灯笼挂完了,就坐在那里休息。

休息一会儿,我们就各回各家了,晚上吃完了饭。爸爸带着我们去看灯笼,到了那里,我们看着那迷人的景色深深的吸引住了。我们不由自主的赞叹道:“多美的景色呀!”

每年,元宵节晚上都会挂灯笼看花灯放鞭炮。爸爸对我说每一次元宵节都会给我买一个礼物,当做纪念。今晚爸爸给我买了个晚上,只要一打开就会发亮。

窗外不时有烟花、鞭炮响过,我们欢声笑语地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元宵节。

正月十五的习俗是什么?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此节民间有挂灯、观灯、猜谜、闹社火之俗,又称“玩灯节”。合水民间春联、门神贴到这一天算结束。人们把门神剥下来折迭成闷葫芦,下端粘上用红绿纸剪的穗子,上端用一条线拴吊在炕壁上方,可以轻轻转动。把春联剪成佛手或桃或果子形状,为孩子用高梁箭杆做成风车车执在手中,,迎风飞旋而转动。这天人们大都吃臊子面或其他佳肴,吃元宵的习俗较少。白天,人们成群结队,不是到城镇看社火,就是到庙会上看戏。晚上家家在大门口或院子里升挂灯笼,孩子个个手提各种形状的小灯笼嬉闹追逐。午饭后,家家要捏制蒸做面灯,以供灶君等神灵,除过灶神的供灯外,给鸡窝蒸个驮面灯的鸡,象征“吉星高照”;给粮食囤蒸个丑陋的老人双臂抱灯,称“健康老”,象征人寿年丰;给牲畜窑蒸个牛背驮灯,象征六畜兴旺。所有灯芯全用干净的蒿枝卷上一层新棉花制成,插入灯内,倒入清油,逐一点燃,院内窑内,处处是闪闪发亮的灯盏,十分好看。不少地方,新媳妇在当天必须回娘家或到邻家去,俗称“躲灯”。

......

--------------------------------------------------------------------------------------------------

/renwen/minsu/m010.htm

......

二、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夜晚,张灯结彩,游赏观灯,各行业团体及商号组织灯会,展示各类彩灯。彩灯中有龙灯、鱼灯、走马灯、莲花灯、船灯、货郎鼓灯等,花样繁多。在展示各类彩灯的同时,兼出旱船、高跷、舞狮等游艺,加上烟花爆竹,甚是热闹。民间多用面蒸成灯盏,放在门墩、鸡窝、牛屋、粮囤、井台、粪堆、石磨、石磙等上面,面中心杵一窝,窝内倒上食油,放一线捻点燃。元宵之夜,整个村落简直成了灯的海洋。红薯面做的灯称铁灯,玉米面或大豆面(南阳民间俗称黄豆面)做的称金灯,小麦面做的灯称银灯。元宵夜放完灯之后,面灯盏可食,据说可治疗牙疼病。邓州等地民间的儿童常将破旧笤帚疙瘩于元宵晚间点燃,抛掷抡动,犹如飞火流动,煞是壮观。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各地流行元宵灯展,灯节愈发显得热闹。�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历来传说较多,各地不一。南阳民间普遍认为,三官神即天官、地官、水官分别爱好乐、人、灯。正月十五这天三官一同从天而降,“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世人纷纷张灯结彩迎接三官下凡赐福,于是在民间形成了闹元宵的风俗。南阳民间灯节时间三天,正月十四上灯叫开灯,正月十五叫正灯,正月十六到正月十七叫落灯。灯节里,所挂的灯多为吉祥灯。置身于元宵之夜,会使你感到奇花异卉铺天盖地,火树银花流金溢彩,晶莹剔透辉煌如昼,异彩纷呈,目不暇接。�

