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二月二香点几支?

 2024-04-04 09:57    0  获赞 0

二月二香点几支?

头牙的民间习俗

我国山东等地区过春龙节,用灶烟在地面上画一条龙,俗称引钱龙。俗信引龙有两种目的:一是请龙回来,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二是龙为百虫之神,龙来了,百虫就躲起来,这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都是有益的。江苏南通民间有用面粉制作寿桃、牲畜,蒸熟后插在竹签上,晚上再插在田间,认为这是供百虫之神和祭祀祖先的食品,祈求祖先驱赶虫灾,也希望百虫之神不要危害庄稼。是日,各地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食“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等。妇女们在这一天不能做针线活,因为苍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望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妇女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二月初三为文昌(主宰功名之神)诞辰日,该日文人雅士敬奉文昌,求科举登第。旧俗,儿童在二月二这天行开笔礼,表明开始正式学习。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即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其中,开笔礼是人生的第一次大礼。开笔就是开始写文章,仪式主要有拜孔子像、讲授人生最基本的道理,赠文房四宝等内容。 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二月二龙抬头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北京人的春饼讲究有几样小菜:凉拌豆芽、摊鸡蛋,天福号的酱肘子。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春饼在北京,还有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因而经营这种食品摊贩和推车小贩很多,以天桥市场白姓食摊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气。 二月二龙抬头晋西北一些地方的引钱龙,选择一棵大树或一块大石,用灰线围洒一圈。再用红线拴一枚铜钱,先将铜钱置放在灰线圈内,手拉线牵回家中,用容器盖住即成。 桂中、桂北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的传统习俗,桂中北地区的壮族都流传这一句“二月二,拜村社;龙抬头,祈丰收;八月二,祭村堂;龙收尾,送龙归”,二月二和八月二过法性质是一样的。准备的节前,会预先制定采购小组作为庆典头领,头领采用分组轮流制,每小组5人组成。每当块到节时候,被轮流到的“头领”挨家挨户收集资金和大米。节日那天“头领“负责买菜、做饭等一切工作。”血肠“是龙抬头和龙收尾不可缺少的祭品。”血肠“壮语叫”bong“有禾苗速长、五谷丰登的含义。做完祭拜仪式,每家每户都有一个代表去村社吃集体餐。吃完集体餐,“头领”负责给每位村民评价分配一段血肠和扣肉。 二月初二吃猪头肉说法自古以来,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斩之,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中令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桨浇。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王中令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看起来猪头还真是一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如今就有一道名菜叫做“扒猪脸”,经过选料、清洗、喷烤、洗泡、酱制等十二道步骤,历经十多个小时的烹饪,才能端上餐桌。“扒猪脸”有三种,一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酱汁吃;三是卷煎饼吃。每一种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猪脸”肥而不腻、肉骨分离、糯香可口,给现代人带来了美容、健脑的效果。“二月二”吃现代“扒猪脸”,回味古代的餐饮历史,真是一种当代与历史交融的完美体验。过去民俗,过了青龙节,整个“过年”才算结束。唐山迁安地区迁安地区的风俗是登山。 民俗学家认为,“剃头死舅舅”本是汉人对清朝的反抗,经过三百多年的口口相传已经演变为另一种含义,如今更多的体现为中华民族注重血脉亲情的个性和文化传统。“社会在进步,民俗在发展,人们更应该注重的是民俗在文化方面的传承。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

满族的“二月二”是怎样的一个传统节日?

二月初二,亦称龙抬头的日子。在满乡新宾居住的满族人十分重视这个民间节日,如同过年或过大节一般。妇女们在头节就忙着筹备东西,首要的是“山房草”(亦称苫房草),以及各色布块、五彩绒线等。二月初一动手串龙头、龙身、做龙尾。她们把山房草叶去掉,将秸杆剪成大则二寸有余,小则一扁指宽的节骨,再把各色花布剪成食指指甲大小的圆布。先将二寸来长的山房草杆,串成不超过手掌大的盖帘,用剪刀剪成椭圆形圆帘子,这就是“龙头”。

