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人十月初一祭祀

 2024-03-14 13:14    0  获赞 0

满族人十月初一祭祀

十月初一祭祀祖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一、必备供品

香烛、纸钱、水果、点心、素酒。

二、最好在上午9点至下午15点之间进行

去坟地的时间不要太早,也不要太晚。十月初一的时候,天亮的比较晚,太阳落山却比较早,上午9点---下午15点这段时间内,是一天中阳气比较旺盛的时段,会加强自身阳气。

三、最好身上带一些红色

去坟地之前,最好在衣着方面有所准备,身上穿一件红内衣、红袜子,或者是红帽子等。

坟地的阴气重,特别是在十月一这样的日子,阴气更重。遵照红色辟邪的讲究,身上带红有助于自身平安。

四、身弱者佩戴护身符

命理比较弱的人,最好不要单独一人去坟地,最好请身旺的人士陪同。特别是需要合葬、迁坟的话,最好预先有一些防护措施。

有条件的,可以请其他人代为在墓穴中捡拾先人骨殖等,减少自己在墓穴中的时间。而佩戴请专业人士画就的护身符,可以增强自身阳气,保护自己不受坟地阴气所侵。

五、虔诚行礼,昭告先人

下跪,上香,焚化纸钱,行大礼祭拜,告诉先人并非子孙不孝,翻尸倒骨,而是出于某某原因,不得已需要惊动先人,恳请先人谅解,福荫后代。也就是说,告诉先人准备在坟地做什么事,为什么这么做,希望先人保佑,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比方说,有的是因为坟地塌陷、进水等,需要休憩的,有的是因为种种原因需要迁坟的,有的则是需要合葬的。不论哪种情形,都应该在破土之前,举行仪式,为惊扰先人安息而向先人告罪。

清朝贵族祭祀的过程

清朝萨满祭祀活动神秘庄重,从程序到内容都十分讲究,整个祭祀过程分为:

一、祭祖

一般安排在白天,主祭人先将供桌及祖位架摆放好,然后将祖先请出,再把一头祭祀用的纯黑猪,抬到屋内南炕沿下。一切准备完毕后,主祭人诵读祭文,此时,所有参加祭祀的人都要按辈分依次跪听。读完祭文后,叩首起身,然后众人把猪抬到供桌前杀祭。

杀祭时要将猪毛退净,并将大小蹄角和猪胆放在供桌的右边,然后再将猪抬到供桌上,猪头向外,脚要向右。

二、祭神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

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礼。

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之后,主祭人束腰铃、扎裙子,带领众人击鼓祈祷。

三、祭神树

在日出时将祖先木像请到祭树前,面向东北。将一张干净的纸挂在树上,然后把祭猪抬到神树前,主祭人跪在祭猪的左方,众人跪在其后。

杀祭之后,将猪分解成七部分,放到锅里煮,猪胆、下鄂骨及下水等挂在树上。主祭人将肉供上,叩首之后,众人将肉分食,但要把各部分的骨头送到神树前。四、祭星

在月落以后进行的,祭星的日期,不论是在某月,都要安排在初三或初五两天进行。等月落之后,先在上屋北炕当中设一个方凳,点燃香蜡。祭星人身穿黄纱袍,手拿血盆、尖刀,在室外西侧,距离祖宗不远的地方,把祭猪杀掉,这时屋内要将灯火熄灭。

杀完祭猪后,祭星人咳嗽一声,屋内点灯开门,将猪抬进屋内退毛、分解。然后再将猪抬到原来的地方,叩首祭星,这时屋内再次熄灭灯火。祭毕,将猪抬回屋内,但不能见灶火。

据说,熄灯闭光能使人神之间的距离缩短,既可以“对天直语”,又能使神明直接察觉到祭祀人虔诚的心情。

清宫萨满祭祀一共有三个场所,坤宁宫、堂子和祭马神室。

坤宁宫原本是明代皇后的寝宫,清代入关之后,在顺治十三年将其改造成了一个萨满祭神的场所。坤宁宫面阔九间,其中东面三间是历代皇帝大婚时的婚房,西暖阁就是萨满祭祀的场所,屋内南、西、北三面建炕,西墙上有神板,屋里面有省猪的俎案和煮肉大锅。

堂子兴建于顺治元年,当年顺治迁都北京,走到丰润的时候,就下令在紫禁城外东南长安左门外玉河桥东建一个祭神的堂子,堂子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院子北面面南建有飨殿,飨殿前甬道通向一个八角形的拜天圆殿,也叫亭式殿。

祭马神室在紫禁城神武门内,这里也是清宫萨满诸人联系吟唱和舞蹈的地方。祭马神原来并没有专门的地方,而是在堂子里面举行的,后来才在紫禁城神武门内选了一个地方作为马神祭的场所。

十月初一寒衣节,「鬼节」祭祀讲究与禁忌,不可不知哪些内容?

