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包饺子周记
冬至包饺子周记内容如下:
冬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而在这个节日里,包饺子是我们家家户户的传统习俗,也是一种对家人团聚和美满生活的期待。
一、包饺子前的准备
在冬至前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菜市场购买了新鲜的猪肉、韭菜和饺子皮。回家后,我们先把猪肉剁成肉馅,再加入韭菜,最后把饺子皮擀好,准备开始包饺子。
二、包饺子的过程
包饺子的过程虽然有些繁琐,但是当我们看到家人品尝的时候,就会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首先,我们把擀好的饺子皮放在手心,然后挖一勺肉馅放在饺子皮的中间,再把饺子皮对折,捏紧边缘。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细心,因为如果饺子皮没有捏紧,就会在煮的时候破裂。
三、包饺子的乐趣
虽然包饺子的过程有些辛苦,但是当我们看到家人在享用自己亲手包的饺子时,那种满足和快乐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尤其是当听到家人夸赞我们的饺子好吃时,那种成就感更是无法言喻。
四、包饺子的感受
通过这次包饺子,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团聚的重要性。在包饺子的过程中,我和妈妈一起忙碌,一起分享包饺子的乐趣。这种感觉让我感到很幸福,也让我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五、包饺子的意义
冬至包饺子不仅仅是一种传统习俗,更是一种对家人和家庭生活的热爱和期待。通过包饺子,我们可以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加强家庭凝聚力。同时,包饺子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让我们更加珍惜和重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总之,这次冬至包饺子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家的温暖和团圆的幸福。
冬至周记怎么写?
冬至周记可以从以下方面写:
1、节日氛围:冬至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你可以描述冬至期间家里的气氛,家人如何准备过节,以及家里人团聚的温馨场景。可以写写家里做了哪些特别的菜肴,吃了哪些传统食物,以及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欢乐。
2、气候变化:冬至是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也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你可以记录冬至那天的天气情况,比如是否下雪、气温如何等,以及这个季节特有的景色,如冰封的河流、皑皑的白雪等。可以描绘冬至夜晚的宁静和美丽,以及冬至日出时的壮丽景象。
3、个人感受:冬至是一个团聚的节日,也是一个思考和反省的时刻。你可以写写自己在这个节日里的感受和思考,比如对家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对未来的期许等。也可以写写自己在这个季节里的生活状态,比如如何保暖、如何度过寒冷的夜晚等。
冬至周记的描写手法:
1、细节描写:描述冬至的饺子制作过程,如和面、擀皮、调馅等,使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每一个步骤和温度。
例如:妈妈的手指在面团上轻轻按压,每一个动作都熟练而温柔。她用擀面杖轻轻地滚动,每一个饺子皮都如同月亮般皎洁。
2、感官描写:描述饺子的味道、口感和香气,使读者能够通过文字体验到食物的美味。
例如:一口咬下,饺子的馅料瞬间溢出,咸香可口。皮儿薄而不破,口感筋道。热气和香气在口中交织,仿佛整个冬天都被这味道温暖了。
3、情感描写:描述冬至时家人的团聚和欢乐,展现家庭之间的温暖与爱。
例如:一家人围坐在餐桌旁,笑声和祝福声此起彼伏。每一个眼神交流、每一个拥抱都充满了深深的爱意,冬至的夜晚,就是家的味道最浓的时刻。
4、对比描写:描述冬至与其他季节或节日的不同,突出其独特性。
例如:虽然春节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冬至有其独特的氛围。春节是热闹和喜庆的开始,而冬至则是静谧和温馨的序曲。
5、文化背景描写:解释冬至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使读者对这个节日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冬至不仅是食物和家人的团聚,它还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每一代中国人都在这个节日里传承着对家的情感和对祖先的敬仰。
河北的冬天周记500
马上就到冬至了,河北早已下起了鹅毛大雪,而南方却依然那么温暖,尤其是公园里更洋溢着春天般的气息。
周末,一走进公园,见到绿色的草地上有许多的人正在享受冬日暖阳。有的人躺在垫子上,帐篷里;有的人互相依偎着聊天;更多的人在欣赏着公园的美景……
抬头看,天空如此湛蓝,云朵如此洁白,远处的大海和天空似乎连在了一起,海天一色,让人心旷神怡!
再看周围,绿树成荫,花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位于公园里的小湖,一些人正在划船,清绿的湖水荡起阵阵微波……
冬天的公园,最开心的还是小孩子们,有的在骑单车,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再吹泡泡,有的在玩游戏,还有的在玩公园里的游乐设施……大家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在南方,冬天的公园一样风景优美,充满生机!
