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冬至祭祀

 2024-07-03 11:55    0  获赞 0

潮州冬至祭祀

潮州游神赛会(营老爷)来历

相传,安济圣王是三国时期王伉的神像。王伉,蜀汉人士,曾随诸葛亮征滇,后任云南永昌郡太守。在任期间,他关心民瘼,廉明治政,保土卫边,逝于任上,当地人为之立祠祀奉。清初,一位在云南任官的潮人谢姓,遭受陷害,王伉显圣救他。谢氏感激其恩,将王伉神像塑回潮州,于城南堤畔建神庙供奉。安济圣王食一方香火,保一方百姓,灵异显著。传闻有一次汛期,韩江暴涨,洪水滔滔,南堤告急,神庙前群蛇聚集,韩水平缓退潮,堤防转危为安。耆老们认为这是安济王显圣,化身退水,保境安民。于是扩建庙宇,重塑更大神身,举行隆重祭拜。

潮汕地区的节俗文化深受神话天命观信仰影响,四时八节各有祭祀对象。如正月初一拜天公祭祖,十五元宵游神,九月初九重阳拜太阳公,十月十五拜五谷主爷即神农氏,十一月冬至拜神明祖宗,十二月廿四(小年)神上天,拜灶神,十二月三十日遍祭众神等。尽管祀神对象众多,各地节俗不尽相同,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节日在循例拜祭神灵时还要拜祭祖宗,从春节一直到除夕,拜祭祖宗都是节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在祭拜神灵和祖宗的同时,特别关注个人、家庭幸福的超越。

在中国,游神一直是民间习俗、民间艺术、民族文化集中展示与交流的载体。游神活动对百姓来说,是非常隆重的一次盛会。为了举行好游神活动,游神队伍会提前一个多月时间进行筹备和排练。游神活动组织者会认真挑选村里符合要求的男女老少组成游神队伍,参与人员要负责抬神像、执镖旗、锣鼓演奏等,各司其职,形成一支专业有序的游神队伍。

随着时代的发展,游神赛会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的游神赛会所供奉的神明不再只是固定的几位神明,而是各地各有不同,有的地方供奉三山国王、关帝爷、花公花婆、虎爷神等。游神路线却依然依照传统留下的路线进行,即使因为一些地方改建,但大部分路线还是一如往常。

潮汕习俗有哪些??

1、冬节: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

2、劳热: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

3、潮汕婚俗:潮汕婚俗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

4、吊灯习俗: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

5、出花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妇女们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设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娘圆满。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时物产和月饼、糕点、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有孩子在上学的母亲也会将新买的文具和作业簿摆上供桌,祈盼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将来出人头地。

拜月娘,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待字闺中的女子拜月娘企盼能嫁得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就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潮州有什么民风民俗?

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民俗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一、吃冬节丸

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福建人在冬节也要吃糯米丸,《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五载有这种风俗起源的传说:

往时有一樵者,至山樵采,失足坠涧中。涧极深,无人援救,不能出险。且深山路绝人稀,樵者呼救,力竭声嘶,亦无援之者。樵者居涧中,食黄精姜得免饿毙。历十余年,遍体生毛,身轻能飞。于是高飞出涧还家。性状全变,家人呼之不应。乃用糯米粉和水成丸,与樵者食。樵者以为黄精姜,食之。渐还本性,家人得以团聚。而自此相沿成习,遂有搓丸之风矣。

这个传说,是在意义寄托的层次上对冬至吃糯米丸的习俗的诠释。潮汕人多从福建迁移而来,冬至吃糯米丸与福建同俗。而潮人通过这种民俗活动,把祈求家人团聚、家族和谐团结的寄托,表现得更为鲜明。冬至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先将糯米舂成米粉末儿晒干。冬至前一天,吃过晚饭后,家中的主妇就开始张罗着把一只大箶(浅沿的筐箩)摆在桌上或地上,用开水把糯米粉和成粉团,然后,一家子无论大人小孩就围坐在箶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样的冬至丸,放入箶里晾晒。冬节丸以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这叫“父子公孙丸”,象征着岁暮之际一家子圆圆满满。冬至日一大早,家庭主妇煮好红糖汤,将丸子下锅,煮成汤丸。先盛一大钵祭祖,家里的地主爷、公婆母、司命君、井神、碓神也各用一碗甜丸祭过。然后主妇叫醒全家老少起来食汤丸,俗称“汤丸唔食天唔光”,“食了汤丸大一岁”。尤其是孩子们最盼吃这碗圆,常是半夜里醒来好几回。然而,天好象要与孩子们作对似的,老是不亮。其实这是到了冬节前这天,夜的时间最长,过了这一天,便开始逐渐变短。

