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迎财神是不是中元节习俗?

 2024-02-10 17:37    0  获赞 0

迎财神是不是中元节习俗?

迎财神是哪一天?

在中国节日习俗中,一般公认的财神节有两个,正月初五拜财神,七月二十二祭祀财神,都被称为财神节。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人们要在这一天大摆宴席,燃放鞭炮,搞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寓意就是迎接财神的到来。而另一个财神节七月二十二日,是增福财神财帛星君李诡祖的成道日,也是武财神赵公明的生日之一。

人们在农历的七月二十二都会去拜财神,各地财神庙也会举行盛大的法会活动。所有的经商业户,都要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戚朋友的大力支持。大吉大利、开开心心、欢欢喜喜。中午宴宾朋,晚上亲人聚,热热闹闹一整天。

祭祀时,红烛高烧,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在财神节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祭祀财神了。

各地的财神节民俗

云南、贵州等地:春节前夕,各户准备好一捆柴放在大门外,到农历正月初一,由男子开门抱柴进门,意为开门进财(柴)。此习俗流行于云南、贵州等地,是道教法脉中的一个开财运,催财旺财的法术,由道教法师在特定时间,由手诀、咒语、符录配合完成的独立法事。

日照、青岛、威海等地:农历七月二十二,是青岛民间的财神节,这一天,所有经商的、炒股的、买外汇的、甚至是普通老百姓,都会大宴宾朋,感谢财神的到来,感谢亲朋的支持,并欢欢喜喜、热热闹闹的过一整天。

2002年青岛举办了第一届青岛市财神民俗旅游节,从此以后该活动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各大商会都会参加。

迎财神的习俗

接财神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因为中国民间传说正月初四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年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各地迎财神的礼数不一样,日期也不尽相同。

在四川有的地方是大年初一这天,有人打扮成“扫财神”的人,戴上假面具,穿上戏服,走家串户,象征性地扫几下,说几句吉利话,祝愿发财,讨的主人的赏钱。

在北方有的地方,是除夕早晨,在财神像钱,烧纸、烧纸元宝,说几句财神保佑的话,祈求财神在新年发大财。

在南方有的地区是正月初五迎财神,整夜初五,摆上供养桌,放上鸡、鱼等,放鞭来迎财神,称为“接路头”

在一些南方城市,有的人到山上的寺庙里去烧香拜财神,祈求一年的财路保佑,特别是做买卖的人家,格外重视。

与迎财神有关的另外一个风俗是藏扫帚,正月初一这天不扫地,有时候怕忘记了,特意把扫帚藏起来,怕扫走自家的财气,在祭祖,拜财神的日子里,不能扫地。

还有一些禁忌,不许打小孩,不许说脏话,不动火,要吃年前预备好的食物,不杀生,不动刀剪等,否则会招来口舌之争。

人们一般不问原因,只是自觉遵循,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和和美美,财源广进,平平安安,风调雨顺就好了。

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有:除夕(腊月最后一天)、春节(正月初一)、元宵节(正月十五)、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 等。

1、除夕(腊月最后一天)

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2、春节(正月初一)

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3、元宵节(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1、二十四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如:寒食节、清明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等,这些二十四节气中的节日也有很重要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其中。

2、中国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节日

中国有几个传统节日?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除夕、七夕、腊八、中秋节等。其中,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来计算,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多少个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另外24节气对应不同传统节日,中国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比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等。

农历正月节日

1、正月初一:春节,鸡日,道教中元始天尊诞辰,佛教中弥勒佛诞辰,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

