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怎么度过?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计敬酒道声“辛苦了”,并当即把该付的工资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后就卷铺盖卷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雇工敬酒,席间不提结账之事并谈好下年的待遇,说明雇主会继续用你。所以对这些雇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年命运、提心吊胆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许酸楚。 对于那些负债的人来说,除夕就更不好过了。旧时过了小年之后,债主就会派人四处追债,还不起债者只得东躲西藏,称为“躲债”,躲过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人也回家吃团圆饭去了。旧俗春节期间不讨债,春节讨债会被当成疬鬼,不得善终。因此负债者只要躲过了除夕中午,这场债就算暂时躲过去了。 下午:请年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郑重地将宗谱悬挂到堂屋对门的墙上,称作“请宗谱”,并设香案、摆供品,置烛台,做好祭祖准备。除夕下午挂宗谱,也是老辈传下的规矩。 家庭主妇们便开始忙活晚餐了。这一餐无一例外都吃饺子,俗谚说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指的就是此餐,称作“请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形圆,寓意全家团圆。除夕饺子多用肉馅,因肉馅饺子饱满,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开始前,家中男丁要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列祖列宗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之“请年”。居住农村的则在屯西边的岔路口请神。此俗源于佛教,人们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神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要在门口地面上横放一根木杠,称做拴马杠,意为骑着骏马下界的祖宗们拴马之用。祖宗请回家时,门要敞着,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个春节“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断,晚间还要点燃蜡烛,早、晚进行揖拜。 夜晚:守岁 发子 压岁钱 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了。这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一家人通宵不眠,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候,叙旧话新正适时,家庭大事多在此间作出规划和决定。据史料记载,守岁之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称“照虚耗”,人们燃烛点灯通宵达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代诗人对守岁习俗多有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之俗遍于城乡。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便是代表之作。 现在守岁的主要内容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文化大餐。除夕夜子时,是新年与旧岁的连接点,届时家家户户吃年夜饺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烟花,烧纸焚香。一时间城镇乡村电闪雷鸣,节日夜空五彩缤纷,此举称做“发子”,将除夕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了。晚辈们争向长辈问新年好,称做“讨口福”;长辈们则把早已准备好用红包盛装的压岁钱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之中只在此时发生一次。在早些年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角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乐此不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亏待子孙,体现出中华民族...
如果过年不看春晚,你们除夕夜一般都干啥?
一、除夕夜吃喝玩乐,将生活人生过得开开心心,聚到一起高高兴兴过大年。
除夕夜有团团圆圆的重要,一家人忙着一桌浪漫饭菜,凑到仪式感的风景中完美彼此心灵世界的距离。
除夕夜也是聊天世界的存在感,聊聊现实存在的美好时光,聊聊亲人之间的理想陪伴,聊聊各自感兴趣的话题。
除夕夜也有走街串巷的存在感,聚到亲朋好友世界喝喝茶说说话,将一年一度的经典世界靠近彼此关系关心的酸甜苦辣。
除夕夜也是欣赏各种节目的方向,除了春晚还有各种过年世界,了解这新年快乐。
二、除夕夜会有大街小巷的魅力风景,还有游山玩水的好看世界,阅读这新年精彩纷呈的理想屋檐。
愿意待在家里的都是聚到一起看看新年祝福的节目,愿意出门游玩的都是走向附近有景点的地方,如何过除夕都是一家人的和和美美。
哪里好就去哪里了,除夕怎么过都会如意美满的,只要一个家庭拥有各自满意的方式就能如愿度过幸福世界。
放烟花的放烟花,谈谈心的谈谈心,了解一年重要的了解一年的重要,解读各种角落故事的解读各种故事距离。
三、除夕夜有万家灯火的美好世界,也有万卷闲情逸致的经典路途,雅俗都从忙碌打烊成为浪漫世界,家庭都从理想成就吸引力。
各种兴起的节目都是除夕夜的宴会,各种兴起的现实都是除夕夜的方向,各式兴起的生活人生都是除夕夜的路途。
想全家人一起欣赏一座城市的新年气象就行动,想全家人各自有自己的方式聊天喝茶就追求,想一家人热热闹闹过新年就聚齐各自满意的态度过大年。
除夕夜会很忙,忙着最深情厚意的陪伴,除夕夜会很闲,闲着最魅力无限的聚会。
除夕夜怎么过?