将红、绿、黄、蓝及各色小圆布串起,每个中间串连山房草骨节,作一大一小两个龙身。再把各色布剪成四寸或二寸长的小布条条,将各色布条串拢在一起,也作成两条龙尾。将这两条龙尾、龙身用五彩线串在帘子式的龙头上,整个龙就做成了。大龙即满族老人讲的山苍龙,小龙标志着蛇。大人把它戴到孩子大襟上,祈祷在夏天老天打雷天龙行雨时吓不着孩子;上山采菜、捡木耳、采榛子、捡蘑菇,有龙岗山大苍龙保佑。据说各色布龙身子和五色线避邪,孩子受不着灾,人人健壮结实,个个平平安安。

“萨满教”认为万物均有神灵,依照“萨满教”的说法,各种神仙从二月二这天起,都活跃起来了。满族人家在二月二头几天就磨黄米面,二月初一烀小豆馅,到二月二,早早起来炸油炸糕,做豆面卷子。

头年腊月宰的猪,先留给祖先,在年三十上供,过了初六,就把猪头放到仓房,这个猪头一直等到二月二磕开烀着吃,此举为“龙抬头”,全家人吃了猪头就象征着今年定会交好运,如龙抬头步步登高。

这一天满族人还有“领龙”之俗,用草木灰从水缸旁一直撒到井旁,灰道弯曲如龙,称“引龙”。然后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龙抬头的传统食物

龙抬头的传统食物

龙抬头的传统食物

1、葱饼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饼叫“龙鳞饼”,而吕梁地区这天吃煎饼或葱油烙饼,称为“揭龙皮”。太原地区这天除吃烙饼外,还有吃水饺,叫做“吃龙耳”,晋南这天则一定要吃麻花、撒子,谓之“啃龙骨”。

2、饺子、驴打滚(财源滚滚)

在“龙抬头”这天,讲究吃“肉菜饺子”,取“肉菜”之谐音“有财”,寄语新年财源滚滚之意;而在老北京的习俗中,人们喜在农历二月二买“驴打滚”品尝,黄豆粉面裹上豆沙馅儿,外形圆润,同样有“财源滚滚”的含义。

3、炒豆子

在西北、甘肃岷县等地有吃炒豆子的习惯,表示春天的开始,岷县的二月二会,人们买大黄梨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庙会又称“黄梨会”。

4、撑腰糕

江浙沪地区在二月二这天保留着吃“撑腰糕”的习俗,意思是吃了糕,当年里就不会腰酸背痛了。

5、面条

北方人喜欢在这天吃碗“龙须面”讨个“好彩头”。龙须面由山东抻面演变而来,因抻出的面细如发丝,下滚水如银龙入海,故得名。“龙须面”有顺顺溜溜,顺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6、面旗子

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习俗。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将干后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热炒制而成。

7、炒面

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北乡一带,每逢二月二,家家户户都吃炒面条,因炒熟的面条外形像虫,寓意大家合力把虫炒熟并全吃了。

二月二这一天的饮食多以龙为名,这一切都是为了唤醒龙王,祈求龙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

满族龙抬头的习俗

二月二印脾

这天天刚亮妇女们就起来,她们在院子里和大门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画上各种不同的圆圈,圈内画个十字,在八点来钟,她们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开,让孩子们趴在十字中间,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妈妈则在圆圈旁边祷告着:“印脾十字中,龙盘圈里形,带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这段祷语并不是人人都会的。一般妇女的祷词是:“龙王爷、蛇仙,你们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请龙王、蛇仙顺着硝龙画的圆圈行走,多走几遍就把孩子的食积带走消除了”。

这种“印脾”的举动,是提醒妇女养育孩子,饮食有节,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们得上“食积”,亦称“食水”,即腹中有硬块等症状,医生亦称此病为“痞疾”,是消化系统病症。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这天,满族旗人起大早,在仓房的粮囤子里上香,一个粮囤中插十二根金锭香或绿香。因为把香插在粮食中,烧到香根就自消自灭不能出现意外火灾。

妇女们到处上香,房山墙垛的墙缝中插香,有缝就插,因地而宜,把过年时所剩的香头或是半截香,插在墙缝中,就连房子基础石缝中也插上香。她们也很注意安全,插地墙缝、石缝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台上、抱柱的柱缝中的香头,一会儿一察看,直到香火烧尽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从院子各处一直点到室内,有缝就插,这一天被称为熏虫日。因为大部分虫子从二月二开始动弹了,这些粮食虫、蛀虫均属害虫,各家在春头子还没等兴扬就熏起来看,妇女们认为这一熏,一年家中屋里不遭害虫。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有什么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

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

二月初二上香讲究是什么?

