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中不执著的意思是什么?放下的意思是什么?
1、不执著和放下是一个意思,正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认为自己才是对的,也正因为放不下所以很执著,舍不得。
2、放下就是不起心,不动念,什么都放下了,不仅仅是外面物质上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物质上容易,而爱恨情仇、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难以放下,时刻都在里面转悠,所以也就喜怒无常,放下真的是轻松自在。
3、《圆觉经》讲:空实无华,病者妄执。就是说执著。错误的认知、认同,本来没有的东西,却认以为真,这是执著。那么不要执著呢?自然就是不要去认同、肯定、坚持那些错误的东西。
4、净空法师说:佛菩萨教导我们放下,是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之心,不是把什么事都放下。
1、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2、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
3、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4、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一、否定宿命论
1、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
2、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再坏的命运也能透过种种的修持而加以改造。相反地,好的命运不知善加维护,也会失却堕落,所谓‘居安思危’,不能不戒惧谨慎!
二、缘起论
1、《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即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既然是众缘所生,就是无自性的,就是空的。
2、佛教认为,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了,这样的一种现象就是“空”。那么,什么是因缘呢?因者是主要的条件,缘者是辅助的条件,主要的条件和辅助的条件都不具备的时候,就没有事物的存在。
3、因此,任何事物的存在都需要具备主因和辅因。当因缘具备的时候,事物就存在;因缘不具备的时候,事物就消失。
4、缘起论是般若思想的基础。般若重视“缘起”。《佛说造塔功德经》里有一个偈语:“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今天,我们不论站在什么立场上来看,这四句话都是对的,世界并不是神创造的,确实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缘、条件聚合而成的,这是佛教的根本道理,也是般若最核心的思想。“缘起”是我们理解般若思想的一个重点。
三、反对自杀
1、佛教认为人身难得。众生在无量劫的轮回中,获得人身的机会如“盲龟值木”,极为难得。对修学佛法来说,人身无八无暇、有十圆满,是学习佛法最好的善缘条件。
2、无论我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追求世间的幸福生活,还是修学佛法,追求出世间的解脱利益,都要依靠这极为难得的宝贵人身。
四、传印会长指出,佛教既反对杀生,也反对自杀,更倡导护生。对自杀行为,佛陀有明确的呵责和禁止:“汝等愚痴,所作非法!岂不闻我所说慈忍护念众生,而今云何不忆此法?”并制定戒律:“若自杀身,得偷罗遮罪。”因此,所谓“自焚不违背教规教义”的说法是完全没有根据的。
五、反对末日邪说
末日传言没有任何佛教经典依据,佛教是给人信心、给人希望、给人欢喜的宗教,佛教徒不应该轻易相信和传播世界末日的说法。佛教宣称每天都是好日。
文昌法事要经常做吗?
不用经常做,俗话说:做任何事都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相结合才能成事的,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把事情做的最好;然后交给时间就好了;这也就是佛家常说的种善因得善果,做法事也会有因缘果报的,所以你需要做的是把法事做好,做圆满就好了;不过,我发现由于化学香的出现, 很多信士一不注意就用到了有害的化学香供养诸佛,反而求福不成反造业;所以,请一款好的香做法事是必不可少的,有心的话,建议你可以考虑考虑到无相铜炉上根据你的情况为法事定制一款祈福香,为法事增缘助力,圆满功德!