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为送寒衣节,亦称冥阴节。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三大鬼节。

为免先人们在阴曹地府挨冷受冻,这一天,人们要焚烧五色纸,为其送去御寒的衣物,并连带着给孤魂野鬼送温暖。十月一,烧寒衣,寄托着今人对故人的怀念,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悲悯。同时,这一天也标志着严冬的到来,所以也是父母爱人等为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民间祭祀讲究

烧寒衣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

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为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烧寒衣是个有技术含量的活儿,凡送给死者的衣物、冥币等物,必须焚烧得干干净净,唯有如此,这些阳世的废纸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绫罗绸缎、金银财宝。倘若有一个纸角没有烧尽,将前功尽弃,你所祭奠的亡人将得不到半分好处。

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渐渐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有的地方,十月初一上坟烧纸、烧寒衣的习俗已逐渐淡化,许多人只是到坟前默哀或献上一束鲜花。

其实不管是通过何种形式,这一系列的祭祀活动都是缅怀祖先,祈求保佑家族兴旺、子孙平安的表现。

道教宫观一般会在这一天举行摄招安灵超度法会,超度过往孤魂。

寒衣节的由来

给死人送衣服这个习俗,据说是由孟姜女首开先河。

相传,秦始皇时期江南孟家湾住着位孟员外,老夫妻相敬如宾,亲密无间,常常在后花园赋诗作画。有一年老员外在假山旁种了棵葫芦,枝蔓粗壮,叶子繁茂,有的蔓竟顺墙爬到隔壁姜家。串到姜家的蔓结了个大葫芦。

到秋后,老员外对姜家说:将葫芦剖两半,你家一半我家一半。不料葫芦里有个白胖胖十分可爱女娃娃,经协商由孟家扶养,取名孟姜女。

光阴荏苒,转眼这女孩长的婷婷玉立,识书达理,年已十八岁。一天孟姜女在花园池塘边打捞落水的扇子,恰巧被逃避徭役、躲在花园树丛里的范喜良看见。

喜良是个面善英俊青年,孟家就招他为婿。不料,正当两个拜堂成亲之时,追兵赶到,将范喜良抓走,送到北方去修万里长城。

孟姜女日夜思念丈夫,悲痛万分。有一天,江南飘着雪花,朔风阵阵,孟姜女打了个寒颤,心想几年来丈夫的衣服早已磨破了,哪能敌得住塞外凛冽寒风,便决心给丈夫做身寒衣亲自送去。

于是棉花厚厚地絮、针线密密地缝,把思念丈夫的一片深情缝进寒衣里。寒衣做好了,她告别父母,背着寒衣,踏上千里迢迢送衣的路途。

一路上,有时阴雨连绵,泥泞遍地,步履艰难;有时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天昏地暗;有时山高路险,荆棘丛生,猛兽出没;有时大雪纷飞,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尽管历经艰险,心头仍抱着一个坚定信念:尽快让丈夫穿上寒衣。

可是当孟姜女来到长城脚下,她万万没有想到,丈夫范喜良在一年前的冬天,已经活活地累死,尸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孟姜女一听,不禁放声大哭。

她边哭边双手拍打城墙,高喊着范喜良的名字,孟姜女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酷的暴君。在她愤怒的控诉声里,天空中风暴嘶吼,大海上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

忽然间天崩地裂,一声巨响,一段万里长城塌了,露出一具白骨。孟姜女守着白骨一连哭了七天七夜,之后将寒衣烧掉,只见那寒衣缓缓飘起,又渐下落着孟姜女转了三圈,便稳稳落下覆盖在白骨上。

于是,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将农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

之后相沿成习,每逢十月初一这天,人们都要用五色彩纸剪寒衣,到坟头上烧给死去的亲人。有的将所剪制的寒衣,悬挂在小树枝上或插在坟头。

寒衣鬼节禁忌

1、晚上出门不宜呼喊名字。

2、不穿带自己名字的衣服。

3、夜晚,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

4、不拍别人肩膀。

5、不吹口哨。

6、不可去危险水域。

7、不可偷吃祭拜的祭品。

8、不宜玩碟仙、笔仙灵异游戏。

9、不要随便捡起路边的钱。

10、路经丧事场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头或言语。

11、忌乱踩冥纸或乱烧冥纸。

12、不要伤害无辜生灵。

13、夜游时最好不要乱照相。

14、吃饭时不可以将筷子插在饭碗之上。

15、走路不宜勾肩搭背。

16、晚上睡觉鞋头不宜对床。

17、不宜在床边挂风铃。

为什么清宁宫重行萨满家祭?