二月初一上香的讲究在于进门的选择、进门迈脚的顺序、烧香的数量、衣着端庄、跪拜的姿势等。

1、烧香祈福要选门进,寺庙建筑都有许多道门,从哪一道门进入都有讲究的。据说只有开了光的寺庙才有资格修十三道门。正中间的三道门,才是供人出入的。普通游客,进门只能走右边的那道门,中间那道门叫空门,只有出家人才可以出入的。

2、进门时,女客先迈右脚,男客先迈左脚,都要注意,一定不能踩在门槛上,而且这步子,需迈得越大越好。

3、烧香数量也有讲究,三炷为自己祈福,六炷为两辈人祈福,九炷为三代人祈福。而十三是一个极致,十三炷香就是功德圆满的高香。

4、衣着一定要端庄,千万不可过于暴露或奇装异服,也不宜穿拖鞋、戴帽子进寺庙,这些是对神明的基本尊重。

5、跪拜的姿势要双膝跪在蒲团上,双手合十,注意,这个双掌合什要注意手心处呈空心状,高举过头顶,向下至嘴边停顿,再向下至心口,再摊开双掌,掌心向上,上身拜倒。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点香上供的时候点香的支数也是有一定讲究的。我已经为大家搜集和整理好了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的相关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1 俗话说:“一根烧给佛,三根烧给仙,九根烧给地,十一根烧给天”。敬佛可以点一根或者三根,一根就是单独敬佛,而三根就是 敬佛法僧三宝。一般人家敬佛都是三炷香,还根据三炷香的长短来判断吉凶。要是三炷香,按照佛法僧的顺心,谁燃得快,就是谁接受礼敬了,不接受你的礼敬,那就是你有冒犯的地方了。

仙家就是三炷香,当然这个仙家不是出马仙,是比出马仙高级的仙家,比如吕洞宾。为什么三根,这个来历是因为道家供奉三清,三个大神一起供,自然是点上三根香,一位神仙一根。慢慢的就变成单独一个神仙也是三根了。

供奉最接地气的是出马仙,一般都是五根香,有五大教主狐黄白柳灰。有的还会点山五根名曰五行香,是代表金木水火土了。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不要仙多香少不够分。

从来没见过烧九根香和十一根香的,天地太大,人是供奉不了的`。在西游记里你看只有地仙之祖供奉天地,除此一家别无分号。所以那,咱们过年点香,也不是寺庙也不是堂口,点一根就可以了。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2 上香礼佛在于表达对佛的尊敬以及先祖的怀念,是人与神佛、圣尊及先祖的一种沟通方式,因而点几支香也十分讲究的,不同数量的香代表着不同的寓意。

“香”在佛教中代表着“戒、定、慧”,烧香礼佛自古有之,表达对佛陀的尊敬与感激,意味着上香之人发愿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上香的根数烧单香,即1、3、5、7、9柱,接下来说说点香数量不同代表的意思:

1、1支香为平安香,一般是在家供奉神灵,祈福家人平安吉祥,事事顺利,每日早晚各一支清香。

2、3支香为三宝香,三宝指的是佛法僧,用来修持戒定慧,恭敬佛法僧。

3、5支香为天地五行香,是巫医为人预测吉凶或召请神灵时用的烧香方法,有两种摆法:

一种是按方摆放,中间为教主香,左为青龙香,右为白虎香,前为朱雀香,后为玄武香。

另一种是一字横排摆,左起第一支青龙香,接下来是白虎香,关口香,护法香和报马香。

4、7支香为北斗七星香,用来召请天神、天兵天将,不随意使用此香。

5、9支香为九九连环香,上请玉皇大帝,下请十殿阎罗。此为求救的信息香,求助无门,人力无法挽回时使用,一般多为三乘三排列。

上香前需净手,以示尊敬,点香的数量不同代表着不同的意思,一般上香多是点三支。

点几支香有什么说法3 上香的根数常见的主要有1、3、4、7、9、12、36柱。

1、1根香

因为一根是万法归一的含义,所以道行不够的弟子都不敢上。因为如果道行不够,来挑衅的仙家,就等着受伤吧。而且来挑衅的都是正道的仙家。为什么呢?因为仙道有这样的规矩:如果谁上一根香,表示他已得道,修成正位,其他的仙家可以来这进行切磋,以验证他的道行是否够深,达到正神的要求。所以很少有弟子上,可以说是几乎就没有。大家还是别就上一根香,以免受到伤害。