2、正月初二:犬日。

3、正月初三:猪日,小年期。

4、正月初四:羊日,孙天医(孙思邈)诞辰。

5、正月初五:牛日,破五日,开市,神话中五路财神诞辰。

6、正月初六:马日,送穷日。

7、正月初七:人日,又称人胜节,送火神。

8、正月初八:谷日,道教中阎王爷诞辰,八仙日。

9、正月初九:天日,道教中玉皇大帝诞辰。

10、正月初十:地日,石头生日(祭石头)。

11、正月十二:火日,民俗中老鼠娶媳妇日,炒黄豆(老鼠眼),点百火,丢百病。

12、正月十三:上(试)灯日,关公升天日。

13、正月十五:元宵节,正灯日,道教上元节,是天官尧的诞辰。

14、正月十八:落灯日。

15、正月二十:天穿节,天穿节又叫补天节,“小天仓”,源于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这一节日又与“雨水”节气相关。立春后的节气是“雨水”。古人认为,是日“天一生水”,应节则下雨、故谓之“天穿”。神话与节令像融合,就形成了天穿节这一民俗节日传统。天穿节的主要习俗:煎饼“补天穿”、天穿射、乱饭扎针。

16、正月二十五:天仓节(填仓节),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农历二月节日

1、二月初一:中和节,太阳生日。

2、二月初二:春龙节,又叫龙抬头、青龙节,佛教中济公菩萨生日。

3、二月初三:神话中文昌帝君诞辰。

4、二月十二:花朝节(一说二月十五),又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期)。

5、二月十五:道教中九天玄女娘娘诞辰,道教中太上老君、精忠岳王诞辰。

6、二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诞辰。

7、二月二十一:佛教中普贤菩萨诞辰。

8、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见清明)。

9、清明,24节气之一:农历日期不固定,通常在二月后半月至三月上半月之内。

农历三月节日

1、三月初三:上巳节,姑娘回娘家,黄帝的诞辰,道教中真武大帝诞辰,神话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2、三月十五:神话中赵公元帅诞辰,道教中泰山老母诞辰。

农历四月节日

1、四月初一:祭雹神。

2、四月初四:佛教中文殊菩萨诞辰。

4、四月初八:浴佛节,(龙华会),佛教中释迦牟尼诞辰。

5、四月十二:道教中蛇王诞辰。

6、四月十四:道教中神仙生日(吕洞宾诞辰)。

7、四月十八:神医华佗诞辰。

8、四月二十八:药王(神农)诞辰。

农历五月节日

1、五月初五:端午节。

2、五月十三:雨节。

农历六月节日

1、六月初一:半年节(过半年)。

2、六月初六:晒衣节,晒伏节“六月六,晒红绿。”“姑姑节”“六月六,请姑姑”,在古代还是另外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赐赠的意思)节,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祭祀山神。

3、六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得道。

4、六月二十四:关公诞辰,神话中雷神诞辰,荷花生日。

农历七月节日

1、七月初一:祭祀海神。

2、七月初七:习称七夕、七月七、乞巧节。

3、七月十五:是地官舜的诞辰,佛教的盂兰盆节,有盂兰盆会传世,儒家俗称鬼节,道教称中元节。

4、七月十八:道教中西王母诞辰。

5、七月二十:棉花生日。

6、七月二十三:诸葛武侯诞辰。

7、七月三十:佛教中地藏王菩萨诞辰(地藏节)。

农历八月节日

1、八月初一:天医节。

2、八月初三:道都中灶君生日。

3、八月初八:神话中瑶池大会。

4、八月十五:中秋节。

5、八月二十:水稻生日。

7、八月二十七:孔夫子诞辰。

农历九月节日

1、九月初九:重阳节。

2、九月十九:佛教中观世音菩萨出家。

农历十月节日

1、十月初一:十月朝,寒衣节,又称祭祖节,也是儒家鬼节之一。

2、十月十五:道教下元节,水官禹的诞辰。

农历十一月节日

1、冬至,故又称日南至,亚岁(仅次于新年),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被用来确定月序和闰月的节气,冬至在十一月(子月)月内(即最早十一月初一,最迟十一月二十九或三十)是制定闰月的大前提。因节气和公历都是阳历属性,所以节气公历日期反而相对固定,冬至...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传统节日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大锣鼓 嵌瓷 工夫茶 烧瓷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传递信息)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吊灯习俗

