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永春道士做法事

 2024-12-16 15:23    0  获赞 0

永春道士做法事

关于闽南殡葬的仪式

礼生:指司仪,即仪式的主持人。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等。

·守 灵·�

浴尸更衣后,设灵堂守灵,俗称守铺,由孝眷日夜守护在遗体旁,以表孝心。志称:“既殓,设灵位,请邑绅有品望者题旌,谓之书铭。灵旁燃灯一,光荧荧昼夜不息,曰幽冥灯。孝子日夜守灵次,三时上食。” 灵堂以肃穆为基调,挂青、黑色孝帐,设灵位,竖神主牌。神主牌又称“木主”,古称“祔”或“祧”,长一尺二寸,宽三寸,上方削去两角,呈半圆形,下方有一底座,上书死者姓名、字号、生卒年等,旧时当官的还要写上官衔、爵位名称。神主牌上的字数有一定程规,各地不同。兴化一带按“兴、旺、衰”三字推算,周而复始,最后一个字不能套在“衰”字上。泉州则按“兴、旺、衰、微”四字推算,含“兴、旺”为佳,否则犯忌。在永安,则按“生、老、病、死、苦”五字推算,最后一个字要套上“老”字为佳,俗谓“合老”。神主的“主”暂写成“王”字,待回龙后请有名望的人用朱笔加一点为“主”字,俗谓“点主”。在漳平等地,不设神主,而用素绫或白布扎成灵座,俗称“魂魄布”,上面写明死者姓氏名号等。在城镇,灵堂上供遗像,遗像两旁写遗训或孝眷对死者的追悼之词,并挂有挽联、挽幛等,显得更为肃穆庄重。�

灵堂上设香案,供果品、香烛等。清代守灵,男不剃头,女不梳发,寝苫枕块,啜粥茹素,以示沉痛哀悼。近现代,大多在灵床前另搭一床铺,或在地上铺些稻草,睡在那里守护。如今,以孝眷轮流坐在遗体旁守护为常。守灵的职责还有二个:一是保证脚尾灯(长明灯)长明不灭和香火不断。在福州,“脚尾烛”点到一半时须吹灭另换一支,出殡时将剩下的那半截烛分发给子女,寓意子孙绵延不绝。二是防止猫和老鼠接近尸体,俗信猫(尤其是白蹄猫和短尾猫)从尸体上跃过,尸体会变成僵尸跃起扑人,此时只有急中生智,将扫帚或枕头之类的物体扔给僵尸抱住,才可脱险。霞浦一带又云,属鼠的死者听到猫叫会跳起来抓人,所以往往在尸体旁放一把扫帚或一捆草,以防不测。此传说的用意是要孝眷们时刻守护遗体,以尽最后孝心。�

·哭 丧·�

亲人去世,孝眷悲痛,以哭声来表达哀悼之情,称为哭丧。哭丧通常是边哭边诉说死者生前的劳绩和对死者的眷念之情。有些地方哭丧时有一定的音调和内容,音律低沉,句末往往有拖腔拔调的韵律和装饰音,许多妇女尤其是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村妇女能根据这种调式,随口填词编唱,或寄托哀思,或诉说身世,或发泄内愤。�

在福州,民间流传有《十诉苦情》、《十二月孝顺歌》、《可怜歌》等,均很感人。因不同对象,哭的内容也不同,如对上寿的人往往哭唱道:“哎呀,娘奶(或郎罢,福州方言,娘奶是母亲、郎罢是父亲)呀,汝的一生又勤又俭,没吃过补、也没过一天好日子,怎么一病就走去,留下男仔、女仔好凄凉……。”要是“少年亡”,哭调更为凄切:“短命呀,汝一病就去,误了三等四等人。汝不顾父母年迈,佬妈后生伲仔细(小)。汝不顾青春年少……。”女儿哭唱其父:“十层楼梯只是柴。哎呀,我的郎罢呀,你亲手栽树成林,砍木造梯多苦辛。就像你辛苦培育子女长大,一生没吃没补,埋在田园,四季不闲。如今你归土去,可怜男女思念在心。叫我郎罢你不应,见我郎罢造梯的影子你不现……。”童养媳哭唱其婆婆:“要诉苦情当年事,哎呀,我的婆婆呵,当初在你手下,你那柴做心肝,铁铸五脏,不顾风霜雨雪,不问寒暑冷暖只要我做牛做马……。”早晨供饭汤时唱道:“早晨起来思量我亲奶娘(或郎罢),上汤上桌,心酸好凄凉……。”出殡前祭奠亡魂的哭唱多为褒词:“父像南山青松柏,四季常青荫后人。好让男仔多出息,好让女仔有富荣……。”或“奶像萱花长青草,一年绿满荫后人。好让家庭长进益,好让子孙享安宁……。”在闽南,出嫁之女接到讣告后,沿途号哭,称“哭路头”,家人接入厅堂后,哭得更为凄绝:“我的父(母)呵,亦无可加食(多活)十年八年,可来成子成儿呵,我的父(母)哟……。”闽东地区有《四十九孝歌》,守灵期间每天朝夕哭唱。有些地方哭丧时不能擦鼻涕,任其拖到地上,显得更加悲切。旧时在闽南一带还有雇人来哭丧的。近年来,福州一带则用录音机录下哭丧过程,以供送葬时沿途播放。�

哭丧自古以来都有一定惯例,《礼记》中有“妇人迎客送客不下堂,下堂不哭,男人出寝门见人不哭”的记载。福建大多数地方也有“临丧不笑”、“望柩不歌”等说法,俗忌泪水滴在尸体上,穿寿服时不哭,盖棺安钉时不哭,深夜不嚎哭等。�

·大 殓·�

将遗体放入棺材,谓之大殓,又称入殓。通常在死后第三天举行大殓礼,有的地方则视季节而定。龙岩的俚语曰:“春三,夏一,秋五,冬七。”� 大殓前,要举行向遗体告别仪式等,各地风俗不一。在闽南普遍流行“辞生”习俗,即入殓前要设供案,上供12碗菜肴,由道士逐碗敬献给死者,口念各种吉词。在闽东,祭品由出嫁女备办,主要有猪头、鸡鸭、肉燕、墨鱼等,或7碗,或9碗,只能是单数,由丧眷先祭拜,继而由亲友轮流祭拜。在福州等地,入殓前在后厅放一张太师椅,先请一位“好命人”(有妻儿且晚年幸福的老人)端坐片刻,然后再抬遗体上太师椅坐上一后儿,俗谓“坐案”,再象征性给死者喂面,并将煮熟的鸡蛋封在嘴上,包扎起来。不少地方在入殓前要做醮超度。在将乐,往往要请称为南摩仙的巫师做醮,供奉雄鸡和米斗,点燃“七星灯”(在一棵树上点燃49盏灯),俗称“照米斗”。�

大殓前,不少地方有“放手尾钱”习俗。主事在放手尾钱财时,口中念吉词云:“米斗响,有钱千万来买田;放手尾,子孙得家伙(家产)。”或念道:“放手尾钱,子孙富贵万万年。”孝眷视手尾钱极为珍重,出殡时手上系以手尾钱(孝男用白带,孝女用青带)送葬。在霞浦等地,将“水被”或在寿服的衣袖上剪下一小块,分给孝眷,...

泉州的风俗有哪些?

