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有哪些意思?
小年,即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今年公历一月三十一或二月一日),它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
扫年,即扫尘,实际上就是大搞家庭环境卫生。 北方人以腊月二十三为小年,称“扫房”;南方人以腊月二十四为小年,称“掸尘”。这一天家家户户黎明即起,扫房擦窗,清洗衣物,刷洗锅瓢,实施干净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它汉先民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后“尘”与“陈”谐音,故扫尘也就是把陈旧的东西一扫而光,这既指庭院内的陈年积垢,也指旧岁中遇到的不快。
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古代,科技不发达,人们奉灶神为掌管家庭饮食的神明,认为灶神要在小年这天晚上到玉帝那去述职,玉帝对这家的赏罚全在灶神的汇报了。祭灶的祭品中最具民俗的是“糖瓜”,一说糖瓜是甜的,可使灶神在玉帝面前只说甜言蜜语;一说糖瓜是粘的,可以粘灶神的牙,使他的坏话出不了口。祭祀时,将供奉一年的灶神像揭下,焚化,算是送祭升天。至今民间仍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之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附:扫尘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春节前的一个重要民间节日,人们称它为“祭灶节”。每到这个时候,人们按捺不住迎接新年的喜悦心情,停下手中各种活计,忙忙碌碌地例行年前的祭灶送神活动。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伴有一则凄凉的民间传说。古代的时候,一对老夫妇仅有一子,两人视儿子如掌上明珠,十分疼爱。但因家中贫困,无以糊口,只得忍痛让儿子到煤矿去挖煤。
儿子久去不归,老人格外想念。这天,老太婆嘱老汉到煤矿看看。路上,老汉遇到一个光脚片的同路人,两人越走越熟,相处十分融洽。闲谈之中,老汉得知光脚片是受阎王指使,来矿上收回一百名矿工。老汉心急如焚,乞求光脚片留下自己的儿子。光脚片慷慨应允,嘱他不要告诉别人。
见了儿子,老汉佯装害病,儿子侍奉左右,一直无法下井。不久,煤矿出了事故,老汉赶忙把儿子领回家里。
转眼三年过去了,这年腊月二十二夜里,老汉想起当年的风险,忍不住对老伴说了。谁知此话被灶君听走了,二十三晚上,灶君上天后,对玉帝讲了这件事。玉帝恼羞成怒,立即惩罚了光脚片,并收走了老汉的儿子。
为此,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人们敬灶君吃灶糖,希望他到天宫后,不要再搬弄人间是非。久而久之,人们都在腊月二十三祭灶。
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
小年有什么习俗?
小年的风俗是扫尘、祭灶。小年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也就是打扫屋子,是在小年这一天最应该做的事情,这也是当天最重要的风俗,已经流传了上百年。祭灶也是小年的重要风俗,在这一天人们会送走灶王爷,祈祷来年顺利,还有些地区在小年这一天会打理好过年吃的食物。
北方什么时候过小年?
小年是中国农历年的传统节日之一,北方地区通常将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三。这一天,家庭开始进行大扫除,购置年货,为春节做准备。
在北方,小年被视为迎接春节的热身。人们会制作年糕,贴春联,这些活动仿佛使即将流失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刻得到了回归。同时,许多省市会举行庆祝活动,如京城小年庙会。
小年的晚餐也是一个特别的习俗。除了正常的年夜饭,家家户户还会吃一种名为“团圆饭”的特殊年夜饭,象征着家人团聚庆祝。家庭成员会围坐在团圆饭旁,共同享受家庭的温暖。
北方的小年不仅是迎接春节的预热,更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它让我们在这个时刻铭记传承,珍视文化的力量。
上海是怎么过年的啊?
上海过年习俗
腊月廿三(过小年):搞卫生,做糖糕,送灶君菩萨上天。
腊月廿四~年卅:迎春日,准备过年,采购年货、贴春联等。
腊月廿五~廿八:择一晚谢年、谢神。
年廿九:小年夜
年卅:除夕,祭祖,吃年夜饭,守岁。
正月初一:开门大吉,放开门炮仗,开始拜年。
正月初二:后半夜,接灶君菩萨。(接灶有多种说法,有说在年卅的,初四午后的)
正月初三:小年朝,礼佛祭祖,女婿去妻家拜年。
正月初四夜、正月初五凌晨:接路头(迎五路财神)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七:人日,称体重,为小姑娘穿耳洞戴耳环。
正月初八:谷日,徐王庙庙会。
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日,善男信女去玄妙观进香。
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
禁忌:
●年夜饭不能吃完,要剩一点;要讲吃好不可讲吃完;剩饭用红纸封好称“隔年饭”。
●年初一不能吃汤淘饭(泡饭),不扫地,不倒垃圾。
●正月十五之前不吃豆腐。
●正月初十之后不拜年。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 “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
小年有什么风俗传统小年到底是23还是24?