2024年潮汕营老爷时间表

1. 关于潮汕营老爷的诗句

关于潮汕营老爷的诗句 1.潮汕所有传统节日 详细的时间 关于每个传统节日的诗句或对联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活动:春节游行、拜神祭祖、拜年换大吉。

正月初四-二月初:游神会月,活动:主要是各乡村选择吉日,举行游神俗称营老爷、文艺游行、赛神前。

正月十五:元宵节或称上元节,活动:游花灯、拜神祭祖、吃团圆饭

二月末-三月初:清明节,活动:登高望青、扫墓祭祖。

五月初五:端午节,活动:赛龙船、吃“机粿”、粽子。

七月十五:中元节,活动:拜神祭祖、盂兰盆胜会(祭孤)。

八月十五:中秋节,活动:拜神祭祖、吃团圆饭、祭月神、烧塔等。

九月初九:重阳节或老人节,活动:登高望远、放风筝,部分地区会吃香饭和吃芝麻团的风俗。

十月十五:下元节,活动:拜五谷神(母),澄海和龙湖一带,有扫墓祭祖的风俗。

十月中旬:立冬节:活动:扛甘蔗回家、吃甘蔗、吃补品,潮阳一带吃香饭的风俗。

十一月末:冬至节,活动:吃汤圆、拜神、祭祖、扫墓。

元旦-十二月二十四:答谢神恩月,活动:主要是各乡村选择吉日,举行答谢神恩,是今年最后的社日。

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除夕节,活动:拜神祭祖、吃团圆饭、给老人小孩压岁钱、逛花市、放烟花炮竹。

以上是潮汕的传统节日,不过你还可以看看这个:

http: /// article/default. asp? Page= 6&classid= 13&=

2.潮汕传统“营老爷”的由来

潮人拜神,主要是到庙宇去拜。

但说来也怪,潮汕人到庙宇供香,一般不称拜神,而是称“拜老爷”。潮人“拜老爷”和拜神是有区别的,只有到旧历年末酬神时才叫“拜神”、“谢神”。

究其渊源,还必须从古籍的说法谈起。潮汕老百姓,自古以来信奉的神很多,村村都有神庙,尤其是平原较大的村庄和市镇,神庙就更多了。

神庙中供奉的神偶,大多是木头雕刻,大的比人体还要大,漆上金彩,小的只有一两尺甚至只有几寸高,脸手和衣着都是油漆的。神庙,潮俗统称为“老爷宫”。

大的有厅殿天井,天井两边还有“龙虎”壁塑,檐角与庙脊还有各种图案塑刻或嵌瓷龙凤或鲤鱼、人物、戏出等等装饰。小庙只有小屋宽,中有神龛供桌。

还有更小的只有一个模型式的小宫,里面置小型神偶,人在外面祈拜。 潮人信奉的神,有神话故事的神,有历史人物的神,有与外地共通的神,也有地方特有的神,普遍信奉的庙神有:玄天上帝、天后圣母(又称妈祖)、慈悲娘娘、注生娘娘、保生大帝、真君爷、七圣夫人、三义帝君(即刘备、关羽、张飞)、花公花妈、福德老爷(又称土地爷、土地伯公、后土之神)、三山国王 (又称王公、村里的地头神)、木坑圣王、风雨圣者、文昌爷、魁星爷、太子爷……潮州城还有显赫的安济圣王。

各行业也有各种神名,自设小神龛供奉。解放后破除迷信,各庙神偶被焚毁,庙宇也作别用或拆除。

近十多年,一些旧庙作为文物保护,重新修建,成为当地景点. 潮汕民间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种,惟以土地神最为普及。村社不论大小,必有土地神庙;营造坟墓,墓侧必设“土地神位”小碑(或写“福神”二字)。

