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重阳节和风俗

 2024-12-17 12:49    0  获赞 0

重阳节和风俗

重阳节有什么风俗+传统?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登高节等,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之一,日期为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很多风俗和传统,下面为您介绍一些主要的习俗:

1.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寓意避邪、长寿。人们会登上山丘、高楼或城墙,欣赏风景,同时祈求健康和长寿。

2. 赏菊:重阳节正值菊花盛开之时,赏菊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活动。人们会观赏各种品种的菊花,品味菊花茶,以祈求吉祥和长寿。

3. 佩茱萸: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古人认为茱萸有避邪、驱虫的功效。在重阳节,人们会将茱萸插在发髻上或佩戴在身上,以祈求平安。

4. 吃重阳糕:重阳糕是一种用糯米、枣子、栗子等食材制成的传统糕点。重阳节吃重阳糕寓意着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5. 放风筝:重阳节期间,人们会放飞各种形状和颜色的风筝,以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6. 赏月:重阳节正值中秋过后,月亮依然圆润。赏月是重阳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寓意家庭团圆、幸福美满。

7. 感恩敬老:重阳节还是一个尊老、敬老的节日。晚辈会向长辈赠送礼物,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传统风俗都体现了我国重阳节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现代社会,重阳节仍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

重阳节日风俗有哪些?

重阳节是综合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风俗一般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饮菊花酒等风俗习惯。

1、登高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2、祭祖

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为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这一天,广东人称“拜太公山”,所有家族成员都要回来“拜太公山”。

3、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饮菊花酒,是中国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菊花酒汉代已见。其后仍有赠菊祝寿和采菊酿酒的故事,如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阳日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梁简文帝《采菊篇》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是采菊酿酒的事例。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4、赏菊

重阳日,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时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重阳节举办菊花大会,人们一起赴会赏菊。

5、插茱萸

重阳节人们喜欢佩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的作用。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中的登高祈福、祭祖还是佩插茱萸等,不管是否有科学依据,但都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家族凝聚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应该被传承下去。

还有一点也要注意,俗话说“自古悲秋多寂寥”,此时气温下降,万物凋零,人们的情绪很容易低落、烦闷,而多参加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感受热闹的氛围,有助舒缓情绪,缓解压力,正好今年的重阳节在国庆假期中,空暇时间比较多,可和几人一起登高祈福,既能感受节日的热闹氛围,还能避免秋天带来的悲闷情绪。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登高、插茱萸、佩戴菊花、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

1. 登高:重阳节是秋季的节日,登高可以迎接秋天的凉爽和美好景色。人们在这一天会纷纷前往郊外、山区或高处,爬山赏景,增添节日喜庆的氛围。

2. 插茱萸:重阳节的习俗之一是插茱萸(一种草本植物),茱萸寓意祈求平安、祛除邪气。人们将茱萸插在门前、窗前或佩戴在身上,希望驱邪避灾、祈求健康和吉祥。

3. 佩戴菊花:菊花是重阳节的象征,在这一天人们常常佩戴菊花,以表达对秋天的喜爱和对长寿的祝福。

4. 饮菊花酒:重阳节也是饮菊花酒的时节。人们会用菊花泡酒,传统上认为饮用菊花酒能消除疲劳、延年益寿。

5. 吃重阳糕:重阳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和食用重阳糕。重阳糕是一种由糯米粉、红枣、核桃等做成的蒸糕,形状圆润,寓意团圆和祈求好运。吃重阳糕也是重阳节不可缺少的传统习俗。

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是什么?

关于重阳节的主要风俗汇总如下

1、赏菊

重阳节古来又称“菊花节”

菊花是长寿之花

又是文人笔下凌霜不屈的象征

农历九月,菊花盛开

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的习俗之一

2、饮菊酒

菊花酒

一直被看作

重阳必饮、祛病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菊花酒

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所酿

九月九日这天

采下初开的菊花和一点青翠的枝叶

和粮食一起酿造

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

3、登高望远

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九月初九,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

此时登高望远

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此外

“登高”也有“高升”“高寿”之意

因此为人们所推崇

4、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香味浓

有祛寒、止痛、驱虫等功效

重阳之时,茱萸开始成熟

为辟恶气,抵御初寒

古时,人们有

“折其房以插头”的习俗

5、放风筝

“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

纸鹞就是现在的风筝

广东、福建等地

一直保留着重阳放风筝的习俗

6、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

制作起来较随意

没有固定的方法

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

用“吃糕”来代替“登高”

7、归宁父母

旧时,重阳节也叫“女儿节”

凡有女儿已经出嫁的人家

都会准备名酒和糕点

在九月初九天明时迎接女儿回娘家

这便是“归宁父母”

8、敬老

1989年

我国将重阳节正式定为

“老人节”“敬老节”

传统的重阳节

被赋予了新的涵义

中国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

中国重阳节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一、重阳节的来历

农历九月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

二、风俗

1、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2、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重阳节的起源: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1、登高。登高是重阳节历史最为悠久的习俗之一,登上高山,俯瞰众生,感悟自然悠然之气,放松心情,岂不妙哉。重阳登高还有两个说法,一是人们对山岳的尊崇欧冠,二是源于恒景登高避灾杀瘟神一说。

2、吃重阳糕。重阳节吃重阳糕的习俗源于魏晋时代,初日面饼,唐代叫菊花糕,宋代叫重阳糕,明清时则称花糕。重阳糕的“糕”字与“高”同音,重阳节登高之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

3、晒秋。所谓晒秋,就是在一些山区的村民们,由于平地很少,地形复杂,所以人们只好将家里面的农作物,挂在屋前屋后的窗台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比较特殊的民俗活动。很多画家或者是摄影师,也会在节日期间特意前往山区,目的就是为了寻找到好的素材。

4、祭祖。在节日期间,全国各个地区都会举行内容丰富多样的祭祖活动,可能会前往坟地烧纸钱、打扫墓地,还有可能会在家里准备一些供品,以及上香祭拜等等。虽然活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传达的心意都是一样的。表达了对逝去先人的怀念,也体现了华夏文化深厚的凝聚力。

5、放纸鸢。重阳节的时候,天气状况不错,所以人们会去户外的地方放风筝。风筝会有各式各样的形状,寓意着美好幸福,也代表着展翅腾飞。这项活动会全家人一起进行,所以也有助于增强家人间的情感,家庭氛围会变得愈发和谐。

热门文章

网站暂时无法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