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html

文昌符家宅的后代

 2023-11-21 08:30    0  获赞 0

文昌符家宅的后代

文昌景点

文昌景点推荐这几个: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符家宅、文城老街骑楼、铜鼓岭、铜鼓岭石头公园。

1、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

八门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昌河,文教河和横山河等八条大小河流入清澜港北侧汇合处,以该湾四面滩涂为中心,辐射文昌河、文教河等河流上游数公里,其范围包括文城、清澜、头苑、东阁、东郊、文教等六个镇接连八门湾之区域,面积达三万亩。有"海上森林公园"之美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

2、符家宅

进入符家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叠叠的伊斯兰风格的拱券连廊设计,马蹄形、三叶形、弓形与尖形的拱券运用是符家宅的一大特色。多道拱券并列的纵联拱筒式门廊庄严肃穆,像一个个美妙的取景框,截取出最别致的风景,无论哪个角度,都会有不同惊喜。

3、文城老街骑楼

文昌市文南老街的骑楼兴建于1920年代,是海南第三大骑楼老街(仅次于海口老街和文昌铺前老街)由于南洋味十足,很多影响一时的电影,如《台湾人的根》、《海外赤子》、《天涯怪客》等均到此取景拍摄。除了文城文南街,文昌还有两个地方建有骑楼,一处在会文镇白延墟,另一处位于铺前镇胜利街和渔港南街。

4、铜鼓岭

铜鼓岭西连内陆,东濒南海,铜鼓岭绵亘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东角。这里山美石奇,传说动人,素有“琼东第一峰”之美称。

5、铜鼓岭石头公园

石头公园沿海长2公里,是数万年前造山运动隆出地表的石头,经漫长岁月潮汐的拍打雕刻和风化而成的海蚀地貌。这里属于基岩海岸,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内有变质岩侵入体,许多岩石中有很多漂亮的条纹和图案,地貌类型为海蚀地貌,具体表现为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城老街骑楼、百度百科-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人口约多少万?

人口:约12万人人口密度:352人/km2文城镇位于文昌市中部,是文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积341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耕地面积85482亩。辖迈号、南阳、清澜、头苑四个办事处,121个党支部,55个村迁于今址重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海南第一庙”。文详情>>文昌清澜港以清澜港为中心,以及港湾附近名胜古迹,有风韵独特的东郊椰林、历史悠久的文笔塔。沙柔浪静的高龙湾浴场神奇迷人的后港湾红树林。往东北硼多公里又遐迩闻名的宋氏祖居、10多公里有蔚为壮观伪铜鼓岭,往详情>>张云逸将军纪念馆张云逸大将纪念馆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昌市国防双拥教育基地,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管理单位是文昌市民政局。张云逸大将纪念馆于1992年由海南省人民详情>>张云逸故居张云逸故居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南面至水泥路,北面以故居为中心向北延伸31米所形成的范围,面积10601.17平方米。详情>>文昌符家宅在文昌,有这么一栋古宅,这栋古宅叫府家宅,如今是文物保护建筑。这栋建筑是当年发家致富后的华侨返乡所建,格局非常大,因接受洋派文化熏陶,所以建筑是琼北乡村民宅、南洋骑楼、伊斯兰拱卷风的集合体。详情>>海南严氏先祖严其慎墓海南严氏先祖严其慎墓位于文城镇星火村委会,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2023年2月11日,文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昌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属于哪个市?