1、拍胸舞

拍胸舞是泉州民间舞蹈的一大特色。拍胸舞表演者人数不拘,但都是体魄强壮的男子汉,头上戴着圆形革箍,上身裸露,腰系彩带,随着《风打梨》、《三千两金》等伴奏曲的慢、中、快三种节奏和舞步阵式跳路表演。

2、彩球舞

彩球舞又称"踢球"、"贡球",是逢年过节、迎神赛会、婚丧喜庆等表演的民间文艺活动主要形式之一。舞蹈形式为4位妙龄少女丫"髻簪花,身着彩衣绣鞋和一位头戴"丁香托"的丑婆,围绕着一手持长柄彩球的男性双手舞动的彩球,翩翩起舞。

少女、丑婆以手、肩、头、膝捧球、托球、顶球、踢球,活泼多姿丑婆表演诙谐风趣,或以背承球,或用膝接球,或双肩颠球,或抬脚绕球,载歌载舞,惟妙惟肖。

3、唆锣谜

"唆锣迷"又称"采莲",是泉州地区在端午节时表演的一种民间舞蹈,源于古代泉州"驱疫傩"及唐、宋宫廷"采莲舞队"。舞队一般由10至几十人组成。

4、火鼎公火鼎婆

"火鼎公火鼎婆"由3人表演:火鼎公手执橘木长烟管;火鼎婆手执大圆蒲扇;村姑身着襟衣和宽筒裤,脚穿绣花软底布鞋,肩挑一担用绳子扎系的木柴,属"丫环"打扮。

公与婆抬着用长竹竿架着的大铁鼎,鼎中火焰熊熊,随着民间小调“十花串”等乐曲的节奏,在观看踩街的人巷中穿行起舞,以滑稽的动作、幽默的语言同观众交流逗乐。村姑随其身后,挑着柴担,踏着舞步紧相配合。

这个舞蹈寓意是盼望日子过得兴旺红火。

5、驴子探亲

驴子探亲由4人表演,一对丑角打扮的老公婆身上绑着 用竹、纸裱制的"驴子",作骑驴状;老夫牵驴,后面跟着女儿和"憨女婿"。

情节大致是老公婆因女儿婚事与亲家发生争吵,带着女儿等骑驴要到男方家评理。舞蹈表现了这一家4口人在路上的情景:活泼、诙谐,妙趣横生。"驴子探亲"最早在清末的民间社火"妆人"表演中已出现。

6、车鼓舞

"车鼓舞"的表演形式各地差异较大。动作大多吸收戏曲科步。音乐多采用民间小调,如“车鼓调”、“四季歌”、“更鼓调”等。队舞阵容壮观,整齐划一,气氛热烈。

7、惠安女

这是流行于泉州市惠安崇武的古老传统的服饰。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只霹眼、鼻、嘴,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色宽腿裤,腰束锻链,手带银镯,手提竹编小篮子,这是传统的惠东女打扮。

8、浔埔女

泉州市郊渔村妇女,有保留簪花围的风俗。这种妇女发饰相传是宋元时代阿拉伯人传播的风俗。簪花围制作简便,花样别致,把含苞或初放的花朵用麻丝线缀成,环绕成簪花围,围在发髻周边,多至三小环,色彩相间,还插扦玉簪、银梳等。

泉州的主要特产:

1、特色主食

咸饭, 萝卜饭,芥菜饭,花菜饭,卤肉饭,芋仔饭,壶仔饭,泉州炒饭 鱼仔粥,鸭仔粥,卤面,面线糊,湖头米粉,豆签,浮果,粉团,豆粽,甜粽,肉粽,番薯粉粿条,澳茄粿,酸菜鸡丝面,浮粿。

2、特色汤类

贡丸,鱼丸(深沪水丸),元宵丸,永春白鸭汤,黑豆龙骨汤,苦菜大肠汤,马鲛羹,墨鱼梗,香菇豆猪舌汤,灌肠仔汤,石狮牛肉羹,藕段排骨汤,萝卜排骨汤,玉米排骨汤,水豆腐汤,七彩干贝汤,肉燕汤,猪血汤

3、特色包子

水晶包,肉夹包,东方包,菜包,水煎包。

4、特色素菜

安溪水瓮菜,嫩饼菜,窖菜,德化淮山,凉拌苦瓜,辣油笋菜,蒜泥茄子,香油拌海带。

5、特色荤菜

洪濑鸡爪,崇武鱼卷,西街田螺,姜母鸭,鳗鱼干炖猪脚,焖猪肘,烘猪脚,牛排(有别于西餐牛排),水门巷炖羊肉,猪血小肠,蚝(东石蚝)(浔埔蚝),清蒸金枪鱼,文蛤蒸蛋,酱香花蛤,蒸油蛤,炒泥蚶,蒸苦螺,炒竹蛏,炒大头螺,沙鱼冻,芥菜炒虾皮,十香全鸭,香芋焖鸭。

