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风俗?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的历史故事
一、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说
相传,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
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为了寄托哀思,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
二、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是五月五日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自刎而死后,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孝女曹娥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
端午节宜昌有哪些活动,宜昌端午旅游推荐?
端午节宜昌有哪些活动?
以下是宜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1. **赛龙舟:**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端午节都有赛龙舟的习俗。在宜昌,这个活动尤其受欢迎。龙舟赛是一种集体运动,需要团队的协作和技巧,也体现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2. **吃粽子:**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也是人们怀念屈原的一种方式。在宜昌,人们会在端午节前制作各种口味的粽子,如豆沙粽、肉粽、蛋黄粽等。
3. **悬挂艾叶和菖蒲:**艾叶和菖蒲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驱邪避疫的象征意义。在端午节,人们会在门口挂上艾叶和菖蒲,以祈求家人健康。
4. **喝雄黄酒:**在中国的一些地方,端午节有喝雄黄酒的习俗,这也是为了驱邪避疫。在宜昌,这个习俗可能不如其他地方那么常见。
5. **佩香囊:**在宜昌,端午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佩香囊。香囊里装有香料,有提神醒脑、驱邪避疫的作用。
游江招魂和龙舟竞渡
在端午节里,很多地方划龙舟,但在划龙舟前举行游江和招魂仪式,却是屈原故里所独有的。
向江中抛棱角红心棕
在端午节包棕子吃棕子,是很多地方的习俗,但在屈原故里还有一个在游江时向江中抛棕子的习俗。相传乡亲们在打捞屈原尸体的时候,将粽子纷纷投入江中,让鱼龙虾蟹吃饱,以免鱼虾蚕食屈原的身体。不仅如此,也源自在竹筒中填装食物,投入江中让屈原食用的传说。
宜昌端午节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的风俗是: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宜昌三艺节演出安排
第三届宜昌艺术节活动将于2024年5月10日至6月5日在宜昌举行,以“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为办节宗旨,坚持“精品、惠民、节俭”的原则,精心筹划、精巧构思、精致打造、精彩展现,集中展示近三年来宜昌艺术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新成就,包括5月11日至13日在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端午剧场举行的“宜昌群星奖”评选、5月15日至26日在宜昌城区及各县市举行的“宜昌文华奖”评选、优秀剧(节)目展演、“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作品评选系列专题展览、首届宜昌雕塑展等。
端午节风俗的主要特点?
1、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全家团圆吃粽子。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后来便演变成时令的节日食品。
2、赛龙舟。每当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南方一带会举行赛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起,由此体现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粗丝线促成的才色绳子,系在脖子上或手腕、脚腕。把五色绳戴在身上有去除霉运,带来健康和好运。
4、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的。
5、挂艾草。每到端午节当天就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上艾草,蚊子害怕闻到这种味道,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端午节风俗有哪些传统?