南阳在元宵这一日除了一些求吉祈福的习俗和文艺踩街活动外(文艺踩街的内容和艺术形式在娱乐庙会等章节中作叙述),还要吃汤元。汤元又称为糖圆,乃因用糖做成之意。元宵节吃汤元,始于宋代。“元宵节煮浮圆子,前辈似未曾赋此。”(周必大:《平园续稿》。)浮圆子即汤元。“节食所尚,则乳糖圆子,澄沙团子……十般糖之类。”(周密:《武林旧事》。)从汤元的制作来看,开始时是用糯米做成的圆球,不用糖作馅,而是把糖放在汤里。南宋时,才开始用乳糖作馅,称为乳糖元子。后来汤元品种发展迅速,食用方式多样,既有带馅的,亦有不带馅的,既可煮食,亦可炸食,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元宵节在南阳民间还有“躲灯”的习俗。所谓“躲灯”,指新婚男女在正月十五日这天夫妻相携到岳父母家过元宵节。至今在个别乡村仍然相沿。

天水社火的来历

社火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紧密相连。在古代,人们相信火具有神秘力量,能驱邪避凶、带来光明和温暖,故火在祭祀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样的信仰背景下,社火逐渐发展起来。社火是源于古代中国社日祭祀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社日是农民祭拜土地神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聚集,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祈求来年丰收和平安。仪式中,人们点燃火把、敲锣打鼓、歌舞欢腾,以此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激。这种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社火表演,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社火表演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或其他重要节日进行。表演形式多样,包括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打腰鼓等。这些表演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例如,舞龙和舞狮寓意着吉祥和祥瑞,踩高跷和跑旱船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中国不同地区的社火表演各有特色。如陕西地区的芯子、高跷、竹马、旱船、舞狮、舞龙、哑剧,山西地区则以锣鼓和秧歌表演为主。这些社火表演形式共同丰富了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贡献。

元宵节闹社火的来历故事

1. 元宵节闹社火的来历故事

相传,在古代,我们的祖先生活在没有房屋的时期,他们或是住在树林中,或是挤在山洞里。那时,野兽猛禽天天出来伤人,人们无法躲避,也无法抵抗,导致许多人被野兽吃掉。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天气寒冷,野兽找不到食物,它们变得更加凶猛。为了过上安宁的生活,人们聚在一起商量对策,他们发现,野兽之间也有强弱之分,也有争斗。为了争夺领地和食物,它们经常互相残杀。狮子、老虎、豹子一吼,其他野兽就四处逃散;凤凰一叫,所有的鸟都吓得连翅膀都张不开。于是,人们开始模仿这些动物的声音,创造了锣、镲、鼓和笛子。每当节日来临,野兽聚集时,人们就会拿出这些乐器,吹打跳跃,让野兽们以为自己闯入了狮虎豹和凤凰的领地,纷纷逃散。这个习俗代代相传,就成了正月十五闹社火的习俗。

2. 元宵节作文

家乡的元宵节,又称为正月十五,是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比清明节更加隆重,比春节还要热闹。

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祀和“看灯”所需的物品。奶奶会在家里用豆面做成类似蜡烛形状的“豆蜡”,插上烛心,准备晚上照亮各个房间。男人们会杀鸡,然后带着孩子们去集市上买烟花爆竹。这一天,卖烟花的人比任何时候都要多。街道上摆满了烟花摊位,人们拥挤不堪。孩子们拿着大量的小烟花棒,紧紧地跟着大人,生怕走丢。

傍晚时分,父亲会带着孩子们去祖坟上点亮灯。祖坟在我们村里,不论是陈家还是董家的祖坟都清晰存在。来到坟地,他们会清理坟头的杂草,添上一些新土,插上黄纸钱,让祖坟焕然一新。在墓碑前,他们会点燃集市上买的莲花状红烛,烧纸钱。烛光摇曳,烟气弥漫,鞭炮声不断,整个空间充满了神秘和忧伤的气息。人们会洒酒祭天祭地祭祖,跪拜叩头,表达对天地和先辈的感激和追思。

吃完水饺和元宵后,天色已黑。女人们会点亮各个房间的“豆蜡”,而男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燃放烟花。每到这时,几个村子的爆竹声此起彼伏,烟花照亮了夜空,分外绚丽。

元宵节是祖先的节日,是快乐的节日,更是中华民族血浓于水、认祖归宗的民族向心力的象征。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你可以一无所有,但不能忘祖。我想,一年一度的家乡的元宵节正是要提醒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