6、特色甜品

石花膏,茜草粿(仙草密),桔红糕,绿豆饼,粕丸,麻糍(麻吉),榜舍龟,碗糕,花生汤,豆沙饼,石狮塘头甜粿,石狮芋圆,芋饼,芋蓉(芋泥),土笋冻,柿饼,菜头酸,糖醋莲藕片,贡糖,椰子饼,雪拉膏,四果汤等。

泉州道教的泉州道教的历史

唐朝的最高统治者崇奉道教,奉老子为其祖先,所以泉州的道教得到地方官员的倡导,发展很快。唐朝中后期,北方战乱较多,泉州地处东南海隅,受战乱影响较少,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人口较多,为道教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80年代中,在泉州东门外东岳行宫附近,发出一座唐墓,其劵顶墓砖打印有乾封二年(667年),刺史上柱国;另一面打印武吕中平安大吉。此类唐朝墓砖,抗日战争期间庄为玑教授在泉州安溪县城郊也有发一现。这是唐初泉州道教盛行的物证。唐朝泉州兴建的著名道观,有原来的白云庙于神龙元年(705年)改为中兴观,开元年间改名为隆兴观。据《八闽通志》载,泉州开元观在极宫右,唐神龙初建,名龙兴。开元年间(713-741年),改为开元观。此外,还有城西南的金粟崇真观和行春门外的紫极宫。唐朝,泉州出现一批著名道士和著名道教学者,对道教在泉州的传播起了推动作用。如道术精深的道士蔡如金修隐于清源山;道士郑文叔修炼于晋江紫帽山;著名道士蔡明濬修炼于晋江灵源山,他和虹岩道士罗山甫及泉州名士欧阳詹等三人有合炼道术之雅号。惠安县著名道士吴崇岳,入泉州龙兴观为道士,专攻收精炼气道术,被朝廷赐号为通元先生还有南安县高田山道士杨樵,精于道家的岐黄之术。著名的道教学者有唐咸通年间(860-874年)流寓泉州的罗隐。他流寓闽中,尝游晋江罗裳山和惠安螺山修真学道,其行踪被人们附上神奇的浪漫色彩,编成《画石马》等故事广为流传。唐建初(780年),避乱入闽的诗人秦系,他卜居泉州南安九日山右峰,弥年不出,精心致力于《老子》一书笺注。乡人为纪念他,号其山峰为高士峰。高士峰三个篆体大字,苍劲古朴,今犹存焉。 五代时闽王政权推崇佛教和道教。晋江王留从效、节度使陈洪进,既推崇佛教又倡导道教。他们亲近道士,兴建道教宫观。五代末,留从效改建紫极宫于泉州城迎恩馆之西庑,陈洪近则兴建奉先观。五代闽王王延昶拜著名道士、道教学者谭峭为师,并赐号为金门羽客正一先生。南唐主则赐号谭峭为紫霄真人。乾隆《泉州府志·方外》载,谭峭,字景升,泉州晋江人,国子司业洙的儿子。博学能文,嗜好黄老之术,云游终南山、华山、岱山、诸名胜。拜嵩山道士为师,学得辟谷服炁之术。后居江西庐山栖隐洞。晚年回归泉州本籍,修炼于北郊清源山紫泽洞。谭峭为五代泉州著名道士,在全国道教史上亦占有重要的一席位置。他的道教著作《化书》流传至今。 宋代,泉州受北方战乱影响较少,经济、文化继续发展。元祐二年(1087年)设置市舶司,海外贸易地位与广州、明州同列。宋政权南渡,竭东南之财以支天下之全费,泉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急速上升,集儒、道、释文化之大成的理学也十分盛行。泉州的道教经历唐、五代时期的发展,至宋代进入儒、道、释合一的新时期。宋代,泉州兴建或重修大批道教宫观,仅方志上记载的就有天庆观、广孝观、净真观、柏庭观、碧虚观、东岳行宫、城隍庙、法石真武行宫,清源山纯阳洞、北斗殿和真君殿。