除夕夜的过法:1、除夕夜最好能聚集各路亲朋好友团聚一堂。这是玩起来的重要条件之一,图个热闹,和兄弟姐妹们一起聊聊天,唱唱歌,谈天说地,不亦乐乎!2、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
过年(大年三十)有什么讲究?
大年三十的讲究有:1、贴对联每年到年三十,在上午12点之前,每家每户都会贴春联(家里三年内有去世的亲人除外),新的一年,清除掉旧的,贴上新的,迎接新的一年。2、包饺子年三十中午是要吃饺子的,一般从上午9点就开剁饺子馅,要包好几顿的饺子,包好后,找个地方放起来,然后后几天就每天吃饺子喽。3、守岁年三十守岁的习俗也是很久就留下来的,一是晚上全家都要说一些吉利的话,不要说一些晦气的话,二是要在凌晨12点后睡觉,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
春节应该如何过?
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民族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非常受中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年"的味道变淡了,过年的氛围变少了。认真过年,过好年,让传统节日在今天更好地传承。下面我们谈谈怎么过春节才有年味:
一、与家人一起采购年货。年货是春节的必备之物,包括特色食品、过节衣服、饮料点心、喜庆材料(红灯笼、鞭炮、春联等)。采购年货的挑选闲逛过程中,既是与家人感情的交流,也是感受购物场所红色喜庆氛围的绝佳机会!
二、亲手贴春联和“福”字。贴春联是很有讲究的一件事情,首先要根据平仄音分清上下联(上联最后一个字为仄音,即三声和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为平音,即一声和二声),然后准备胶带或者浆糊,让家里的小孩帮忙拿着,自己来贴上春联。这红红火火的春联自己亲手贴上喜庆感久久都散不去!
三、上好酒秦国宴备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时节一家人最欢乐的一顿饭了,做年夜饭时大家都忙里忙外得准备,你也不能一直玩手机哦,哪怕剥剥蒜、切切小葱、打打下手,也是与亲人的情感互动,并且光荣得成为年夜饭的贡献者之一。(如果能自己亲手包个丑得所有人的认识的饺子也是件蛮开心的事情!)
四、与家人一起除夕守夜看晚会。年夜饭敬父母、敬长辈一杯秦国宴酒,分享这一年的得与失,聆听长辈的教诲。快快乐乐的得差不多了,最惬意的莫过于全家人在电视机前放起小零食、看着春节联欢晚会、摆起龙门阵(聊天)。很多人说春晚越来越不好看了,但在我看来,节目只要喜庆就好,关键是和谁看,关键是电视机前十几年不变的亲情氛围!
五、亲手再放一次放鞭炮。很多年轻人一整年都在工作、学习,渐渐丢失了童年那种天真无邪的乐趣感。自己亲手放鞭炮,小心的点燃捻子,快速的捂住耳朵跑远,看着鞭炮的红碎屑子和火光蹦起缭绕,感觉瞬间穿越到儿时的春节时代,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注意遵守所在地区的燃放鞭炮规定和防火事宜)
六、逛庙会,看传统喜庆节目。各地庙会都有各地相应的传统杂耍技艺以及可口小吃,而且可以感受人头攒动的热闹和此起彼伏的小贩吆喝声,感觉喜庆满满,另外还可以关注本地扭秧歌、踩高跷、舞狮子等节目的时间,拉着亲戚朋友一起看。(注意自我保护防止踩踏事故)
七、感受过大年的天天喜庆。初一拜年、初二回门、初三老鼠娶亲、初四……正月十五闹元宵,只要你想过个年味十足的春节,那么它就并不是件难事。元宵节各地都有花灯会,烟火晚会等,着实可以让你一饱眼福,融入到这
除夕有哪些习俗?