清明节的周记350字急急急!!!(在线等)
又一个清明节到了,我们胸前偑带着鲜艳的红领巾,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来到烈士陵园,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
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
到了烈士陵园,我们先排好了整齐的队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队。缓缓进入陵园的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着烈士们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接着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使我最感动的是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钟里,我想了许多许多:我们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出来的,也是血红的鲜血换来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要继承先烈遗志,发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
随后,我们穿过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个队礼,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我们来到纪念馆,啊,真雄伟的石像!走进纪念馆,那里存放着许多烈士的遗物,有模型、字迹、图片等。
通过这次扫墓,让我知道了许多烈士的故事,同时,我还懂得了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句话是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歌。今天就是清明节了我们要去拜山了。
清明节那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到眉山寺扫墓,带上水果、烧乳猪等等,拿来一个篮子在下面铺了一张干净的报纸,最后,我把篮子放在车子的后备箱中。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全家就坐上了车子。过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到了,看见了很多人在拜祭他们的先人,非常热闹, 我拿出水果等等的物品摆好,拿香烛深深的鞠了一个躬,拜了几拜。给太婆、太公请了安,后来我又默默的在坟墓前许愿“希望奶奶能保佑我学习快些进步,全家生活快乐,身体健康,学业有成”。 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
周记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作文,体现亲情
我是吃牡蛎长大的。 听人说,牡蛎属于山珍海错,很名贵的。 在童年,我没少吃牡蛎。鲜煮了吃,煎了吃,做成蛎羹吃,晾干了吃,偶尔裹芡粉炸焦了吃,有时干脆生吃。我是吃牡蛎长大的。 牡蛎是母亲去海上打回来的。家乡流传着:“麦黄吃蟹子,冬至吃蛎子。”天冷得越奇,牡蛎越肥。每当数九隆冬,西北风刮了几天几夜,刮得疲惫不堪,然后悄悄溜到岛那边去了,巨涛也随之远远遁去,像溃不成军似的。于是,村里人便步履匆匆地来到海边,踩着那些不轻易裸露出的峥嵘和隐秘,踩着冰碴儿,一去二三里,畅行无阻,尽情地采撷大海的富庶和神奇。
故乡人把这种奇特活动称之为“赶犒”。 是的,大海是有情的,因此它时常犒赏那些勤劳人们以仁慈,犒赏我那日子过得俭而又俭然而还是紧巴巴的母亲。但是,大海又是无情的,即使是犒赏,也要让他们经受种种磨难,以显示它君临一切的威严。
母亲深深地弓着腰,在远天衬托之下,仿佛藏青色波浪,缓缓移动着。海鸥那粗砺而悲凉的啼叫声,重重地砸在她的弯曲的脊背上。她虽然不时颤栗着,头发散乱地遮住了半个脸,但那银白色呼吸反复论证着她的倔强的存在。蛎钩子在她的手中一起一落,牵引着冬天的阳光,迅猛而有力,如同鹰隼的喙将附丽在礁石上或藏匿在礁罅里的牡蛎啄出来,衔入筐中。筐子渐渐盛满了,并且在上面隆起一座小山。于是,她终于直起腰,拍打掉冻在袖口上的峭寒,用力担起那两筐大海的恩赐向岸边走去。一路上,扁担在她肩上哼着古老的渔歌……
夜晚,煤油灯像一个小漆匠,为屋宇涂抹着枯黄色微光,但它是那样笨拙,永远涂不均匀。母亲总是坐在亮处撬蛎子。此时,她那为大海所磨练出的强壮的身躯、粗大的手脚,在青灯的映照之下,都显露出清晰的轮廓。虽然她的眼角和额上过早地枝蔓开皱纹,皱纹里堆积着苦涩生活所投射下的浓重阴影,但是,母亲的眼睛却从来都是明亮的,明亮得像两颗星斗,闪烁着年轻和希望的永恒。天冷,蛎子肥透了,蛎脑嫩白嫩白的,在赤褐色陶碗里,一如刚刚凝住的乳。蛎壳不时玻璃般的碎裂。母亲的手指常常被蛎壳划破,浸着血,因此那蛎脑上便常常萦绕着一圈圈血丝。有时,撬钩突然扎在她手上,血,止不住了,只好从灶膛里掏一把灰,敷上……
母亲撬出蛎肉,除了自家留一些吃,其余都拿到市场上去。人们见了那蛎肉,都赞不绝口。许许多多外地人慕名而来,买一些带走,带到四面八方去。
那年春节,母亲从老家蓬莱赶来看我。母亲知道我是属猫的,乐意吃腥,而且最乐意吃蛎子,就精选了一些硕大的,空去水分,装了饶饶一食品袋带来,并亲手晃了一锅蛎羹。蛎羹端到饭桌上,鲜味弥漫着,沁人肺腑。望着蛎羹,我想起小时候常常因为蛎羹里掉进一根黑发,就嗔怨母亲太粗心,不该把头发弄到蛎羹里,甚至使性子发一顿脾气。可是母亲总是不吭一声地将头发捡出去扔掉。而此刻,我突然感觉到牡蛎在碗中是那样圣洁,仿佛是母亲头上那丝丝缕缕的白发凝聚而成。母亲,你老了,却还在生活的崎岖的道路上艰难的奔走,还在不停息地为您的儿子抛洒着心血,而我虽然已逾而立之年,却还不曾报答您大海一样的深恩。我的心在剧烈抽搐,在默默哭泣。我多么希望能在饭桌上的这碗蛎羹里,寻找到一丝您头上的乌发呀,母亲!
关于“清明节”“壮族三月三”民族节日周记300字
可根据节日的相关信息与个人的实际经历描述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三月三古称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农历三月三日,也是道教神仙真武大帝的寿诞。真武大帝全称“北镇天真武玄天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真武真君。生于上古轩辕之世,农历三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