5 吃饺子 饺子是我国一种传统食物,过小年自然也少不了饺子的身影,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过小年吃饺子,意为给灶王爷送行,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
6 小年到底是23还是24 北方23,南方24。
小年是传统节日之一,但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像北方地区的小年时间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小年时间则为腊月二十四。因为古时候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意思就是官家过小年是在农历二十三,而普通的老百姓过小年是在农历二十四,还有一些在水上生活的人过小年是在农历二十五。当时由于北方地区靠近京城,受到官气的影响,慢慢也将小年改到了腊月二十三,而南方仍然保持原先的汉族传统在腊月二十四。
河北承德人怎么过小年有哪些风俗?
河北承德,是历史悠久的 红山文化 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有名的清王朝皇室行宫“承德避暑山庄”的所在地,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悠长的岁月中,承德人努力保护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民俗文化,那么就让 老黄历 为你介绍,河北承德人怎么 过小年 ,有哪些风俗。
在承德人的年俗文化中,进了腊月以后过的每一天似乎都和年有了关系。承德人大约都知道这首民谚:“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煮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灶友,三十晚间靠一宿,初一初二走一走”。那咱们就先说说这二十三“糖瓜粘”是怎么一回事。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过小年。旧时,承德民间有“过小年祭灶王”的习俗。灶是指灶神,灶神是人们虚幻出来的一个神灵,他的司职是监管民间百姓吃喝。传说这天灶神要和所有的家堂神上天,到玉皇大帝那里去汇报工作,所以民间都要给灶神上供。
过去,承德多数人家的锅台后都供奉灶王的神位。小年晚上首先要供上一盘麦芽糖,又叫糖瓜,甜甜的,粘粘的,目的是把灶神的嘴粘住,免得他上天乱说;再有一碗草一碗料,是给灶神喂马的;还要把挂了一年的灶王爷画像的码子烧了换新的;在灶王爷画像的两侧,通常要贴上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对联,和“一家之主”的横批。
因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要做饭,谁家能避免抛米撒面之错呢?于是主人升上香就要跪下祷告了:“灶神老爷您要上天了,一年锅前灶后的对您若有得罪,千万要好话多说,坏话少言,向玉帝祷求保我一家平安……”祷告完毕,鞭炮齐鸣,就算把灶神送走了。
祭灶后,要把糖瓜分给孩子们吃。承德还曾流传一首辞灶歌:
灶王老爷上西天,好话多说赖话少言。 今年不济已过去,明年千万平平安安。 腊月二十三,粘糕、糖瓜粘一粘。 盘费齐备,草料俱全,早去早回好过年。
除了祭灶神,人们为了表示对灶神的尊崇,还规定了一些禁忌:不得用灶火烧香;不得击灶;不得将刀斧置于灶上;不得在灶前说怪话、发牢骚、哭泣;不得在灶前小便、吐唾沫;不得将脏污秽物送入灶内燃烧等等。
丰宁 满族 人把二十三过小年看作是过大年的一次演习,他们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也是祭灶神。丰宁满族人的灶神像一般供在外屋伙房门口相对的北墙上,且在祭灶这天还要同时祭天地爷,一般都是在东屋外墙垛这块贴一张天地爷像或摆个小佛龛,进行祭拜。
过去,孩子们都喜欢过小年,因为祭祀完了,这些供奉的东西就可以吃了。比如说肉,祭祀的时候,由萨满拉下来那么一点点切碎了,用筷子挑一挑,扬一扬,扔到锡斗里,象征性地给神了,大部分还是人吃了,所以祭祀一方面也有人们自己解馋的成分。
不过,丰宁满族人祭灶与汉族人不同的是,他们在腊月二十三把灶神送走,三十那天还要有一个相同的仪式再把灶神请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