这种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神、社稷神。在潮汕农村还祀奉“三山国王”,把它视作最大的福神。

清代郑昌时在《韩江闻见录·三山国王》中说:“三山国王,潮之福神也。”这是潮地特有的也是最为崇奉的地方保护神;民间俗称为“地头爷”。

每逢村里谁家死了人,子孙或家人必到地头庙去报告,叫作“报地头”。 土地神在城镇居民中也受到普遍祀奉。

在不显眼的墙旮旯处贴上一张红纸,写着“地主神位”就算是神牌位。每逢旧历初一、十五或民俗大节日,必焚香供奉祭品。

所谓老爷,原指旧时的官吏。王应奎《柳南随笔》卷五日:“前明时缙绅惟九卿称老爷,词林称老爷,外任司道以上称老爷,余止称爷,乡称老爹而已。”

清代四晶官以上称大人,五品以下称老爷。旧时,豪绅亦称为老爷,仆称主亦为老爷。

潮汕的庙宇,俗称老爷宫,所供的“老爷”,其实都是一些历史上或传说中的有益于人民的官吏、名人。这里说的老爷,实际上是一些在人民心目中有地位的人。

但由于历经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喧染、利用,给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有必要对它进行考察和研究,揭开面纱,还其历史本来面目。

一、三山国王庙。祀巾、明、独三座山神。

最早的三山国王庙是揭西县河婆镇的霖田祖庙。此外,潮汕各县及我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各国均有三山国王庙。

二、土地庙。俗称土地公庙,通称福德祠,祭土地神。

民间相传土地神是管理土地的神,即社神。 三、雨仙庙。

祀雨神。相传宋代有一位神童孙道者,为民降雨除灾,被尊为雨神。

揭东、潮安、潮阳、饶平等县均有雨仙庙。尤其是揭阳市揭东县玉洛镇的“风雨圣者庙”,因与南宋爱国诗人谢翱有关而更著名。

谢翱(1249-1295年),字皋羽,号唏发子,谥乐耕公。他不仅是南宋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一位抗元的民族英雄。

同时,他也是揭阳市乃至粤东地区20余万谢姓居民的始祖。谢翱原是福建省长溪人,其先祖谢邦彦是宋代著名词人,其父谢钥著有《春秋衍义》、《左氏辨证》传于世。

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谢翱随父移居临安,时年17岁,已能诗善文,颇具声誉...

冬至吃汤圆有什么寓意吗?

冬至日吃汤圆,寓意着团团圆圆,象征家庭和睦。

冬至也就是阳历的12月22日前后,人们俗称的数九,长至节都是它。而冬至又是二十四节气里面最早制订出的一个节气,时间可以追溯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也就是春秋时代。那个时候,人们就用土圭观测太阳运行轨迹,测定出了冬至节。

一、冬至吃汤圆的由来我们都知道在南方,冬至这天一般要吃汤圆,寓意团团圆圆。而冬至吃汤圆这个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据史料上面记载,明清时候,人们在冬至这天要做“粉圆”或者又叫“做粉糯米为丸”,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汤圆。而汤圆做好了之后,首先要祭祀祖先,然后才是一家人围在一起吃汤圆,又叫“添岁”,因此民间又有吃了汤圆大一岁这个说法。

二、汤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我们都知道汤圆是由糯米做成的,非常有粘性,而且不易消化。对于肠胃功能比较弱,或者是老年人来讲,就不宜多吃,否则有可能导致胃胀气,或者消化不良等等。严重者,甚至还会加重胃肠道负担,导致急性肠胃炎等其他病症。

三、冬至的其他传统食物并不是所有的地方在冬至这一天都吃汤圆,比如在北方更习惯吃饺子。也因此有一句俗语说,不吃饺子,冻掉耳朵。

而现在,南北方人口相互流动,文化习俗也互相影响,在南方很多地区也开始流行吃饺子。但不论吃什么,最重要的就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开心心度过一个温暖的冬至节。

除了饺子和汤圆之外,一些地方还有吃冬至肉的习俗。在过去,人们生活条件不像现在这么富裕,很少吃到肉,北到了过年过节,也意味着可以加菜加肉,因此现在有很多地方也依然保留了这个传统。比如对广东人来讲,烧腊就是冬至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传统美食,寓意着美好的生活,也祈求来年能够风调雨顺,鸿运当头。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在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这样一些节气和传统习俗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当中,不仅让生活增添了一分仪式感,也是一种对文化的传承,更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冬至为什么要祭拜先宗?