满族最初的信仰是萨满教,这是一种崇拜自然神和祖先等多神的原始宗教,由野祭而逐渐演变为堂子祭、家祭等形式,其中家祭进入清初宫廷就形成了清入关前的宫廷祭祀礼俗。在清代宫廷礼仪中,最具有满族民族特色的仪式当属萨满祭祀。而沈阳故宫的清宁宫应是萨满祭祀走向宫廷化、典制化后最早的祭祀场所。因此,在清宁宫内恢复举行萨满祭祀典礼,成为清帝驻跸盛京宫殿期间一项十分重要的礼仪活动。

清宁宫祭神典礼原为清太宗时期举行的一项宫廷萨满祭祀仪式,来源于本民族氏族部落的民间家祭,参加者为皇帝、后妃及其爱新觉罗氏家族的主要成员。清入主中原后,宫廷祭神典礼的地点则移至仿照清宁宫格局而改建的北京宫殿的中宫坤宁宫。满族萨满祭祀分为朝祭、夕祭和祭天(还愿) 三类。其中朝祭、夕祭均于清宁宫室内举行。朝祭的主要祭祀对象是佛祖释迦牟尼、观世音菩萨、关帝,祭位设于室内西墙正中;夕祭所供则是满族传统的部落神、祖先神及星辰神等,祭位设于室内北墙或西北墙角。其礼节略有区别,大体仪式如下:

祭祀前数日,备办供品,由事先从盛京皇族妇女中挑选出的办理祭祀者,先精心挑选黄米、黄豆等,再以之制成糕饼和米酒等供品。至祭祀之日,清晨,先举行供糕饼仪式,皇帝身着吉服面向室内西侧神位跪,女萨满(乾隆时规定由盛京居住的皇族妇女中挑选)

手执神鼓、神刀,系腰铃,边舞边用满语唱(念) 神歌神词,诸护卫人等击拍板、弹三弦、琵琶、月琴等伴奏,萨满祭毕,皇帝向神位行叩拜礼。随后进牲,即将家养黑色无杂毛公猪一口抬入清宁宫内,置于西炕前神案上,皇帝等再次向西跪,由主祭萨满将凉水或酒灌入猪耳内,猪摇头则认为神已“领牲”,皇帝等叩头谢神。然后将祭猪去毛皮头蹄内脏等,按部位分卸为若干大块,置室内北炕东侧大锅内煮之,半熟时捞出,于供案上摆成猪形,萨满仍如前领祭,有献祭肉、献香、献酒等仪式(夕祭时尚有熄灯而祭的仪式,称为“背灯祭”),皇帝等随之叩拜行礼。待祭肉再重新置于锅内煮熟后,切成大块分给参加祭祀者(包括经皇帝允许的异姓大臣和侍卫),用自带的解食刀割食,称为吃“福肉”。

萨满祭祀神帽

祭天或称还愿祭,所祭对象为天神(满语称“阿布凯恩都哩”),一般于清宁宫祭神次日举行。主要供品祭器都陈放在清宁宫宫门南侧庭院中索罗杆(神杆) 前。其间也有领牲、萨满跳神唱念祭词领祭、皇帝叩拜行礼等诸项仪式。所不同者,祭祀时男性参加者于院内露天处,女性于室内正对索罗杆处。每次祭祀过程中要更换神杆,并于祭祀时将所献祭猪的喉骨套于杆尖,将猪内脏等碎肉置于杆顶锡碗内。

祭礼中有将祭猪各部位肉少许切于碗内供祭,再倒在支在院内的大铁锅内,连同米饭一起煮成“小肉饭”,祭者同食。

关于在清宁宫内恢复举行萨满祭祀典礼一事,康熙帝三次东巡,有御临清宁宫的记载,但从乾隆时的档案记录证明,迄今为止并未见有康熙帝于清宁宫祭神的确切记录。乾隆八年(1743年),乾隆帝东巡盛京,于九月二十八日及三十日均至清宁宫行九献礼。十月初一日行大祭礼,十月初二日还愿。祭祀所用神幔、垫褥、香碟等,俱由北京带到盛京使用。乾隆十九年(1754年) 定例,以后凡遇圣驾巡幸盛京,所有清宁宫祭祀应行事宜,均照乾隆八年之例。除所供神幔、垫褥、亭座……外,所需器皿有应修理者,均由盛京内务府大臣负责修整,故于清宁宫依祖制重行悬幔祭神家祭之礼应首推乾隆帝。

自乾隆八年(1743年) 始,清高宗弘历曾四次东巡祖宗发祥之地,每次均于清宁宫隆重举行祭神祭天活动,这在《清高宗实录》上有明确记载:

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八日,皇帝至清宁宫祭神;三十日,皇帝至清宁宫祭神。

乾隆十九年九月“己丑,上诣清宁宫祭神”。

乾隆四十三年九月“丁亥朔,上诣清宁宫祭神”。

乾隆四十八年九月“己酉,上诣清宁宫祭神。礼成,赐扈从皇子、王公、大臣及蒙古王、贝勒、贝子等食胙”。

萨满祭祀用品

作为成例,嘉庆、道光二帝亦照行不误,并留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御制诗文,嘉庆帝有“留都正寝额清宁, 孝训于昭凛敬听。神幔悬楣伸孝享,葛灯挂壁式仪型”和“正寝祀神万福基,酌匏执豕典昭垂。壁间灯挂常瞻仰,楣际幔悬勿改移”等多首诗作。道光帝则写过“祀神黄幔仰神龛,万福之原万世覃”的诗句,该诗匾现陈列在清宁宫中,成为人们印证清宁宫史迹的表征。

索罗杆

清帝东巡期间清宁宫举行的萨满祭祀属大祭,包括朝祭、夕祭、背灯祭和祭天(还愿) 等类型。朝祭、夕祭及背灯祭均于清宁宫室内举行,而祭天还愿则在清宁宫室外的庭院举行。清宁宫朝祭神位设于宫内西墙正中;夕祭神位设于宫内北墙西部。神龛有架,上悬黄幔,下置神板,陈设有香匣、索匣、香碟和幪子。今沈阳故宫仍保留有部分清乾隆时期清宁宫祭神的祭器和萨满所用之神具,如萨满帽、萨满鼓、萨满铃、萨满腰铃、萨满刀、索绳(子孙绳) 等,是为清帝东巡于盛京宫殿举行萨满祭祀的实证。关于乾隆东巡时清宁宫祭祀情况,早有学者引用乾隆八年的档案材料证明,清宁宫大祭之时,乾隆帝参加了包括朝祭、夕祭、背灯祭的全部祭祀活动,共用猪八口,即乾隆八年九月二十八日和三十日两天,每天四口,朝祭两口,夕祭两口。背灯祭后,乾隆帝与宗室王公用小刀自割食胙(猪肉),视为“皆祖宗所赐之福”。祭天一般在大祭的第二日举行,用猪一口,于清宁宫前院内宰杀作为牺牲,将牲之内脏等切碎置于院内神杆上的锡斗内以饲鸦鹊。又用小米与切碎牲肉在院内临时架灶煮“小肉饭”吃,而大块牲肉则放置清宁宫内大锅煮熟,祭祀完毕后,分给宗室、侍卫、太监、杂役人等食用。乾隆八年,乾隆帝奉皇太后一同东巡,所以皇太后也应参加了清宁宫祭天仪式并依礼而行。

另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档案史料《清宁宫执事...

北方十月初一烧纸的来历

一般是由于十月初一,是冬天的第一天,相传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所以这天祭祀食物、纸钱、冥衣等供物,也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烧衣节,这就是十月一上坟烧纸的来历。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十月初一烧寒衣的要求

十月初一烧寒衣的要求如下:

1、过了十月初一不能祭祀

因为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所以烧寒衣的时间也不同。有的地方在寒衣节前几天就开始烧寒衣,但是还是寒衣节当天烧寒衣比较合适。过了十月初一祭祀这个是万万不可的。

2、不能穿颜色太过鲜艳的衣服。

十月初一是我们祭祀先人的日子,如果在当天穿着过于华丽鲜艳,比如大红色服装,红色代表喜庆,这意味着你对先人的不敬。所以当天穿着朴素就可以。

3、烧纸也有讲究

一般农村地区的老人认为,烧衣服时要等第一件烧完再钱第二件,一起烧的话已逝的亲人收到的衣服可能就不完整。烧的过程中不要拿木棍去动,这是对先人的不尊重。

4、不要在室外晒东西。

据说这一天阴气太重,阳气不足。如果被子和衣服上粘上了不好的东西,会带来霉运,很晦气。

5、不要摄影课拍照。

组织祭祀的场面固然隆重,是值的拍照纪念的一幕。但手机和相机等电子产品和这庄严的场合不合,也是对先人的大不敬。

6、傍晚不要出门,在家里为好

有人在上面烧寒衣,下边就有街寒衣的。晚上乌漆麻黑,当心碰上什么不干净的东西,所以还是在家里不要出门为妙。而且大晚上路上好多火在烧,看着也挺吓人的。

7、不宜开业

寒衣节是在世的人对已逝的亲人表达思念的日子,这一天到处充满着无限的哀思。而开业本是大吉大利的象征,两者不合,所以不宜在这一天选择开业。

8、不宜在床边和屋子里挂风铃。

十月份天开始亮了起来,晚上若一阵风刮开,风铃响起,恐怕会引来不干净之物,那声音听着也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