属于:海南省文昌市文城镇文城镇位于文昌市中部,是文昌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面积341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耕地面积85482亩。辖迈号、南阳、清澜、头苑四个办事处,121个党支部,55个村迁于今址重建,后经明清两代多次重修,是海南省保存得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海南第一庙”。文详情>>文昌清澜港以清澜港为中心,以及港湾附近名胜古迹,有风韵独特的东郊椰林、历史悠久的文笔塔。沙柔浪静的高龙湾浴场神奇迷人的后港湾红树林。往东北硼多公里又遐迩闻名的宋氏祖居、10多公里有蔚为壮观伪铜鼓岭,往详情>>张云逸将军纪念馆张云逸大将纪念馆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文昌市国防双拥教育基地,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文建路51号。管理单位是文昌市民政局。张云逸大将纪念馆于1992年由海南省人民详情>>张云逸故居张云逸故居位于文昌市文城镇,时代为清,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西、南面至水泥路,北面以故居为中心向北延伸31米所形成的范围,面积10601.17平方米。详情>>文昌符家宅在文昌,有这么一栋古宅,这栋古宅叫府家宅,如今是文物保护建筑。这栋建筑是当年发家致富后的华侨返乡所建,格局非常大,因接受洋派文化熏陶,所以建筑是琼北乡村民宅、南洋骑楼、伊斯兰拱卷风的集合体。详情>>海南严氏先祖严其慎墓海南严氏先祖严其慎墓位于文城镇星火村委会,年代为明,类别为古墓葬。2023年2月11日,文昌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昌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详情>>

文昌符家宅后代是谁?

文昌符家宅后代有符永质、符永潮、符永秩等。

海岛古城,文昌

地处琼北,远离中原,三面环海。和许多近海地区类似,古邑文昌一直与政治中心相距甚远。自汉朝建制以来,潮湿与荒蛮一度是文昌的代名词,时光与海浪并行,冲刷着这片土地,带来了瑰丽的颜色,也打磨着曾经的古色:昔日的化外之地成为文化之乡,朗朗书声隐现椰林,赫赫权贵起了又落,唯有门口石狮诉说着昔日主人的辉煌。

千年时光里,文昌的一切都在悄然改变着,不变的也许唯有那些伫立百年千年的古建,它们隐藏在高楼大厦身后,淡然微笑。

成为文昌之前,这个被海风咸湿气息充斥的地方曾数易其名。初为南越国属地。公元前112年夏季,汉朝第七任皇帝刘彻在权衡数年之后,掀起了对南越国的战争,仅仅两年之后,文昌便随同整个海岛被大汉王朝收入囊中,于是继大败了最北的匈奴之后,汉武帝又将帝国南部的国界线推江跨海扩至海南,史无前例的扩大了帝国的版图。史书上称武帝因得“大州”而高兴,并将整个海岛分为珠崖与儋耳二郡。

文昌便归属于珠崖,并被武帝赐名“紫贝”。没有人知道为何这位毕生足迹止于陆地的帝王,为何为文昌起了这样一个充满海洋风情的名字,但无论如何,文昌终于建制,并以紫贝之名进入历史。但帝国终究还是无力照拂这片过于偏僻的土地。仅六十四年之后,即初元三年(前46年),珠崖郡便被撤销,紫贝也随之成为废县。

岁月如水,永不回头,当汉赋成为古韵,三国人物被历史捻为尘埃,而后是晋代衣冠、六朝的浮靡风华,六百年时光幽幽而逝,到了隋朝,这块海岛才重新被人记起——隋大业三年(607年),文昌在紫贝县故墟上重生,被赋予一个新的名字“武德”。

而后隋被唐灭,高祖李渊新设年号为“武德”, 因文昌邑名与年号相冲,于是“武德更名平昌,隶属崖州郡”。得名“平昌”之后二十年,文昌再次易名。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平昌县更名为文昌县。“文昌”源自“偃武修文”,太宗为文昌更名,便是想让这个海南之岛、化外之地被教化。而文昌也终于进入命运设定的轨道,之后,尽管归属的州郡有更换,具体的辖区有改变,文昌的名字却再也没有变过——贯穿了一千四百年时光的,便是“文昌”这两个字。

