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做法事是道教吗?

 2024-09-22 17:19    0  获赞 0

做法事是道教吗?

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四川做功德的风俗?

对于信奉道教的信众而言,做法事是实践宗教信仰、履行宗教义务的一种方式,通过法事来体现对道教教义的虔诚和信仰的力量。有些地方即使不信奉道教,但是遇见丧事时,也会举办法事来为逝者积功德。那么,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四川做功德的风俗有哪些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吧。

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

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做功德、做法事、打斋、做斋等。时间一般是1—5日,不满1天的客家话叫“救吾”,即下午场。做功德时,先在家门前空地搭建功德厂,以竹木搭架,布幕罩顶,竹笪为篱。因搭建在通路上,需写借路纸条,分贴在道路两端,以示礼貌。功德厂搭好后,道士等在棚内建一神坛与祭坛,挂上三清、十殿阎罗、天堂、地狱图等,摆上法器、供品等。待朝曦初上,即鸣锣击鼓吹角起坛。村里戚友听到牛角号声,便陆续送祭品前来祭奠。中午,在空地上摆七张八仙桌,每桌上放一个斗,盛米插香,象征北斗星座。道士数人身着红丝袍,黄顶黑靴,手执奏板,一边念念有词宣经礼忏,一边绕桌穿插奔跑。这叫“朝北斗”或“穿午敬”、“走午敬”。做仪式时,锣鼓喧阗,“盾字铳”连续鸣放,热闹异常。午饭后,诵经礼忏,有的道士宣读经书文字,有的敲金击木应和。黄昏时,为死者招魂。晚饭后,如果父丧做打关灯,而母丧则做拜血盆。在这些仪节中,道士通常做武场,边唱《拜血盆歌》等,边耍杂技,如竖蜻蜓、翻跟斗、穿火圈等,以表现目莲救母途中的艰难。接着表演西天取经的故事,一位道士念唱西天取经故事,另两位道士则在堂上表演各种动作,以表现西天取经的艰难。然后引魂过桥,在空地上用桌子搭一座桥,桥头安置纸扎的牛头马面,作把守状;桥尾安置纸扎的金童玉女,作迎接状。道士坐在桥头唱道情词,把父母生育之恩、目莲救母、刘全进瓜、唐僧取经等故事,用山歌小调曼声唱出来。丧家男女和近亲戚族女眷则坐在桥下接续焚冥镪。待情词唱完,道士手持引魂幡前导,唱白交作,孝子跟后,引魂过桥。道士的唱白把望乡台、奈何桥的种种风光,和地狱中的种种鬼趣,娓娓道来,令人听了毛骨悚然。道士领着孝子们来回过桥七次,表示过了七洲桥,亡灵已到阴间,这才结束道场。“台湾客家人在出殡前,也要择日做追荐仪式,请僧道来做道场,念经超度亡灵,他们称此为“做斋”,而规模较小的则称“救苦”。这些仪式通常从傍晚起举行,通宵达旦为亡者念经、拜忏、超度,时间最短的以一夜为度,有的为一天二夜,最长的可以是七天八夜,其取决于丧家的财力。一般而言,超度仪式告竣的当天即为出葬之日。永定客家人在丧礼过程中也要请道士来为死者做功德。他们到丧家,要建立一个神坛和一个祭坛。神坛上挂着道家的各路神像,并供着天桌、米斗、香炉等。祭坛上供奉准备烧给死者的房屋和祭品。然后,道士们诵经,做各种仪式,如晚上有手持两支火把舞动的“打火光”仪节,并引导丧属做家祭仪式,以超度死者。

福建连江在盖棺之夜,丧家要请僧道作醮,“以荐亡者,谓之拔亡,俗称悦尸,为其诵药师经也,又名药师。置灯树七层,每层燃灯七盏,共四十九盏,子女随哭随转,谓之搬药师模”。在仪式的过程中,还有“破地狱”的节目。因为当地人认为死者有罪,必入地狱,所以需要破之,以解救。做仪式时,由执丧用僧,余多用道士。出殡后之第一夜向天地神龛通告,名曰安神。若丧亡少年,或劳弱疾病者,则更铺筛、盘扫、雄鸡,以炮竹送出,名曰打扫。”

四川做功德的风俗

四川多数人家在丧事中多用僧道作佛事,而且道场者在地上“置磁器一十八假为地狱,淄流扮目连菩萨,执禅杖以次击破之,以为破狱,救出犯罪者。”