佛教的介绍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显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无不信奉神的创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却是彻底的无神论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经的序品中所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用一句话来说,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
佛教的历史
佛教发源于公元前1500多年的古代印度,当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向恒河流域发展,主要生产方式从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加上人们学会了种植产量比较高的水稻,再加上铁器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社会结构进入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社会人群被分成四个等级:①婆罗门、④首陀罗的善恶,将带来来生轮回不同的因果报应;如果不相信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或有违犯种姓规定的行为,或有杀生行为等等,死后将轮回转生为下等种姓贱民或为牲畜,而如果学习吠陀经典,苦行,行善,死后可转生为上等种姓,以至成为天神,与大梵合一。婆罗门教宣传婆罗门种姓至上,说梵天用口造婆罗门,用手造刹帝利,用双腿造吠舍,用双脚造首陀罗,并为他们规定了社会职业,永世不可改变。婆罗门教强调向天神祭祀献供,每年要举行多次祭祀仪式,包括马祭、祖先祭、天神祭、梵祭、精灵祭种种献祭。献祭时要屠宰大量牲畜,信徒们耗费大量财物,甚至土地献祭给神——实际归婆罗门。
公元前5~6世纪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国家的兴起,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中人数比较多的工商业主、高利贷者的财富和势力增加。他们对婆罗门教的婆罗门至上的旧种姓制度不满,而且婆罗门种姓的专横、腐化也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对抗、批评婆罗门教的新宗教思潮,即沙门思潮。其中,在尼泊尔国南部的释迦族中有一位年轻人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他也接受了沙门思潮。决心建立一种新宗教——佛教,它吸收原来婆罗门教的生生轮回和因果报应的思想,但是它反对人依照出生种姓等级而认定命运,而是相信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来达到成佛——意为觉悟者,达到觉悟的人。所以佛教在培养人的社会性上比其他宗教更加注重自己的修养,比较适应于东方的天人协调的哲学思想,所以在东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当然,产生和流传于封建社会的佛教的对人的社会性的制约作用,也还需要通过宣扬按照佛教的道德规则进行的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来实现。
佛教虽然产生于古代印度,但是其发展和得到广泛的传播却是在古代中国和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东方国家,象日本、朝鲜、东南亚国家等。反而在其发源地印度,佛教却没有成为主要的宗教。印度的第一大宗教是由婆罗门教改革后发展的印度教,甚至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能都比佛教在印度要广泛。究其原因可能是印度教更加符合印度的民族文化,有更加深厚的社会基础。到了近代,印度成为英国的殖民地,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印度教也进行了广泛的宗教改革,如取消古婆罗门教中存在的种姓制度、偶像崇拜、寡妇殉葬制等不符合民主社会的内容,对繁琐的宗教仪式进行简化等。使得印度教成为印度最有影响力的宗教,印度大多数人信奉此教,但是旧宗教中的种姓阶级的不平等待遇及寡妇殉葬等诸多陋习在一些地区仍然有存在。而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随着阿拉伯波斯帝国和西方殖民主义者对印度的入侵而得到传播的,有比较悠久的历史基础。特别在由印度分出的巴基斯坦等国家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佛教虽然在古印度到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成为了国教,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弘扬。但是到了9世纪以后,印度教经过改革后逐渐兴盛,而佛教僧团内部派系纷争不已,从而日趋式微。到12世纪阿拉伯民族的大规模入侵,伊斯兰教随着阿拉伯人进入印度,统治者排斥佛教,很多佛教的重要寺院被毁。到13世纪初,印度的佛教终于一蹶不振趋于消亡。直到19世纪末,在印度沉寂了约700年的佛教又出现了复兴。1891年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达磨波罗在印度首创摩诃菩提会,恢复了一些佛教胜地,重新建立了一些寺院。特别是1947年印度独立后,佛教有了新的发展。1956年印度政府举行释迦牟尼涅盘2500年的国际性大规模纪念活动。同年10月,印度首任司法部长、宪法起草人安培多伽尔在那格浦尔组织了一个有50万“贱民” 参加的改信佛教运动,以后又有几百万“贱民”陆续由印度教皈依佛教。在印度,虽然佛教徒只占印度人口的0.6%,但是佛教思想在印度的思想文化界颇有影响。特别是下层民众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
佛教能够在东方地区好多国家广泛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吻合。我们特别要说的是佛教传到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发生的变化。实际上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佛教的教义主要是通过佛经的翻译版本来传达的。古代佛经的翻译本主要是一些外来的传教僧人,最早的佛经的翻译可能是汉明帝时代的大月氏国来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在洛阳白马寺,译出的《四十二章经》。汉桓帝时安息国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谶,译佛经数十部,约一二百卷。灵帝时有印度竺佛朗也在洛阳宣讲佛教,并著有《牟子理惑论》主张佛教思想与中国文化调和。佛经的翻译最著名的是印度名僧鸠摩罗什。具传当时为了把印度名僧鸠摩罗什请来宣扬佛教,还发生过几次战争,征灭了几个国家。早在秦朝,中原人们对佛教是一种什么东西还不太清楚,只是听西方来的人说佛教是可以渡人进极乐世界,获得永生的仙法。在秦始皇时代,始皇帝就派了徐福带领几千人去东海仙岛寻找长生不老之法,可以他们是一去不返,始皇帝也没有能长生不死。当时,朝廷听说有位鸠摩罗什在西域龟兹国宣扬佛教。...