人们相信人的名字暗含其命运,城名亦如是。而自从成为“文昌”,文昌也真的“修文”了起来。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2年)的文昌孔庙,便是文昌风雅起,文脉兴的见证者。自武帝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显学,建、扩孔庙之风也随之兴起。历史上的孔庙有两千多所,按照兴建原因的不同,分为三种,一是孔氏家庙,供孔氏族人祭祀之用,二是国庙,为国家祭祀孔子的专用庙宇,三为学庙,既用来祭祀孔子,也充当学子的学宫,文昌孔庙便是学庙,是后来作为文昌文化中心的文昌学宫的起始建筑。后来文昌获誉“一里三进士”,根源便是孔庙为这片大地注入的文墨灵气。

文昌孔庙初建于安知乡何恭都潭布村(现文昌东路镇下路桥南),孔庙周边山清水秀,源于琼山境内的平昌河从孔庙外悄悄流过,经下路溪,藤桥溪,在宝芳境内注入八门湾。如此宝地,自然不能为孔庙独享——这也是文昌县治的所在。二百八十九年后,即元顺治二年,文昌县治迁至奉化乡北山都,孔庙也随之搬迁。此时,文昌已有重教传统,元人以“右”为尊,迥异汉人,经商议,文昌学人决定暂以元人习俗定尊卑,孔庙的位置因此被定在县治右侧。

后元灭明兴,汉族正统回归,为示对文教的重视,继任的文昌知县不惜费时费力,将文人心中的圣地孔庙迁到县治左侧。明代以来,县学之外,文昌书院、社学、义学发达,学宫也不断扩建,数百年间,经十数次搬迁、增建、改建和修葺,文昌孔庙终成过万平方的硕大建筑群:清朝,增建文昌宫、明伦堂、尊经阁、蔚文书院,至民国,又有了民国图书馆。

即便在数千座孔庙中,文昌孔庙也显得十分独特:这是中国惟一一座不开南面大门的孔庙。在科举为文人唯一晋身之途的年代,“状元”二字也是孔庙中学子的最高追求。建造孔庙的古文昌人所许诺的“不出状元,孔庙便不开大门”,即是愿望,也是勉励。文昌至今是否出过状元已不可考,但孔庙至今却仍没有开大门,只保留了一左一右两个侧门。

上写“礼门”二字的侧门外立着一块古朴石碑,上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八个大字,这也是所有孔庙的传统建筑。开设正门之处立着一个穿墙凿刻的圆形双龙盘绕雕塑“龙门”,顶部分两层,以琉璃瓦覆盖,四角饰以明清宫殿式楼檐,收尾处却更尖细,且向上卷起,最终收回内侧,似鱿鱼尾部。

文昌孔庙整体建筑群呈东西走向,且左右对称,前庭中主要建筑为棂星门、泮池、状元桥和孔子全身塑像,后院则坐落着大成门和大成殿。棂星门旁边有古井名曰“圣泉”,据说自建成起,井内一直泉水莹然,从未干涸。泉水清澈,数百年前学宫学子取井水降暑解渴,数百年后文昌居民仍能直接饮用泉水。

后院大成殿为框架式木建筑,屋顶为九脊殿,柱子和墙面多斑驳,殿外墙壁以文昌典型的壁画装饰。文昌壁画历史不过两百年,且多出现于民居中,以壁画装饰大成殿,既因对孔子的尊崇,也是因为文昌人急于把孔子变为文昌的自己人,这也让大成殿多了明显的文昌味道。

汉族人自宋代便开始陆续搬迁至文昌,经元明清,终于在黎族聚集的海南开辟出了一个“无黎”的汉族聚集地。文昌十八行村的历史可追溯明代,第一批居民便是从同为沿海地区搬来的福建人。得益于文昌的文教传统,明清两代,十八行村众多学子皆由科举走上仕途。衣锦还乡当然要大兴土木,以石材好木盖新居,于是在其他地方的古居们不堪风雨催压陆续被推倒重建之后,十八行村仍能维持百年前的样貌,洪水台风不能改变其分毫。

