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大神们帮帮忙
阴历七月十五,亦称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在佛教中被称为盂兰盆节。这一日的来历与中国古代的土地祭祖习俗紧密相关。据说,天官在正月十五日,即阳历的元宵节,负责为人间赐福;地官在七月十五日,即中元节,负责为人间赦罪;水官在十月十五日,即下元节,负责为人间解厄。
中元节,作为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有着丰富的传说和习俗。在这一天,阴曹地府会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新丧之家会上新坟,地方上会祭孤魂野鬼。寺庙则会举行盛大的法会,为亡魂超度。
关于盂兰盆节的起源,有一个感人的孝道故事。据说,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因担忧死去的母亲在地狱中的苦难,使用天眼通查看,发现母亲沦为饿鬼,备受折磨。目连尝试用法力送食物给母亲,但食物一到口边就化为火焰。目连的孝心感动了佛祖,佛祖教导他,需集合众人的力量超度亡魂。于是,目连与僧众一同举行大型祭拜仪式,超度亡魂。这一行为逐渐演变成了中元节的习俗。
在1966年,阳历五月十五日对应的阴历日期是一九六六年闰三月二十五。若要得知阴历六月十五对应的星座,应换算成阳历,大约是狮子座。同理,1989年阴历七月十三日对应的阳历是8月14日,属于狮子座。
农历日期每年与阳历日期的对应关系不同,因此需要具体年份的数据来进行转换。例如,1993年的阴历三月十五对应的阳历是4月6日。而1992年阴历九月十五日对应的阳历是10月10日。
至于中秋节的来历,它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意味着秋季的中期,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寄托对家人团聚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的习俗丰富多样,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农历七月十五鬼节的由来!
“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盂兰节源于佛教《大藏经》中的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据说当时佛陀的学生,大比丘目犍连(目连的全名)施展天眼通,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却发现她已经因为生前的种种罪行(好杀生、喜大肆烹嚼、生活奢侈挥霍)而堕入饿鬼道,变成了喉咙细如苇管,肚子却如水缸般巨大的饿鬼。
目犍连用钵盆装饭菜给她吃,而饭菜刚到母亲眼前就变成一堆火炭。目犍连只好向佛陀求救,佛陀被目犍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佛说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犍连与众僧人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百味五果、饭食素斋供奉地狱里的众生。挨饿的众饿鬼终于得到了食物。
因此,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所说的“鬼节”。
农历9月15日是佛教的什么日子?
农历9月15日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是佛教中一个重要的节日,也被称为“鬼节”或“中元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于佛教中的《盂兰盆经》,经中讲述了目连尊者救母的故事。目连尊者的母亲因为生前作恶,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苦难。目连尊者为了救母,向佛陀求救。佛陀告诉他,在七月十五日这天,准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以此功德回向给母亲,就可以救度她。这就是盂兰盆节的由来。
在盂兰盆节这天,佛教徒会准备丰富的食物,供养僧侣,并以此功德回向给祖先和亡灵,希望他们能得到超度和救度。同时,也会进行一些法会和活动,如诵经、拜忏等,以增加功德和福报。
总的来说,盂兰盆节是一个表达孝道和感恩之心的节日,也是佛教徒修行和积累功德的重要时刻。通过供养僧侣和回向功德,不仅可以帮助亡灵得到超度,也可以为自己和家人增加福报和功德。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中元鬼节。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中元鬼节的活动习俗,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招魂祭祖、做法事道场和放河灯三项了。
这里的招魂不同于人刚死的招魂,后者是人死之后,为了使其魂魄归于尸体和墓穴,不至于游离在外成为孤魂野鬼而进行的仪式。前者的招魂则更加世俗化和具有亲切感,是对死去亲人的深情呼唤。祭祖一般在招魂后开始,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但大部分都有设祭祀酒菜、点香燃烛、烧纸钱等仪式,在祭祀完毕,全家人方可食用祭祀用过的酒菜。
做法事道场,佛家就是“盂兰盆会”,这场超度胜会是佛家普渡众生思想的具体展现,往往办得极为隆重,高僧云集,场面浩大。还往往在期间请戏班上演有关冥界神鬼故事的大戏,比如《钟馗嫁妹》、《白蛇传》等,颇得农村群众的喜爱。
第三项便是放河灯了,这项古老的习俗大约起源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当时只是僧人在放生池里放河灯,后来流传到民间。成为人们表达对死去亲人的思念,对活着的人们祝福的美好习俗。每当中元节的夜晚,人们用纸扎成荷花灯,金鱼灯、小鬼灯、观音灯、元宝灯等各式彩灯,顺流而下,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把整条河面装扮得美丽如诗。可惜的是,到了现在,除了少数民风古朴的乡镇,人们已经很难看到放河灯的活动了,这些美丽的画面也只能留在记忆里。
中元节的其他习俗,还有跳钟馗、发平安米等,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活动。
中元“鬼节”又称“孝子节”,因为佛家的目连救母,本来就是个孝子故事,巧的是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个大孝子,加上我国儒家一向注重孝道,百德孝为先,所以使中元鬼节蒙上了浓浓的孝教色彩。孝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而佛家的盂兰盆会,也是华夏民族博爱、仁慈精神的体现,在这两点上,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元鬼节无疑具有其积极意义。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俗称鬼节,鬼节具体有哪些讲究呢?
中元节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施孤、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地区之间鬼节讲究的习俗、习惯等都有些不同。一般家中长辈比较熟悉讲究,可以询问他们,有些可以在网上搜索下。中元节有放河灯、焚纸锭的习俗。传说中元节当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敬天法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南方农村,每家堂屋上都高挂天地君亲师牌位,七月十五祭的就是牌位上的亲人,就是祭祀逝去的祖先。另外鬼节最好还是不要太晚回家,因为晚上阴气重,又是鬼门大开的时候,谁知道太晚回家身后会跟个什么鬼回家。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在成都一带,7月12日就开始可以陆陆续续祭祖了,一般来说晚上也不出门,直到7月15日关门。江苏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征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还有些地方是七月十四鬼门开,连续开三天。
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
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与佛教的盂兰盆节有关。
七月十五鬼节,也被称为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东亚地区一个传统的祭祀节日。其起源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佛教中,农历的七月十五日是一个重要的日子,被认为是追荐历代祖先和超度亡魂的“中元普渡”的日子。传说中,在这一天,地狱之门会打开,让亡魂得以回到阳间接受后人的祭祀和纪念。因此,人们在这一天会进行各种祭祀活动,以表达对祖先和亡魂的怀念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佛教节日逐渐与民间信仰相融合,成为了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节日。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人们会进行各种仪式和活动,如烧纸钱、焚香、摆设祭品等,以祭拜祖先和亡魂,祈求祖先和亡魂的庇佑和保佑家族平安。
此外,七月十五鬼节还融合了道教的中元节概念。在道教中,这一天被认为是地官赦罪的日子,人们可以通过祭祀和祈福来化解灾难和祈求平安。因此,七月十五鬼节也成为了人们祈求祖先庇佑、超度亡魂、化解灾难的重要日子。
总的来说,七月十五鬼节的来历是佛教、道教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的结果,是东亚地区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通过各种仪式和活动,表达对祖先和亡魂的怀念之情,祈求家族平安和幸福。这种传统不仅是对祖先的尊重与纪念,也是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