1. 端午赛龙舟:端午节最为显著的传统活动之一,源于对古代忠臣屈原的纪念。相传,人们划船寻找并试图拯救投江而死的屈原,此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便划龙舟以纪念他,同时寓意驱赶江中的鱼虫,保护屈原的遗体。
2. 端午食粽子: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美味。它由糯米制成,内填各种馅料,外面包裹着竹叶或粽叶。吃粽子不仅是纪念屈原,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3. 挂艾草习俗:端午节时,民间有在门口或屋内悬挂艾草的习俗。艾草的浓烈香气被认为可以驱赶蚊虫,预防疾病传播。
4. 佩香囊传统:香囊是装有香料和草药的小布袋,人们通常将其系在衣物上。香囊不仅具有驱邪避疫的寓意,其精致的手工艺和吉祥图案也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5. 插艾叶风俗:与挂艾草相似,端午节也有插艾叶的习俗。艾叶被插在门口或窗户上,其香气不仅能驱赶蚊虫,预防疾病,还能净化空气,带来清新感受。
6. 雄黄酒饮用: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饮品,由雄黄和白酒混合而成。雄黄具有解毒和杀虫的作用,饮用雄黄酒被认为能驱邪避疫。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1. 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古时候,人们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会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用粽叶包裹米粒,外面缠绕彩色丝线,以防鱼吃掉。随着时间的推移,吃粽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粽子的种类多样,有用江米、黄米和小枣制成的,俗称“二米粽子”。
2. 挂艾草: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和屋檐下挂上艾草或菖蒲,因为这些植物的气味可以驱赶蚊虫,同时还有驱邪的作用。菖蒲因其叶片形状像剑,被称作“水剑”,古人认为它可以“斩千邪”。人们还会将菖蒲雕刻成各种形状,如“小人儿”、“小葫芦”等,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祥,或者挂在门楣上以保家宅平安。
3. 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特色的活动之一。传说楚国人划龙舟是为了驱散江中的鱼,防止它们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时,终点处会设有鱼标、鸭标、铁标等标志,获得这些标志的队伍即可赢得比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就能看到终点,会在标志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4. 吃五毒饼:端午节时,由于天气炎热,细菌易于滋生,人们容易生病。因此,食用五毒饼成为了一种习俗,目的是为了消病强身。传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避免疾病和虫害。
5. 斗百草:端午节期间,人们会结伴去郊外采药,采药途中会玩斗草游戏。游戏方法是两人各持一草或花茎的两端,相互拉扯,先断者为输。这种游戏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一项传统习俗。
6. 收五毒:端午节时,女孩会在胸前别上“缯子”,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的类似粽子的布艺饰品被认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会挂一个葫芦,里面装有“五毒”图案,意味着“收”纳五毒,以保身体健康。
7. 贴葫芦花:葫芦在汉语中谐音“福禄”,因此端午节有贴葫芦花的习俗。人们会用红色毛边纸剪成葫芦形状,里面包含“五毒”图案,称为“葫芦花”。五月一日贴出,五月五日午时摘下扔掉,这一过程被称为“扔灾”。
8. 点雄黄酒: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人们会用雄黄酒在男孩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头上点五个点,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害。雄黄酒的气味可以破解蚊虫和苍蝇,具有驱邪的作用。
端午节八大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八大风俗:
一、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风俗之一。据说起源于纪念屈原,人们通过划龙舟来驱赶河中的鱼群,避免鱼虾咬食屈原的身体。如今,赛龙舟已经成为一项体育竞技活动,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
二、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一种传统习俗。粽子是一种用竹叶包裹糯米和其他食材制成的食品,内馅多样,如肉类、豆沙、咸蛋黄等。吃粽子的习俗寓意着纪念屈原,同时也寓意着驱邪避疫。
三、挂艾叶菖蒲
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挂艾叶和菖蒲,这寓意着驱邪避凶。艾叶和菖蒲都有特殊的香味,能够驱赶蚊虫,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能够驱邪的植务。
四、饮雄黄酒
饮雄黄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雄黄是一种中药,具有解毒驱瘟的功效。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饮用雄黄酒可以驱邪避疫,保佑身体健康。
五、挂钟馗像
端午节期间,人们还会挂钟馗像。钟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捉鬼英雄,人们认为挂钟馗像可以驱邪消灾,带来好运。
六、佩戴香囊
端午节时,人们会佩戴香囊,这是一种用香料和草药制成的袋子,佩戴在身上可以驱虫避疫、增强身体免疫力。香囊的制作精美,常常作为节日的装饰品。
七、斗百草
斗百草是端午节的一种游戏和风俗。人们会采集各种花草,进行比较和争斗,既是一种娱乐方式,也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亲近和敬畏。
八、送礼品
端午节时,人们还会互赠礼品,如粽子、茶叶、水果等,表达节日的祝福和关怀。这种互赠礼品的习俗体现了端午节的浓厚人情味和社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