贵州开阳的绝大多数丧家,都会在自家的办丧过程中“招僧道作佛事”,因经济力量不等,故做佛事的“日期多少不等,或三日,或五日,或七日,皆曰做道场。”在平坝等地也同样,“自初终至除服,多用僧道”来处理仪式活动,“初终时者,名曰开路。出殡前一夜者,名曰绕棺或办夜。出殡时沿途随行者,名曰送葬。满百日或一年者,名曰做百日、做周年。至除服,则更有建大道场,追荐亡者。以上及于三代,其中惟建道场名目很多,“在生曰寄库道场,始卒曰上山道场,释服曰除灵道场”。简阳等地的士人家间有不营佛事,惟朝夕哭泣祭奠者;余则招僧礼佛,多焚纸钱,置魂幡,设灵位,金铙鼓呗,昼夜不息。有招亡魂,破铁围城,放焰口诸名目,或三日、五日、七日不等,名为替亲解罪。合川一带的丧家,在办丧期间多延僧道于家做道场。僧道到丧家后,“悬神像,设香案,供茗果,曰安师。是夕,具浴器于门外。覆以伞,围以席,旁置死者衣服,曰招魂。次夕,于地用石灰画作狱形,以一人扮作目连尊者,手执锡杖,金鼓随后。绕地而行,曰破地狱,女曰破血河狱。”又次夕,“搭高台于门外,僧道登台,讽释谈章,普安咒以米团撒地,曰放焰口。又遣人于路插烛焚楮,曰放路烛。有于江下雇船,僧道踞船头作法事,以纸为烛放河中,多至一千,少亦数百,顺流而下,曰放河灯。有用篾扎大圈作骨,径二尺许,以铁丝架十字牢系,圈中作十字架,缠以破布,菜油浸饱,外糊纸如桶状,长五尺,上有顶纸,用黄用红,以无破损、无隙缝漏烟为度。二人双手擒圈,以松香、清油著火燃之,俟烟熏满,二人之力不能不松,松则高飞,飞至空际,顺风而行,数十里外皆见之,曰放孔明灯。散斋之日,于五更后,具茗果、米糍,对天然点小烛百余支,朝天礼拜,曰供天,又曰然天,名其烛曰然天烛。俗传然天烛以照小儿,可以稀豆。糍曰然天糍。此数日中,除诵经外,有早朝、午朝、晚朝、召将、上表、申文、朝幡、请水、散花、拜忏、祭车夫等名。其散道场所焚烧者,有箦扛、灵屋、舆马、衣服等纸扎。又必立竿于门外,上悬黄幡,尾另以布联之。布一端,尾十余,分之系以钱,凌风飘扬,布自结,僧道或指为福寿字,或富贵字,谓之幡尾。无子者窃以佩之,谓可生子。”此外,还“将死者姓名、居住、生卒年月并荐先祖亲戚各姓,以及诵某经若干...

办丧事的道士属于什么?

道士分两种,一种是出家的全真派道士,一种是不出家的正一派道士,民间很多给人办丧事的是家传的正一派道士。 也有的是民间法教的

扩展:

归本返真:道家和道教的丧葬观

道教源自先秦时由老子、庄子创立的道家学派。道家认为,人生在世,受到无数外在的束缚,如肌体 之累、声色之乐、利禄之欲、死亡之惧和仁义礼乐之羁。只有超然于这一切之上,才能领悟到人生的真缔――道。

道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也是宇宙运行的总规律,道生万物,道法自然。

由于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

庄子认为,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 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他认为大自然给我躯体,"载我以形",用生使我劳苦,"劳我以生";用老使我清闲,"佚我以老";用死使我安息,"息我以死",所以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

庄子将人死看成是归本返真,复归自然。所以庄子的妻子死后,本应悲痛,而他却"箕踞鼓盆而歌"。为了进一步说明死 是人生乐事,庄子不但不主张以珠玉、文锦、车马陪葬,甚至连哭也不要。

庄子还讲了一个故事,说他有一次去楚国,途中遇见一个骷髅,对他描述了死去的快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纵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不相信,想请主宰生命的神灵恢复他的原形,遭到这骷髅的断然拒绝!

由于道家将生死齐量看待、乐死善生,所以在丧葬上对儒家倡导的"事死如生"的丧葬观表现出嗤之以鼻的态度,主张薄葬。

针对儒家倡导的孝道丧葬观,庄子反其道而行之。他认为"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

庄子不仅主张薄葬,而且也身体力行。据说,庄子临死前,其弟子要按当时流行的习俗厚葬他,他坚决表示反对。他坦然地对其弟子们说:"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斋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 加此"。

当弟子们担心庄子的尸体被乌鸦吃掉时,庄子打趣说:露葬要被乌鸦吃掉,而土葬也要被蝼蛄和蚂蚁吃掉。非要从乌鸦嘴里夺过来送给蝼蛄和蚂蚁吃,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

在今天看来,数千年以前,庄子的薄葬言行更为难能可贵,令人叹服!