无事不登“三宝殿”中的三宝殿是什么地方?
其实所谓的三宝殿,这三宝殿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三个殿的合称。这三个殿是做法事的“大雄宝殿”,专门藏经书的“藏经楼”以及供那些僧人们休息的“宁静禅房”。而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是因为这三个地方都属于佛教重地,不是一般的人能随便进入的,如果说你非要进入的话,那么肯定是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要说,于是就流传出了”无事不登三宝殿”这么一个说法。
而我们所谓“三宝”,一般指的是佛、法、僧这三个。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即释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说的道义;僧,是指继承和宣传教义的人。“三宝殿”是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也就是指佛教徒登场举办事情的地方;法的活动场所,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的活动场所,也就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外人不能随便进去,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故称“三宝殿”。而且不是哪里都有三宝殿的,只有大的寺庙里面才会有的。
而且这么说来的话主要是一个代称,这三个地方被称为寺中之寺,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三个地方的重要性,这三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是佛家的重地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的话,是不能够被打扰的,所以久而久之就会流传出这么一句话了。
但是现在这句话基本上也和寺庙没有什么关系了,现在成为了一个引申的意思,指的是没事别轻易打扰别人,登门拜访必有要事。但是三宝殿”是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都是不能随便进去的。
在秀水街遇到一位中年妇女给看相,然后说让烧香辟邪,还有九华山的方丈打电话说给我做法,真的假的?
骗钱的。
凡是在街上看相算命的,都是迷信。说什么九华山方丈做法,明显是打着佛教的旗号骗钱,建议立即报警。正规佛教寺院,从没到街道、大路上给人算命看相做法,更不会有方丈亲自来搞这种事情的。
现在农村经常有人宣扬佛教,到人家家里去做佛事,祭拜菩萨祭拜祖宗。这算是佛教么?是不是一种误解?
首先,正信的佛法教人从经典中生信,依靠经典讲的方法来修学和落实,以自渡渡他。祭拜本来是给饿鬼道众生布施食物,让他们吃饱饭好听经闻法的,不是给佛菩萨吃的,佛菩萨不需要吃,祭拜也讲究用素食,不能杀生,如果杀生,不但杀的人有罪,被供的人也会减损福报,因为这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善神看到祭拜时杀生会远远离开,恶神才会喜欢靠近,所以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超度,反而是惹祸上身。再者佛家讲对鬼神要敬而远之,鬼神确实有一定的神通,能知晓较近的事情,但是时间远一点就不行了,对于世人来说无法分辨神通,也没有什么益处,容易被魔所迷惑。所以佛用讲经说法来教人,经典是佛说的话,教人从经典里面辨别善恶、明心见性,这个事情魔不会,所以学佛应该从经典中升起正知正见。现在很多农村的人不识字,也不听经闻法,用自己错误的知见来理解佛的意思,产生邪知邪见,与佛法背道而驰。反观释迦摩尼佛在世时,天天所做就是讲经说法,不讲经说法的时候用身教示人,没有做过一次超度佛事,完全用自己的心性流露佛法的本质,这样才能自渡渡他。祖师大德们,无论何宗何派,也都是解行相应,自成佛道,不会随便给人做法事,更不会以此敛财。不懂佛法的本质,以自己知见和外在形式来做佛事的,那叫迷信。
希望楼主能够接触正信的佛法,从《认识佛教》这本书开始,自己首先了解佛法的本质,然后才好和信佛的家人朋友沟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改变这种错误的做法。如果能这样做,把人从愚痴蒙昧中挽救回来,也不枉那只鸡以身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