2、3根香

3根香是佛家的标准上香方式,代表皈依三宝,精诚修行,脱离轮回,求生西方。道家也上三根香,代表三清或天地人三法。

3、4根香

4根香,大多是在家修行的弟子或出马弟子平时所上。在家修行的居士上4柱,第四柱是护法香,也有的是祖先香。不一样。出马弟子上四柱香,代表愿与仙家一起皈依佛法,修行飞升。

4、7柱9柱香

7柱9柱也大多是出马弟子平时所上。7柱代表北斗七星。9柱香占天地法,所以大多数出马弟子都上9柱。修佛修道的居士、道士,也有上9柱的,三根为一柱,含义与3柱香一样。

5、12柱香

12柱为半全香,多是出马弟子在看事时所上。36柱是全香,也是出马弟子看事时所上,但是很少用,除非是事情很急很严重。

上香既是给佛,菩萨,仙家,祖宗烧香。对佛家而言必要诚信念佛,方可与佛菩萨沟通,而得福报。道家用香蜡来供奉天界人界,地界之神灵,不仅仅是对神的尊重,而是与三界天地人沟通。上香的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向天神祈福,一类是供养阴界鬼神,但不论给哪一类神灵烧香,均烧单数香,即烧一、三、五、七、、九支香。单为阳数,阳为大为尊,代表佛神为人所尊之故。

一支香即为平安香,一般在家供奉神灵,只求各家人平安,事事顺利,每日早晚上一支清香足矣!

三支香即为三宝香,道教名为三清香,即玉清原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五支香即为天地五行香,简称阴阳五行香。(五行香有两种摆放方法,一种方法是按五方摆放。中间为教主香,左为青龙香,右为白虎香。前为朱雀香,后为玄武香。另一种摆法一字横排五支香,五行香是巫医为人预测吉凶或召请神灵用的一种烧香法。左第一支香为青龙,第二支香称为白虎,第三支香称为关口香,第四支香称为护法香,第五支香为报马香。报马香为教主通风报信香。保护香高又亮,断其有灾,青龙香高又亮断其有吉。)

七支香即北斗七星香;这七颗星分别叫天枢 天璇 天玑 天权 开阳 玉横摇光。七颗星香是召请天神,天兵天将,不到万不得已不用此香。

九支香为九九连环香;上通三十三天下达三十三地。乃是上请玉皇大帝,下请十殿阎罗。一度求救的信息香,若非而不得已,求助无门,人力再也不能挽回,希望玉皇大帝十殿阎罗灵犀苍生,救苦救难,九支香一般多为三乘三排列。

另外,大家在上香前必须洗手,以蜡烛点香,点完香后拜。

二月二上香时间?

上香随时随地都可以的,不一定非得要在二月二。上什么材质、上几枝香也没有限定(通常上三枝香,但不是硬性规定)。你这样问,就是不知道上香的意义。我简单的给你解释一下吧:

上香类似于我们在准备浏览网页之前的“拨号上网”,香即信香,是一种信号,是用来跟诸佛菩萨、神仙鬼怪及先祖传递消息、感应交用的。在我国古代,资讯不发达,就用烽火来传递消息(那可是好大的一枝香啊!😄),信香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在佛教中真正的含义,称为“戒定真香”(代表学佛“戒定慧“三个层次,也有称为“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当佛弟子看到这个烟、闻到这个香味,就应想到自己要修戒、要修定、要修慧,持戒、得定、开慧,那才是佛弟子真正的修行!

所以你无论给谁上香,都不需要讲究时间的,也不讲究上几支香(不过佛弟子会以三枝香为基本标准),把握两点即可:一是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心诚则灵”就是这个意思;二是口称你拜祭的佛菩萨神灵的名号(心里想着也行),拜观音菩萨就口称“南无(发音“拿摩”)观世音菩萨”或“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拜佛祖就口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拜玉皇大帝就口称“南无玉皇大帝”等等就可以了。

另外,顺便普及一下为何要在初一十五上香的原因,是因为上香既可以供养佛菩萨,也可以同时供养六道众生,其中鬼道众生有一类是专门以香为食物的,但是它们那边的时空流速比我们慢,鬼道的一天相当于人间的一个月,所以我们在初一、十五上香,就是供养它们吃午饭和晚饭,那么这两天上香的功德就特别大,这就形成了初一十五上香的习俗。实际上只有心中有佛,随时随地都可以上香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