除夕有贴春联(最高兴的时候)、贴窗花(民间的传统艺术)、贴福字(寄予了深深祝福)、贴年画(福禄寿喜财)、挂灯笼(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祭祖(缅怀先祖,感恩先祖保佑)、放鞭炮(祈福纳祥去瘟疫)、年夜饭(阖家欢乐庆团圆)、发压岁钱(压住邪祟,辟邪驱鬼)、守年岁(辞旧迎新,灯火通明)等习俗。
1、贴春联
贴春联,这是最高兴的时候了,小时候,跟着大人贴春联的,端着用面做的浆糊,而且读着还不熟悉的字,大声的读着,“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鞭炮声声辞旧岁,春联户户迎新年”,无不让人感到了过年的气氛,还有浓浓的年味。
2、贴窗花
剪窗花:深受人们喜爱,是民间的传统艺术,也叫剪纸,因为大多贴在窗户上的,像盛开的红红鲜花,所以叫“窗花”。现在,年轻人会剪纸的少了,而且印制的窗花应有尽有,各种各样,比如年年有余,花开富贵,龙腾虎跃,富贵吉祥等等,无不吉祥如意,多姿多彩,大家年前准备好,通常在大年这天早上,把家里布置一新,漂漂亮亮!
3、贴福字
“福”字:寓意深刻,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过去,人们通过福字寄予了深深祝福,内涵丰富,寓意有衣有田有吃,还有才有寿,是为福!我们贴春联的同时,少不了贴福字,通常大门口要求贴福字正正当当,端正大方。都说“福到了”!但大门口不要倒贴。而像米缸、水缸、垃圾桶等等,可以倒贴,还有讲究啊!
4、贴年画
年画,范围比较多,包括家里张贴的年画,像胖乎乎的小宝宝,寓意早生贵子!福禄寿星,寓意新的一年福禄寿喜财,一起到家啦。
5、挂灯笼
灯笼:又叫灯彩,红红的灯笼挂起来,象征全家团团圆圆,生活红红火火,让家乡年味更浓。贴完春节,开始挂灯笼,门口挂上一对红红的大灯笼,讲究对称,成双成对,寓意好事成双、福禄双全,除夕之夜守岁,红红的灯笼,红红彤彤,灯光明亮,家乡的年味更加浓厚。
6、祭祖
祭祀祖先,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人们缅怀先祖,感恩先祖保佑,祈求新年庇护,平安吉祥。祭祖时,准备丰盛的祭品,进行祭拜。祭祖形式多种多样,但感恩的心一样。有的都祖先墓地祭拜,有的人家请请到家里,一起过年祭拜,还有的家族,统一请回家,整个家族祭拜,传承孝道文化!
7、放鞭炮
正是鞭炮声声辞旧岁,祈福纳祥去瘟疫。据说,除夕夜,一年兽叫夕,来民间传播瘟疫,但是怕灯火和声音。于是燃放烟花爆竹,迎接新年到来,祈福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现在禁止燃放鞭炮,确实感觉年味没有以前浓了。相信,可能明天就解禁了,看看专家怎么说。
8、年夜饭
年夜饭,还是很讲究的,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因此,鸡是少不了的,腊月二十七宰公鸡,已经准备好了,寓意大吉大利;鱼也端上来,寓意富贵有余,年年有余;年糕:“年年高升”;红烧肉:富贵满堂,红红火火;饺子是交子,更是招财进宝等等。除夕夜,阖家欢乐庆团圆,欢欢乐乐过大年。
9、发压岁钱
压岁钱,寓意压住邪祟,辟邪驱鬼,保佑新年平平安安,祝愿晚辈平平安安度过一岁。现在,过年压岁钱自然少不了。
10、守年岁
除夕夜 还有一个流传下来的传统,那就是守岁,辞旧迎新,灯火通明,希望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红红火火。曰:“守岁,终夜不眠,以待天明。”通常,除夕夜,家里灯火通明,彻夜不熄,大家围坐一起,畅谈来年美好生活,期盼新年幸福美满。更是珍惜过去的时光,迎接新年的光明。
除夕: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除,即去除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岁除之夜的意思,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时值年尾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夕是除旧布新、阖家团圆、祭祀祖先的日子,与清明节、七月半、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祖大节。
除夕,在国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这个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远的游子也是要赶着回家去和家人团聚,在爆竹声中辞旧岁,烟花满天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