“十八行村”之名源于村里的十八行住宅。从空中俯视十八行村,可见整个古村以扇形排列。所有院落都有着统一的朝向,构造大致相同,均是高墙深院青砖黛瓦,连屋角飞檐的翘起弧度都一致,整个古村的宅院分为十八组,每组房屋连成一段笔直的线条,各组房屋之间均以宽度相当的石板小巷相隔。

和如今城镇结构出于规划不同,十八行村的特殊格局始于偶然。十八行村修建伊始,先祖们只建了一行老宅。随着血脉延续,十八行村成为一个子嗣兴旺的大家族,也因此不得不开始扩建或新建宅院。为住处尽量靠近,十八行村人紧靠老宅并仿照老宅结构重建新房,数代过去,村落便成了如今的十八行格局。

十八行村村口立着两块上马石和一对抱鼓石。上马石呈台阶状,顶部剥蚀严重,侧面祥云状花纹却仍清晰可见。抱鼓石鼓座为对称的浪花状,浪花中心为侧立的石鼓。同样摆放在村口的,还有一个一米高的莲花状石水缸。于是人们未进古村,古时士子们“春风得意马蹄疾”、着锦披红的盛况便迎面而来了。

真正走入十八行村,更如同掉进时光缝隙。从踏入那一刻起,彩色世界变为灰白照片,熟悉的现代都市不再,代之以明清风雅构建的古居:十八行村,是活的古城遗址。进村便如同行走在古城墙间,脚下踩的是海南古民居曾经踩过的石板,被频频拍照的青苔累起的墙壁也曾承载过数百年前海南古民的目光。

几乎所有古屋房顶都以五彩瓦装饰,脊顶尾部则固定着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石材雕件。这些位于古屋最高处的雕刻品直接承受风雨的冲击,它们彼此相伴,与同样拂动在海风中的椰林一起,见证无数个日出日落。可惜无论是五彩瓦还是雕件,颜色都已在时光中散尽,统一为灰黑色,甚至爬上...

文昌有什么好玩的景点推荐?

文昌景点推荐这几个: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符家宅、文城老街骑楼、铜鼓岭、铜鼓岭石头公园。

1、八门湾红树林湿地公园

八门湾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海南省文昌市文昌河,文教河和横山河等八条大小河流入清澜港北侧汇合处,以该湾四面滩涂为中心,辐射文昌河、文教河等河流上游数公里,其范围包括文城、清澜、头苑、东阁、东郊、文教等六个镇接连八门湾之区域,面积达三万亩。有"海上森林公园"之美称,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森林。

2、符家宅

进入符家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层层叠叠的伊斯兰风格的拱券连廊设计,马蹄形、三叶形、弓形与尖形的拱券运用是符家宅的一大特色。多道拱券并列的纵联拱筒式门廊庄严肃穆,像一个个美妙的取景框,截取出最别致的风景,无论哪个角度,都会有不同惊喜。

3、文城老街骑楼

文昌市文南老街的骑楼兴建于1920年代,是海南第三大骑楼老街(仅次于海口老街和文昌铺前老街)由于南洋味十足,很多影响一时的电影,如《台湾人的根》、《海外赤子》、《天涯怪客》等均到此取景拍摄。除了文城文南街,文昌还有两个地方建有骑楼,一处在会文镇白延墟,另一处位于铺前镇胜利街和渔港南街。

4、铜鼓岭

铜鼓岭西连内陆,东濒南海,铜鼓岭绵亘20多公里,是海南的最东角。这里山美石奇,传说动人,素有“琼东第一峰”之美称。

5、铜鼓岭石头公园

石头公园沿海长2公里,是数万年前造山运动隆出地表的石头,经漫长岁月潮汐的拍打雕刻和风化而成的海蚀地貌。这里属于基岩海岸,岩石为花岗岩,花岗岩内有变质岩侵入体,许多岩石中有很多漂亮的条纹和图案,地貌类型为海蚀地貌,具体表现为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柱、海蚀穴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城老街骑楼、百度百科-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热门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