还有惠安的崇真观,安溪的通元观和南安的徐道庵等。宋代泉州出现不少著名的道士。他们或善书法,或精于岐黄,或有种种灵异而名闻于世。如精于琴法的天庆观道士苏绍成,朱熹前往拜访,赠廉静二字,且为其琴作铭。以清修道学著称的天庆观道士陈以文,庆元年间(1195-1200年)赐号守素冲虚大师。头戴通草花,行歌于市的清源山纯阳洞的裴道人,清源山天柱峰的道士林道和法石院的碧桃道人,都是当时著名的道士。宋代,泉州道教学都博览广采道家经书,著书立说,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名宦吕惠卿(1032-1111年),泉州人,进士出身,累官参知政事,原为王安石新政的支持者,元丰元年(1078),向神宗皇帝上表章,并递上所撰《道德真经传》4卷,希冀作为治国之道。曾慥,泉州晋江县人。绍兴十一年(1141年),擢太府正卿,总领湖、广、江西财赋。绍兴十七年(1147年),任虔州知州。他编纂巨著《道枢》,主张学道以清净为宗,内观为本。宋代居住泉州的士大夫都很重视对道教诸神的崇奉,他们都借对道教神仙的祀奉来宣传儒家思想,或为发展海外贸易服务。如嘉祐二年(1057年),侍郎赵涯创建烈庙(即以后的府城隍庙),以城隍庙与地方官阴阳互为表里,治里泉州。嘉定、绍定间两度知泉州的真德秀,多次写《真武殿祝文》,到法石真武行宫祀道教玄天上帝,以祈消弥水患,保证农时。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尚书张汝锡修建东岳行宫,以祀道教四方神之一的东方青帝。知州倪思很敬重天庆观道士陈以文。理学家朱熹敬重道士苏绍成。真武庙又成为宋代泉州郡守望祭海神之所,商人外出经商,企求神灵保佑,香火旺盛,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宋代泉州海外贸易的发展。 明代,据《续通志·职官略》记,中央置道录司;府置道纪司,设都纪、副都纪各一个;州置道正司,设道正一人;县置道会司,设道会一人。明朝政府这种管理道教事务的官史,一般由道士充任,只设官职,不给俸禄。泉州道纪司设在玄妙观。明朝前半期,道教仍然盛行,泉州修建不少的宫观,如洪武年间(1368-1398年),重修建紫帽山金粟真观。惠安人杨必禄、张崇道重建惠安东岳行宫。乾隆《泉州府志·坛庙寺观》记,明初,有纪道士寄寓泉州玄妙观,其徒为著名道士董伯华。明朝中期,封建统治思想支柱是儒家思想,视道教为异端,但又强调神道设教以助教化,又吸收道教某些思想来充实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有效工具。故明朝中后期,上层道教虽然逐渐衰微,然民间道教仍然十分盛行。如永乐(1403-1424年)、天顺(1457-1464年)、成化(1465-1487年)年间,屡次修建泉州紫极宫;正统九年(1444年),道士吴云靖于紫帽山建古玄室;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德化崇道观;宣德年间(1426-1435年),李森建安溪清溪宫;景泰年间(1450-1457年),道士陈静怀重建惠安科山寺;天顺年间(1457-1464年),李森兴建...