3. 元宵节作文

人们在春节的爆竹声后,在走亲访友后,又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要迎接又一个热闹的节日—元宵节。

元宵节这天,刚到傍晚,寂静的村子便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村民的心也随之沸腾起来。听到这盼望已久的声音,小孩子更是欢呼雀跃、心花怒放。

农家的院子平时只有自家人进出,但今天不同了,邻里之间走家串户。制作精美的、多姿多彩的花船、花车、彩马停满了院子,人们观赏这五彩缤纷的艺术品,个个赞不绝口。

随着夜幕的降临,花船和花车上的蜡烛由孩子们点亮,漆黑的夜晚顿时变得光彩照人。灯会开始了,又唱又跳的花旦们乘上了花船、花车,也有骑着彩马的,还有挑着花灯的,如冲锋号一样的声音一响起,花灯们便开始游行了,浩浩荡荡的向前进发。村民们扶老携幼,跟随那人流前行着,拥挤着,欢腾着。村民们在这时都呈现出不同的面孔,充当着不同的角色,他们载歌载舞,尽显优美姿态,精彩的表演给人们带来了欢乐,给家乡带来了美感和动感。

闽剧一直是村民们引以为傲的一道大餐,家乡元宵节的闽剧不固定的一个点、一个狭小的舞台上,而是随着花灯每过一条街道,便停下来在临时搭建的舞台上表演一番。因而,我们称它为“流动的舞台”。我们总爱同舞台一起浪漫在花灯中。舞台上的红黑绿黄、闪躲腾挪,无不展示着家乡的底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演员们”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什么,大家都是跟着感觉走,可表演起来一点也不含糊。

家乡的元宵节,不但闹出了村中的喜气洋洋,也为新的一年闹出了希望,为村民们闹出了五谷丰登,闹得人们个个笑逐颜开、春光满面、精神抖擞。元宵节过罢,勤劳的人们又都走上了田埂,登上了渔船。

4. 元宵节作文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的家乡—涂坊,那里的元宵节就与众不同,其中最热闹的要数迎花灯了。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从哪儿来的鞭炮声?我赶快跑到家门前的巷子口,只看见那里人山人海。我挤进人群,踮起脚尖,探着头往左看,只见蒙蒙的烟雾中有一点光。慢慢地,光越来越亮,而且还听到“嗡嗡”的声音,原来是发电机发出的声音。花灯终于来了,人群又沸腾起来。我仔细地观赏着花灯,发现花灯分三层,第一层是八角形的灯帽,上面贴着精美的图案。第二层是球形的多面体,也贴着许多有代表意义的图案。如:贴着一条大鱼的,表示年年有余。第三层是灯托,用各种各样的剪纸装饰,有骏马奔腾,有鲤鱼跃龙门,有金鸡报晓……花灯的两边绑着两条花束,花束上系着中国结。当人们走动时,花灯便一摇一摆,就像黑暗中的一颗明珠,璀璨无比。花灯虽然很重,抬花灯的人头上都冒出了汗珠,但他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欣赏完花灯,最有趣的是喝灯酒。我和爸爸去一位大伯家喝灯酒。大约九点,花灯进了大伯的大厅,我们赶紧帮忙倒茶、发烟,大人们放鞭炮、点烟花,忙得不亦乐乎。花灯出厅后,喝灯酒便开始了。桌面上的菜,可都是美味,有猪肉、牛肉,有鸡有鸭,还有很多我说不出名的菜。吃了一会儿,他们端起酒杯互相敬酒、互相祝福,一桌人其乐融融。爸爸说来喝灯酒就一定要喝酒,不管一口还是两口。于是我也端起酒杯,按照辈份,一个一个地敬酒,并送上祝福。不知不觉我把一杯米酒全部喝完了,晕晕的,真是开心。

这就是家乡的元宵节,既热闹又难忘!

5. 元宵节作文

早听说元宵节晚上文体中心有烟花晚会,我就迫不及待地和好朋友贝贝约好去看烟花。正月十五晚上不到七点半,我和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