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端午节习俗

 2023-11-17 14:38    0  获赞 0

福州端午节习俗

福州人过端午节的习俗是啥???为了纪念谁??农历几月几日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福州端午节风俗

采莲鼓咚咚,肚爿替春装;江中龙舟竞,香袋挂衣襟;家家忙裹粽,户户喜悬蒲;祛毒雄黄酒,辟邪五色符;黄烟才放过,又贴午时书。——福州民间歌谣《五月节诗》

包粽子、赛龙舟、熏黄烟、喝雄黄酒、挂香包你以为福州的端午习俗就这些?我们一起来看看还有那些习俗吧!

福州端午节风俗:

一、“采莲”

“采莲”即为筹募龙舟竞渡的经费。每年从四月下旬起,“采莲”成为乡间的头等大事,各村便以2人一组,敲锣打鼓高举本乡龙舟的旗帜,挨家挨店齐唱“采莲鼓”以筹集经费。

二、“穿肚爿”

福州传统观念认为,过了端午节才算真正入夏。福州谚云:“未食五月粽,寒衣勿会得拢”,就是说端午节前天气多变,时热时冷,不要急于收冬衣。福州百姓通常到端午节后,才换上夏装、铺凉席、冲凉、游泳等。福州的肚爿,中老年人多白、蓝色;小孩则男绿女红。肚爿是外婆送给外孙(女)节日礼物,从端午节起,小孩就可以穿肚兜奔走嬉戏了。

三、“竞渡”

福州民间的龙舟竞渡有二千多年历史,闽越族的先民“习于水斗,便于行舟而往若飘风”。福州龙舟竞渡一般从五月初一开始,初五下午达到高潮。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长乐江田镇三溪村有夜赛龙舟习俗。因为村民白天忙于农事,到了晚上才有闲情出来划龙舟,因此相沿成俗,有“自古龙舟日竞渡,独有三溪夜赛航”之说。

四、“悬蒲艾”

五月仲夏,天气燥热,人易生病;加上蛇虫滋生,易咬伤人。在先秦时代,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被视为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荼害人间。因此,古人便把五月五日作为防疫节,以躲避瘟魔毒物的纠缠。

五、“喝午时茶”

喝“午时茶”也是福州人过端午的一大特色。端午当天,人们习惯采摘正午时候的中草药,包括薄荷、山楂、桑叶、陈皮、藿香、鱼腥草等制成茶饮。炎炎夏日饮上一杯,具有防暑降温等保健功效。

六、“写午时书”

在福州,最具文化内涵的端午习俗则是写“午时书”。古时候,福州文人在端午午时,会以红笺书对句,贴于楹柱。“午时书”的格式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既表达文人端午节的感怀与期望,同时也有辟邪消灾之意。

七、“饮雄黄酒、放黄烟”

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福州人还要喝雄黄酒、熏黄烟,以躲避瘟魔毒物的纠缠。这也突显了福州人爱干净,重视卫生防疫的好传统。

八、“挂香包”

闽都旧俗五月初五这天,大人小孩都用五色丝系在手臂,称为“长命缕”,又名“续命缕”,相传可以避蛇,也有辟邪、延年之意。后来,系五彩丝逐渐演变出挂香包、编五彩粽的习俗。到了端午节这天,大人将香包或五彩粽挂在小孩腰间,香气四溢,具有驱虫辟邪、避瘟防病之功能。

以上这些与“粽”不同的端午习俗,是否让你大开眼界了呢?“未食五月粽,寒衣勿会得拢”这句福州民间俗语的意思是:端午节前天气多变,时热时冷,不要着急收冬衣,最近天气炎热,提醒大家,不要贪图凉快,注意身体!

福建民俗中的哪些节日?

闽南小年

闽南小年,是福建乃至华南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之一。小年指的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这一天,也称为“小年夜”,是农历年前的最后一夜。在福州、厦门、漳州等地,小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小年这天,在福州,人们会去庙宇烧香祈福,吃五福丰收饭,品尝寿面、盆菜等传统美食。同时,还会进行一系列的民间活动,如打铁枪、放炮仗、祭拜神灵等,以习俗化解不祥之气,以祈求来年平安幸福。

闽南小年的举办,不仅是福建人的传统习俗,更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祈求美好未来的愿望,代表着闽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福州端午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各地都有自己的过节方式。福州的端午习俗则源远流长,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在福州端午节,人们会赛龙舟、吃粽子、斗茶、打陀螺等传统活动。其中,赛龙舟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当天,龙舟在湄洲岛附近的海域中竞渡,观众云集,掌声不断。

福州端午节的传承,已经成为了福州人的文化符号,也展现了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同时,端午节也是闽南地区各个城市,甚至是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的代表。

福州中元节

中元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之一,也称为“盂兰盆节”。福州的中元节主要体现在庆赞西王母文化上,被民众视为“冥界文化”的主要节庆。

在中元节这一天,福州各地的村民会人人出门祭奠祖先、迎神问佛。同时,还会举行许多庙会、赛龙舟等活动。在赞西王母的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闽清的“祭海仙母”,被认为是唯一值得祭拜的西王母。

福州中元节,是福州人民重视家族、祖先的态度的体现,也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元节不仅仅具有传统的宗教色彩,更是福州人民的凝聚力和文化标志。

福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福州端午节的习俗有午时书、午时茶、粽子水洗澡等。

1、午时书

每逢端午节正午,福州家家户户都在门楹贴上“午时书”,午时联与春联稍有不同,形制较为短小,用黄色的“雄黄酒”或“黄枝水”书写。据莫友棠在《屏麓草堂诗话》记载,午时书之风,最早可以远溯到唐朝,历史极为悠久。端午时节贴午时书是福州十邑所独有的风俗。

2、喝午时茶

每年端午节,人们到山上、田边等野外采集许多可食用的野草树叶,或切成片,或切成段,跟茶叶等混在一起晒干,收存备用。因为它是端午节的时候制作的,所以就叫它“午时茶”。谁家的孩子咳嗽、肚子疼、消化不良;谁家的大人头疼脑热,将“午时茶”用开水冲泡喝下。

3、煮粽子的水洗脸洗澡

福州人在煮好粽子后,会把留在锅里的水用来洗脚、洗脸、洗身子等,据说洗后夏天不会生痱子,不会被虫咬。

端午节不同地方的风俗介绍,快来看看你家乡的端午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那端午节各地习俗有哪些?