泉州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

小编听过一句话:“死亡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一个句号”。其实一个人死亡并不可怕。就看亲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或许死亡后他的幸福生活才是真正的开始。今天小编看文章了解到了泉州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就找来提供给大家参考参考。

(一)“竖寿”、“张老”。

(二)上厅边。

(三)收殓:

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开斗书、报死。购备棺木衣衾。装殓(上水、雕虎、辞生、散手尾钱、带手尾钱、入殓、观殓)。送草(送脚尾)。孝灯、轿魂、公婆号、过山轿。收乌。

(四)捧饭、拜乌:

捧饭、散饭(烘炉火饭)。拜乌(金银钱、乌银、吊唁)。闭灵。

(五)停柩:

停柩(守棺脚)。漆棺。寄柩(湿厝、寄祠、清祠)。

(六)开吊:

讣闻(讣帖、公启片、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护丧。灵堂(安龛、灵桌、九条、孝灯、寿钱、讣屏)。木主(填主)。志铭、铭旌(撰文、篆盖、书丹、刻字)。送赙仪。问丧。公吊(公祭、飨胙)。

(七)做功德(超度):

糊纸厝。拜忏、牵桩(拜血盆)。普施(献闹钹、打桌头城)。跑特赦。劝愿(解愿)。

(八)出殡:

孝服(头白、斩衰、齐衰、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宴棺夫。起棺。送葬。辞客。

(九)下葬:

土葬(点主)。火葬。

(十)归虞(返主):

接主。安位。安位桌(落山桌)。油饭。

(十一)服丧:

斩衰(丁忧)。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三月。

(十二)祭奠:

三天。七天。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对年。节仔。孝初一、十五。做三年(除服)。做忌(娩忌、生日忌、正忌、提金银)。岁时祭(巡风水、当交轮)。

(十三)阴宅。

风水(堪舆、给地、山主、墓米钱、挡伤、索埔、约饼、拾骸、官山、胡岸头)。墓制。

(十四)异俗:

引水魂。子孙桶。回民丧俗。基督教徒丧俗。

旧时泉州重死甚于重生,丧葬仪礼迷信、侈靡,民间竟以此为自豪,俗谚:“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泉人迷信鬼神、注重风水的风气由来已久。宋?《图经》曰:“泉人好佛法。”清?乾隆《泉州府志》引《惠安县志》曰:“丧事率僧道,鼓铙之声与哭泣竞,焚楮钱(冥资)以数十万计。”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泉俗最重堪舆,虽以己地营葬,邻家必严不相容。”《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载:“郭璞《葬经》,递相肄习,苟冀幸眠牛白鹤之祥。急者牙角交构,缓者迁延岁月。”

侈费之风亦由来已久。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曰:“丧葬以俭薄为耻。”民国?《福建通志》引南宋?嘉定(1208~1224年)条例云:“民之有丧,富者侈费而违礼。”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居丧之奠,广至亲宾。”清?乾隆《晋江县志》亦载:“居丧之奠,胪列豆笾,亲宾飨胙,不违醉饱。即乡村下屋,亦视兹为送死大事,以不能广至亲宾为羞。”

究其原因,一是与人们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转世再生”说的影响有关;二是在宗法社会里,葬礼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出殡仪式也是死者家族势力的一次大检阅,其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

本材料参考陈仲瑾、陈泗东《泉州丧葬风俗记闻》,整理泉州旧丧葬礼俗情况,以观其概。

(一)“竖寿”、“张老”

泉俗,人活过五十岁才辞世就不算“夭寿”。因此,有人在生前做过五十岁大寿之后,自己或子孙就为他(她)准备下“百年”之后要启用的棺木和寿衣。

该棺木称“生寿”,因常竖立置放于厅角,又称“竖寿”,俗称“起大厝”。

该寿衣称“张老衣裳”,“张”为张罗之意,“老”即泉人老人辞世的雅称。有人还在生前穿着照相留念。寿衣在前清依死者身份而定,男则缨帽外套,女则凤冠霞披;民国时男多瓜皮帽、长衣马挂,女则披风衣裙。一概丧事物品,有店铺专卖。

(二)上厅边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以待其寿终正寝。实际上是为了收殓方便。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慢慢康复起来,必须由病者自己下床,自己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别人不能代劳。

(三)收殓

1.“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

死者气绝之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不能露面。亲属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亲自上街买“钵”(烧纸钱的瓦盆),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未归,方由他人代之。孝男并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拾取瓦片一片,盛泥土一堆,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

尸旁地上铺草,亲属坐于草上号哭,死者之妻应散发。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灼一支,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尸亲边烧纸钱边...