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认为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元宵此日,人们纷纷提着灯笼、备齐纸银香烛,到乡中神庙点火,回来分别吊在家里的神龛和床头,这叫做“吊喜灯”。

吊灯习俗

出花园

“出花园”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15岁(虚岁)的孩子要“出花园”。 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工夫茶 烧瓷 花灯

传说记载:“出花园”中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于明嘉靖年间潮州府状元林大钦有关。

中元节习俗有哪些?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都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中元节,它也被称为七月半,鬼节,地官节等。中元节最主要的传统习俗就是祭祖,祀亡魂,一般人们都会用焚烧纸钱的方式来缅怀先祖和逝去的亲人们。

也许你不知道的是,中元节其实是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那个时候,还没有中元节这一名词。而七月半则是当时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当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所以七月半只有单纯的祭祖庆丰收的内容。

中元节”这天的习俗主要有:河灯度孤、祭祖、跳天灯、祭祀土地、祈丰收等1.河灯度孤河灯度孤”也叫做“放荷花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最早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而演变而来。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将其放入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流。放荷花灯的目的是普渡与祈祷,用以对已故亲人的悼念,对现世之人的祝福。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当夜幕降临,悼念已故亲人们的人们纷纷来到河边,将一盏盏荷花灯点亮投置江河湖海之中,任其随波逐流,希望以此将人们的思念之情和美好祈求带给已故的先辈,祈求平安幸福!

2 祭祖祭祖的民俗源远流长,传承千年, 是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和感德祖先文化的传统也是慎终追远、固本思源的传统伦理的一种体现。

“中元节”的祭祖习俗的产生,是因为民间相信自己的祖先会在七月半返回家中探望子孙,所以才有了祭祖的习俗。

古时候,民间的祭祖非常注重祭拜的仪式,“中元节”这天祭拜的仪式一般是在七月中旬的傍晚时分举行。祭拜时,家里的当家人要先将祖先遗像供奉在祠堂,然后焚香、点烛、烧纸。这个时候全家人全部都要来到祠堂,依辈分和年龄的顺序进行祭祖礼仪。

恰巧,“中元节”的祭祖仪式赶上了小秋的农作物收获,所以这天的祭祀活动又称为“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晚辈还要把把丰收的喜悦与祖先分享。

3.祈丰收收”的习俗与“祭祀土地”的习俗的意蕴都差不多,都是因为“中元节”恰逢小秋丰收,民间希望以此形式来祈福田里的庄稼大丰收的美好向往。“祈丰收”的习俗与“祭祀土地”的习俗差别在于形式上的不同,在古时候,中元节的晚上又被称为施孤之夜,在这天夜里,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丰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各地都有些什么民间习俗流传下来呢?作为广西人的干饭魂,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习俗。中元节作为中国传统祭祖节日之一,那么第一个习俗当然是祭祖了。我们广西也不例外,一般到这天都会杀一只鸭子来吃,所以也会笑言中元节为“鸭子节”。当然,鸭子是用来吃的,但是呢祭祀时却用的是鸡(一般用的都是白切鸡)。

白天拜神,请先人回来;晚上拜太公,请先人吃饭;二更普休,送别先祖在这里,主要说一下二更普休。那就是在吃过晚饭后,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大人们组队一起在村边路口摆一张桌子,供上供品,我们这些小孩子就负责把香烛和仙香点燃插在路边,每隔一米不到就插一柱,一直插到路的尽头,别村的村边。远远望去,就像一条条火蛇在游动。最后,大人们收拾东西回家,小孩子就在路上跑来跑去玩得那叫一个开心七月十五这个日子,对我们来说有现实意义呢

传统民俗中提倡的那些价值观,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传承文化,促进邻里和谐,关爱弱势群体,和今天社会的价值观一脉相承。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渊源,也有现实意义。只要积极引导,中元节仍然可以过得非常丰富。这些就是我们广西中元节的民间习俗,那么你们的地方都有些什么习俗呢?欢迎大家留言畅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