1、福建

福建各地的端午习俗主要有煮粽水洗身、熏黄烟、送鱼、唆啰嗹舞蹈、赛龙舟、拴五色丝线、兰草水洗浴、采草药作为午时茶、祭祖、水上捉鸭子,吃桃子、吃粽子、吃煎堆、吃碗太平燕等等。福州端午旧俗,媳妇于是日以寿衣、鞋袜、团粽、扇子进献公婆。建阳县以五日为药王晒药囊日,人家皆于此日作酱。上杭县端午用小艇缚芦苇作龙形戏于水滨,称为竞渡。仙游县端午竞渡后,献纸于虎啸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继光于此溺兵。邵武府端午节前,妇女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2、江苏

江苏的端午习俗除了划龙舟外,节日饮食有粽子、雄黄酒、五黄宴,节日装饰则有五毒图、菖蒲艾叶、钟馗像、缠臂的彩线,挂丝线粽、穿五毒衣、戴香包等。而在江南地区,还有独特的驱毒避邪习俗——消赤口白舌;悬钟馗、关帝画像于堂上,像前供瓶,内插菖蒲、艾叶,门户左右亦插放根部包有红纸之菖蒲艾叶;用红纸书写下述词句张贴于门外,均系去除邪气之意。仪征县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许雄黄,鹅眼钱两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称为“破火眼”,据说可保一年没有眼疾。武进有夜龙舟之戏,晚上在龙舟四面悬上小灯竞渡,且有箫鼓歌声相和。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

3、广东

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

4、海南

海南每逢端午,除了包粽子、吃粽子外,还有着洗龙舟水、赛龙舟、祛五毒、祭祀祖先等传统习俗。《崖州志》中就记载到,“五月端午,保平里有赛龙船之举。为角粽,祀祖先,以相馈遗。又采芦花、香草、菖艾,浸水供神,浴体。或折艾悬门,以辟疫。是日,士女皆出港门观竞渡。儿童放各种纸鸢,角高下。乐罗冲育黎伏三里聚众千百,互相斗殴,谓之打风筝架,虽官府不能禁。”可见,在历史上古崖州一带的人们在端午节前后有着极为丰富的庆祝活动。

5、广西

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

6、浙江

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

7、江西

江西过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制作豆娘(一种头饰)、编织五彩绳、佩戴香包、画额、佩戴五彩绳、赛龙舟等习俗。江西建昌府午节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疮,新昌县以雄黄、丹砂酒中饮之,称之“开眼”。

8、安徽

安徽的端午风俗,主要有踏百草、回娘家、龙舟竞渡、城里粽、农家粑、插蒲挂艾、饮雄黄酒、挂香包、佩五彩丝粽、斗百草等等。斗百草习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试草名,互相以路边草名对答。一种是比试草的韧度,以强韧为胜。端午节这天,城里人一般吃粽子,而乡间人吃“大叶粑”。

9、湖南

湖南汨罗江畔的端午节习俗,主要有办家宴、吃粽子、插艾挂菖、喝雄黄酒、赛龙舟、观龙舟、回娘家、辞端午等,还包括唱赞词、龙舟下水、龙头上红、朝庙等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祭屈原等习俗。湖南岳州府竞渡以为禳灾、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称为“送瘟”。湖南攸县端午,孕妇家富者用花币酒食,贫者备鸡酒,以竹夹楮钱,供于龙舟之龙首前祈求安产。

10、云南

云南端午习俗有迎神、奠币、初献、亚献、饮福受胙、望燎(送神)等等,亦有穿着汉服,诵读诗歌、表演越剧、射礼表演等节目。云南普洱当地人过端午不吃粽子,而是吃药根。

端午节总是忙碌的,节前,人们熙熙嚷嚷地抢购粽叶、菖蒲、艾蒿、茜草……传统是一种奇妙的力量,每一代人就这么自觉自愿的过端午节,年复一年的完成这些习俗。为的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让广大青少年朋友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传承文化习俗。

福州端午节风俗介绍

福州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也是中国重大节日之一。福州端午节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龙舟竞渡。每年福州端午节期间,龙舟比赛成为福州民众最为热衷的活动之一。在竞渡的过程中,龙舟上的船员不仅要用力划桨,还要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比赛。

除了龙舟竞渡外,踩高跷也是福州端午节的传统活动之一。踩高跷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民间医疗活动,人们认为踩高跷有助于人体内的气血畅通,提高身体抵抗力。如今,踩高跷已经成为了福建南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表演活动,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同时,福州的端午节也有着别具特色的吃食文化,其中最为流行的便是粽子。粽子,又称“角黍”,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包裹着肉类、豆沙等馅料制成的传统汉族食品。在福州的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粽子,这种美食不仅是端午节的象征,也是当地人们亲情和友情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