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和薄葬观充满着理性主义的光芒,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从东汉末到魏晋南北朝,丧葬风气由厚葬趋向薄葬,由繁琐趋向简朴,其中道家丧葬观起了很大的作用。

至汉末,道家从先秦学派转化为一种宗教--道教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

道教推崇老子,奇地为祖师爷,称他为"太上老君",但其教义与代表老子、庄子的先 秦道家学说却背道而驰。

先秦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提倡清心寡欲,反对人为束缚,而道教却不然,相信天上是有神仙的,追求长生不老和升天成仙。尽管如此,但共同点之一是道家和道教对现世都持虚无态度,在丧葬上都不重厚葬,主张薄葬。

道士死后一般葬在山上或崖上,四川崖葬流行于东汉至南北朝,这一时期正是道教最为流行的时期。东汉末道教开始兴起,在两晋时期,统治阶级中很多人信奉道教,积极倡导。

在北朝,因沈太武帝拓跋焘崇信道教,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其后魏孝文帝及东翻、北齐的统治者也都信奉道教,敬礼道主。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这一时期在丧葬上之所以盛行薄葬,固然与战乱、经济凋敝等因素密切 相关,但与当时道教的风靡也有密切的关系。

道教自东汉末开始形成,迅速发展,终在南北朝成长为与儒、佛抗衡的一大宗教流派。南北朝以后,道教仍长足发展,经历了隋、唐、北来的兴盛期,南 宋、金元的革新期,直至清代,才逐渐趋向衰微。

无疑,道家和道教"归本返真"的薄葬现在我国的丧葬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中国民间丧礼的宗教是道教还是佛教?

这个各地有差异吧。我认为大多还是道教吧。

我们老家就是道教,老人去世要做道场,请道士,挂天尊、玉帝像等等。

也听说有请和尚念经的,但我们这边没有。我们这里比较乱,寺庙里佛道不分,一起供奉。因为地处农村,所以比较原始,大家对佛教、道教也不懂,只知道念净土宗的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拜土地、玉帝一类的,很多都是根据传统来的,具体什么意思说不定都不清楚。我以为,落后一点的偏远地区应该都是这样,或者我们四川农村是这样。其他地方就不是很清楚了。

古代道士的“斋醮科仪”,究竟是干什么?

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

古人在做法事时,都要斋戒沐浴,以示虔诚。道教 的斋醮科仪渊源于古代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后来 经道教演化进而发展成较为完备的祭祀文化,也就是现在通常 所说的“做道场”,它是礼仪文化之传统与世俗变化相结合的 产物。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道士在做斋醮科仪 时,要求非常严格,不仅仅是戒律上的持守,而且要求道士修 炼功法,若不修炼功法,不足以登道场超度他人,所以醮事活 动与个人的自我修炼关系密切。

清醮也就是为活着的人 祈福迎祥的一种祈祷仪式,而幽醮则是为死去的人追求超越升 天的一种祈祷仪式。另外,道教宫观每逢朔、望两日或祖师圣 诞等重要节日,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行为的仪 规,统统属于斋醮科仪的范畴。

总之“斋醮科仪”是道教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 人神相通的神仙信仰为基础的宗教仪式。“斋”与“醮”在道 教中都属于祭祀的范畴,在《说文》中说:“斋者,戒洁也。” “醮”是古代求神的一种祭祀活动。斋醮就是守戒要清洁,否则对神不恭,所求之事也不可能灵验,或神也不会保佑其平安 无灾。

做法事步骤

1、道教度亡做法事,若采用度桥科仪法亊大概流程为:召请,沐浴,度桥,朝参,安位等约为五大部份即五场法事。

2、每场法事的详细内容为:【召请部分】――为召请相关司职神灵降临法坛行功理事,以及召呼亡魂入坛。【沐浴部分】――举“华幡接引天尊”,召请亡故灵魂,进入香汤沐浴。道师和法师站于灵台与浴房前,斋主与跟众持灵幡站立于后面。道众唱诵“沐浴东井颂”和“清水度魂颂”。【度桥部分】――道师和法师坐于桥头,斋主和亲属拉接桥上白布分立于两头。道众盛唱“法桥偈”及“过桥偈”,道师吟白及发简启奏通意,召魂上桥及至送导而去。【朝参部分】――导引亡魂进入天界后,启功行法引带亡灵朝参各司相关神灵,入籍天域。【安位部分】――道师法众行法启请“安魂定魄天尊”,引领亡灵上位入灵台,从此生身天界仙域。诵上“安位偈”及“登天箓”。至此法事告成。

武当道教斋醮活动

道家法事是道教中的一种宗教仪式。道家法事以道教的理念和教义为基础,通过特定的仪式和活动来追求心灵的宁静、身心的健康和与自然界的和谐。

道家法事通常在道观或道庙中进行,由道士或道教信徒主持。它包括了一系列的仪式和祭祀活动,旨在祈福、祭祀神灵、追求长寿和福祉。法事中常常会进行烧香、焚化符箓、祭祀神明、念经、行礼、诵经、打鼓、唱道德经等活动。

道家法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因地区和宗派而异。一些常见的道家法事包括道教的道场法会、清明祭祖、神诞庆典、道教节日庆典等。在这些法事中,道教信徒们可以聚集在一起,共同祈祷、修行,向神灵表达敬意和感激,并获得身心灵的滋养和平衡。

道家法事对于道教信徒来说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它们被认为是与神灵沟通、寻求指导和祝福的重要途径。同时,参与法事也是一种信仰实践和社群活动,加强了道教信徒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

总之,道家法事是道教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仪式,通过特定的仪式和活动,道教信徒们可以追求心灵的宁静、身心的健康和与自然界的和谐。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