冬至为什么要祭拜先宗 你好,这是国内一些地方从古至今延下来的习俗。旦范测既爻焕诧唯超沥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庙」的就要合族举行祭祀典礼,称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举行,仪式隆重,祭后设宴招待亲友,深具敦亲睦邻的功能。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感谢你的采纳。

冬至为什么要祭先人 冬至节缘于上古的“腊祭”,究其实是缘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就把它们归于上天神灵的操控,认为春风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汉、日蚀月亏、大旱洪荒、海啸地震等自然现象,全都是上天神灵所为。因此,古人特别重视以祭祀活动来娱神祭天,祈求上苍与神灵的保佑。从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实就是古人娱神祭天的一个盛大的宗教节日。冬至节的祭祀,重要的内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历代王朝都要行“贺冬”之仪,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动场面巨集大,一般都是在郊外举行,因此又被称为“郊祭”。至明、清时期,祭祀活动在古代祭祀的基础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为此,明永乐十八年(一四二○)在北京南郊建造了天坛。天坛规模巨集大,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东北为牺牲所,西南为斋宫。此后,冬至祭天大典都在天坛举行。祭天活动十分隆重,冬至前一天,皇帝移驾斋宫,进行沐浴,次日在圜丘举行祭天大礼,所用牛、羊、猪、鹿都是在牺牲所专门饲养的。祭天时,必须穿祭服,升火悬灯,乐奏钟鼓,唱迎神曲,请神牌,行大礼,祈求天神保佑国泰民安。冬至祭天祭神演进到唐宋时代,在民间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叫“祭冬”或“拜冬”,并成为祭祖的节日,久之则演为传统民俗。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俗传冬至动土百无禁忌,而其它的日子则不宜随便“动土”因此,人们多选择在冬至这天给祖坟添土或竖碑,传说是给祖先整修居所。添土竖碑后,再在墓前摆符盘,点烛、燃香、烧纸、放鞭炮,向祖先鞠躬行礼致敬,以缅怀祖先功德。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供三牲(猪、鸡、羊或鱼)。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无论是室外祭还是室内祭,祭祖过程中都有聚餐的风习。北方人作兴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南方人作兴喝红豆粥、吃汤圆。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大德。有些寺院为方便信众,还要特设功德堂等,为信众提供放置祖先牌位的处所,以供超荐。“慎终追远,民德归厚。”这是华夏民族承传了数千年的传统。千百年来,冬至祭祖的民风民俗,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至今仍广泛流传。浙江杭州等地民间至今仍盛行冬至扫墓。广东潮州则作兴冬至上坟“挂冬纸”。 磐龙缠炉 搜寻复制

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圆 冬至是一年节气当中最冷的一天,白天最短,夜最长,作为一个北方的宝宝,老一辈传下来的意思是,吃饺子不冻耳朵,至于南方吃汤圆在明、清时期已经约定俗成。在冬至这天,要“作粉圆”或“粉糯米为丸”。这些在史料上也有正式的记载,称“冬至,粉糯米为丸,名‘汤圆’”。做好汤圆后要祀神祭祖,而后合家围吃汤圆,叫做“添岁”。所以,冬至吃汤圆,古而有之。 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汤圆,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民间便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汤圆也称汤团,冬至吃汤团又叫“冬至团”;汤圆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 还有一种解释是:冬至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冬至那天,天还未亮,妇女们就起来生火煮汤圆,先敬天祭祖,再全家围坐吃汤圆。所以冬至吃汤圆,除了表示太阳(阳光)逐渐回来,也代表团圆的意思,现代人更喜欢把它当成圆满的象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 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

冬至为什么要吃汤 冬至的为什么要吃汤圆 冬至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是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