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清明节祭奠屈原吗?

 2024-03-21 13:25    0  获赞 0

清明节祭奠屈原吗?

你相信清明节是因为屈原而设立的吗?

不相信,因为清明节与屈原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与屈原有关的传统节日其实是端午节。相传屈原因不愿亲眼见证楚国被秦国灭亡,所以在得知楚国都城被攻破之后便抱石投江。百姓不忍这样一个爱国之士就这样曝尸江底,于是纷纷驾舟打捞,但是迟迟未能将屈原的尸首打捞上来。所以为了避免屈原的尸首因江中鱼受损,所以百姓们就又往江中投掷米团。这两个举动后来逐渐演变成赛龙舟与吃粽子,而端午节也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出现的。

关于端午节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准确。不管是端午节还是清明节,其实中国大部分传统节日都是源自于天象崇拜与祖先信仰。就拿清明节来说,在中国还处于农耕社会时古人每每丰收完都要举行祭拜仪式,借此来感谢祖先与神灵的馈赠,而清明节就是源自于春季祭拜风俗。后来这一风俗与寒食节以及上巳节的部分风俗逐渐发生融合,最终演变成现如今我们所熟悉的清明节。

清明最初其实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其中一个,因该节气是“万物皆洁齐,生气旺盛”之日,所以被古人视为是进行踏春以及祭祖的好时节。这个节气演变成节日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未即位之前曾经有过一段逃亡生活,在他四处逃亡过程中一名名叫介子推的大臣始终跟随其左右,于他帮助良多。

待重耳回到晋国并成功即位,他便想重用介子推以报当年之恩。却不曾想介子推无心权势,早早带着母亲隐居绵山。重耳见介子推无论如何奉劝都不下山,于是便想借烧山一举来逼迫他下山。但是直至最后介子推都不曾下山,他与他母亲于绵山之中被烧死。重耳对此感到十分懊悔,于是便下令将介子推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而后一天则为清明节。

屈原屈原对清明的影响

1.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人,因为不被重用,后来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他,有端午节耍龙舟、吃粽子的风俗。

2.清明节的起源主要是跟春秋时期介之推有关,跟屈原没有关系。

寒食节清明节要纪念屈原吗??

寒食节清明节不是纪念屈原的,而是纪念晋国忠臣介子推的。纪念屈原是在端午节。

寒食节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继位,即晋文公不忘介子推。想请介子推上朝领赏,介子推坚辞不来,晋文公便亲自去请,介子推就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柳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市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在山西介休,平遥,灵石等地,仍有清明寒食吃冷饭的习俗,如当地较为盛行的凉粉,凉皮,面皮,粉皮,碗秃子等。后来因为二十四节气清明尽差一二天。就逐渐合二为一了。清明节插柳戴柳也是如此。

中国民间祭祀的节日都有哪些?

元宵节: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也称上元节,现在的元宵节更多的是猜灯谜,玩花灯,不过这个节日也属于祭祀节日的一部分,有些地区,元宵节是需要给祖坟“送灯”的。

上巳节:农历的三月三,最早属于祭祀节日,主要活动踏春,沐浴,祈祷,赏花等。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这个节日大家都不陌生,标准的传统祭祀节日,这一天的主要活动就是扫墓,上坟,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清明祭祀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会进行划龙舟,包粽子,带五彩绳等系列活动。

重阳节:农历的九月初九,登高望远,属于吉祥之日,主要活动为祭祀,谢恩,团聚,出游等。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人们纪念先人/逝者的日子,各地风俗各不相同,很多地方有“烧钱”习俗,中元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

寒衣节:农历的十月一日,重大的传统祭祀节日,这一天人们用不同的方法为祖先“烧寒衣”,在我国是一盛大的节日,属于三大鬼节之一。

祭祀节日

下元节:农历的十月十五日,是人们祭祀祖先的重大节日,是中国影响力很大的祭祀节日。

小年:腊月二十三,离过年就越来越近了,这一天也叫祭灶节,节日活动为打扫卫生,祭灶。

除夕: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要过年了,人们会接祖先,神仙回来过年,↑,,。0

清明为了纪念谁?

纪念屈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迎接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