泉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哪些景点必去?

有开元寺、府文庙、清净寺、天后宫、清源山等,这些景点都值得一去。

1、开元寺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是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物古迹,也是福建省内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

该寺始创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系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

2、府文庙

府文庙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百源川池畔,又名府学,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开元末,北宋太平兴国初(公元976-981年)移建今址。

府文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殿宇壮丽,是集宋、元、明、清四朝代的建筑形式的孔庙建筑群,为东南地区最大的文庙建筑群,建筑风格在全国现存孔庙中罕见。

3、清净寺

清净寺,初名圣友寺,又称艾苏哈卜大清真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涂门街,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国创建的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是年为回历400年。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特点。留存主要建筑为门楼、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

4、天后宫

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区南门天后路一号,始建宋庆元二年(1196年),地处泉州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

该宫是我国东南沿海莆田湄洲妈祖祖庙分灵庙宇中现存较早、规模较大的一座妈祖庙。

泉州天后宫素来被认为是海内外建筑规格最高、规模较大的祭祀妈祖的庙宇,也是大陆妈祖庙中少数几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清源山

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清源山景区方圆有四十华里,主峰海拔498米,与泉州市山城相依,吸引了众多的海外游客。

自古以来,清源山国家重点风景区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泉州丧葬习俗是怎么样的?

小编听过一句话:“死亡只是一个逗号,而不是一个句号”。其实一个人死亡并不可怕。就看亲人们怎么去看待这件事情。或许死亡后他的幸福生活才是真正的开始。今天小编看文章了解到了泉州文化中的丧葬习俗。就找来提供给大家参考参考。

(一)“竖寿”、“张老”。

(二)上厅边。

(三)收殓:

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开斗书、报死。购备棺木衣衾。装殓(上水、雕虎、辞生、散手尾钱、带手尾钱、入殓、观殓)。送草(送脚尾)。孝灯、轿魂、公婆号、过山轿。收乌。

(四)捧饭、拜乌:

捧饭、散饭(烘炉火饭)。拜乌(金银钱、乌银、吊唁)。闭灵。

(五)停柩:

停柩(守棺脚)。漆棺。寄柩(湿厝、寄祠、清祠)。

(六)开吊:

讣闻(讣帖、公启片、讣告、公吊帖、行述、哀启)。护丧。灵堂(安龛、灵桌、九条、孝灯、寿钱、讣屏)。木主(填主)。志铭、铭旌(撰文、篆盖、书丹、刻字)。送赙仪。问丧。公吊(公祭、飨胙)。

(七)做功德(超度):

糊纸厝。拜忏、牵桩(拜血盆)。普施(献闹钹、打桌头城)。跑特赦。劝愿(解愿)。

(八)出殡:

孝服(头白、斩衰、齐衰、大功服、小功服、缌麻服)。宴棺夫。起棺。送葬。辞客。

(九)下葬:

土葬(点主)。火葬。

(十)归虞(返主):

接主。安位。安位桌(落山桌)。油饭。

(十一)服丧:

斩衰(丁忧)。齐衰杖期。齐衰不杖期。齐衰五月。齐衰三月。大功。小功。缌麻三月。

(十二)祭奠:

三天。七天。做十四日。做四十九日。做百日。做对年。节仔。孝初一、十五。做三年(除服)。做忌(娩忌、生日忌、正忌、提金银)。岁时祭(巡风水、当交轮)。

(十三)阴宅。

风水(堪舆、给地、山主、墓米钱、挡伤、索埔、约饼、拾骸、官山、胡岸头)。墓制。

(十四)异俗:

引水魂。子孙桶。回民丧俗。基督教徒丧俗。

旧时泉州重死甚于重生,丧葬仪礼迷信、侈靡,民间竟以此为自豪,俗谚:“要吃要穿在苏杭二州,要死要葬在福建泉州”;或曰:“生要生在苏杭二州,死要葬在福建泉州”。

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德之本。孔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对以孝著称的门徒曾子说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但自古以来,衡量“孝”的普遍标准,主要是看其对父母“生养死葬”的态度,因此丧葬仪礼一开始,其孝亲的特色就十分显著。

泉人迷信鬼神、注重风水的风气由来已久。宋?《图经》曰:“泉人好佛法。”清?乾隆《泉州府志》引《惠安县志》曰:“丧事率僧道,鼓铙之声与哭泣竞,焚楮钱(冥资)以数十万计。”明?陈懋仁《泉南杂志》云:“泉俗最重堪舆,虽以己地营葬,邻家必严不相容。”《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均载:“郭璞《葬经》,递相肄习,苟冀幸眠牛白鹤之祥。急者牙角交构,缓者迁延岁月。”

侈费之风亦由来已久。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曰:“丧葬以俭薄为耻。”民国?《福建通志》引南宋?嘉定(1208~1224年)条例云:“民之有丧,富者侈费而违礼。”明?万历《泉州府志》云:“居丧之奠,广至亲宾。”清?乾隆《晋江县志》亦载:“居丧之奠,胪列豆笾,亲宾飨胙,不违醉饱。即乡村下屋,亦视兹为送死大事,以不能广至亲宾为羞。”

究其原因,一是与人们传统的灵魂不灭观念和佛教“转世再生”说的影响有关;二是在宗法社会里,葬礼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出殡仪式也是死者家族势力的一次大检阅,其社会意义大于个人意义。

本材料参考陈仲瑾、陈泗东《泉州丧葬风俗记闻》,整理泉州旧丧葬礼俗情况,以观其概。

(一)“竖寿”、“张老”

泉俗,人活过五十岁才辞世就不算“夭寿”。因此,有人在生前做过五十岁大寿之后,自己或子孙就为他(她)准备下“百年”之后要启用的棺木和寿衣。

该棺木称“生寿”,因常竖立置放于厅角,又称“竖寿”,俗称“起大厝”。

该寿衣称“张老衣裳”,“张”为张罗之意,“老”即泉人老人辞世的雅称。有人还在生前穿着照相留念。寿衣在前清依死者身份而定,男则缨帽外套,女则凤冠霞披;民国时男多瓜皮帽、长衣马挂,女则披风衣裙。一概丧事物品,有店铺专卖。

(二)上厅边

泉俗凡己50岁或做“公(爷爷)妈(奶奶)辈”者,在病危临终之际,均要“上厅边”,即让其卧于本家或祖厝厅堂边由四块床板临时搭成的简易床铺上,儿孙,媳妇都守候在旁,以待其寿终正寝。实际上是为了收殓方便。

死者即将断气时,亲眷要边哭边为其更换寿衣,穿上鞋袜,动作要快,如迟至断气后,有“死者得不到”之嫌。

万一病者“上厅边”后又慢慢康复起来,必须由病者自己下床,自己撤下那简易床铺的四块板,别人不能代劳。

(三)收殓

1.“点脚尾烛”、“买路钱”、“枕头饭”、“脚尾饭”。

死者气绝之后,当即用其被单复盖躯体与面部,不能露面。亲属围尸恸哭,治丧即告开始。

孝男出门,亲自上街买“钵”(烧纸钱的瓦盆),不得假手他人;除非孝男年幼或旅外未归,方由他人代之。孝男并自池旁、埂边或大路口拾取瓦片一片,盛泥土一堆,土上插香,置于尸体脚端处的地上,以示“人死入土为安”。

尸旁地上铺草,亲属坐于草上号哭,死者之妻应散发。

为让死者在冥冥之中走向光明,尸前点生油灯一盏,灼一支,注意不使熄灭,称“点脚尾烛”。

尸亲边烧纸钱边...


网站暂时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