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广州不但拥有发达的经济,也有浓厚的文化,而春节作为我国最隆重的节日,广州在这一天也有独特的风俗。那么下面我带大家了解一下广州的春节风俗吧,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
1、开油锅
按照广东人的习俗,腊月二十过了就要张罗开油锅啦。在家炸油角、煎堆、蛋散、糖环、笑口枣……广州人叫“开油锅”,寓意家里人丁兴旺、衣食无忧。这是广府人家最传统的年味。烹饪时一面炸一面要说吉祥的话,炸油角时说“油角郁郁、子孙富足”“油角弯弯,家财百万”;炸茨菇花时说“开花结子,千孙百子”,诸如此类。而广州人最喜欢的炸煎堆,则有“煎堆碌碌,金银满屋”的说法,寓意兴旺团圆。如今,一些传统的广州人还会亲手制作煎堆油角,作为“过年必备之物”。
2、 洗邋遢、贴挥春
临近过年,广东地区民间有“年廿八洗邋遢”的传统,即在农历十二月廿八前后进行大扫除把住处打扫干净迎接新一年到来。打扫干净后,勤劳的广州人就会忙里忙外,在家里张贴新年挥春,代表去旧迎新,迎来新的一年。挥春的款式有很多,除了寓意“福至临门”的“福”字挥春,还有各式各样祈求新年好运降临的大字挥春。
比较常见的有楼梯的墙上贴一张“上下平安”的挥春;大门上贴一个“福”字或者是一张财神的画像;家里装饰招财进宝、花开富贵等的立体图形挥春;大门的门楣和两侧都贴上一幅寄托着新年愿望的对联。
3、年夜饭
除夕夜,广州人都会一家人整整齐齐吃年夜饭,寓意团团圆圆。但广州的团年饭不一定在三十晚上吃的,择好日子,年廿三祭灶后直到年三十都可以举行。饭桌上必定有几个寓意好兆头的团年饭食材:鸡(广州人常说“无鸡不成宴”)、鱼(年年有余)、猪手(横财就手)、生菜(生财)、烧肉(身壮力健)……
4、逛花街
“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千朵万朵睇唔哂……”这首家喻户晓的广州民谣,描述的正是老老少少一家人行花街的情景。在花街,金灿灿的年桔、艳丽的兰花、含苞待放的桃花……一盆盆年花摆放整齐等待市民挑选,市场随处可见的红色、金色新春装饰,以及看花买花的街坊,把人们提前带入了新年氛围。对广州人来说,春节前在花市逛上一圈才算圆满,寓意新年“行大运”。
5、摆年桔粤语中,“桔”“橘”与“吉”谐音,因而新春期间,家家户户摆上盆年桔,寄寓新年大吉大利、吉祥如意。有民俗专家认为,摆设年桔为春节助庆的做法,是广府首创。岭南湿润的气候十分适合柑橘生长。早在东晋时期,裴渊《广州记》就有“罗浮山有橘,夏熟,实大如李”的记载。人们在家摆放年桔时,通常会在上面挂上几个“利是”。在广东,红包叫“利是”,又称“利事”,也有人写作“利市”。“利市”一词在《易经》中就有记载,带有本少利多的意思。
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关于广州过春节的习俗了,小伙伴们你们还了解哪些呢?在评论区里留言吧。
广东人过春节期间的习俗有哪些?
广东春节习俗
从年前腊月廿三的灶神上天开始,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腊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然后整修房屋,购置新家具、新用品,添制新衣,购买与制作过年食品等。旧时初一,清晨有乞丐或孩子作“派财神”之俗。他们用小红纸写上“财神”二字,在各家门口高叫“财神到”,主家闻声开门接过小红纸“财神”,回以“利市”一封。
旧俗年初一那天,家人吃过早餐,开始行贺岁礼。晚辈向长辈道贺,然后平辈间互相作揖道喜。行礼时,互相要说些吉利的祝词,礼毕,长者向少者赏赐红包利市。接着出门拜年,从亲到疏,拜年时要携带自家制作的煎堆、油角,水果等作为见面礼。
广东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
3、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
4、送压岁钱是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年初一早上,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年,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早饭后,就各自向自己的亲朋好友拜年。但不能去远的地方。
5、谢灶 :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6、正月初二、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
7、正月初7吃7样菜,然后初7,要全家出去玩。
8、12点,要在家里守岁。
9、广东人过年一定要买一盆金桔,一盆水仙,或者一棵桃花。为什么桃花是一棵,而不是一支?是的,广东人是把整棵砍下的桃花树买回家的。桃花之于广东人,犹如圣诞树之于西方人。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10、广东的狮子与外省不同,称为“醒狮”。在制作上和舞法上都具有广东的特色。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其次是舞龙,广东的龙舞,名目繁多,千姿百态,不同的龙舞,寄托着人们不同的理想和愿望。春节是喜庆之日,耍舞的多是热烈奔放的彩龙、金龙和纱龙之类,白天舞布龙,晚上耍龙灯。至于踢踺子,是很久以前的传统文化。
广东人过年的传统风俗
扫尘
清洁衣物被帐,打扫屋顶屋角,洗净台凳桌椅的污垢,谓之“扫尘”。相传它始于古代人们除疫祛灾的一种迷信仪式。唐代盛行此俗。宋人是吴自牧所作的记录苏杭民间风俗的《梦梁录》云:“十二月尽,……士庶人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去年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
送灶君
以前,不论贫富,家家都有灶君神位,灶君是奉天上玉帝之命,到人世间视察善恶的,他的神位安在灶台的壁上,上贴大红纸写的“灶君之神位”几个大字;两旁有一副小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红纸下有一小型香炉,是户主每月初一、十五及逢年过节拜祭时插香烛用。到了灶君上天的十二月廿三晚,一些生活过得去的人家还要买一对用金纸剪塑成、高约12公分的灶花插在香灶两边,令昏暗的灶壁熠熠生辉。灶君坐镇人间,受每家之香火亦负起保护每家人平安健康的重任。
灶君上天,就是要在玉帝面前禀奏一家人的功与过。功大于过,天宫会赐福,反之会降灾祸。这天一大早,人们就会买两根带蔗叶的甘蔗,以作天梯;还要买拜祭的鸡、鱼、猪肉等三牲,有茶有酒,让他吃饱喝醉,以便在玉帝前说吉利的话。民间传说灶君是大老粗,不识字,故要在灶神下放二个柑或大橘,两片红糖,以甜味封住他的嘴说好话,又因他是粗人,故当晚又要到香烛店买刻印好的“奏岁”形如一纸报告书文。在写好的“奏岁”文章的空白处填写全家的门牌号码、人口、姓名及犯有某些对灶君不敬的事(如在灶前脱衣服、说粗话等),请其原谅等字眼,折好放入专门的信封(买“奏岁”时已备有)。
拜祭时,用纸做的黑色灶君衣是送给他去见玉帝时穿的新衣,与“奏岁”信,随纸宝香烛一齐烧掉,烧完后将糖与大橘放大米缸留待灶君年三十晚回来享用。
除夕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天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以备过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送压岁钱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看。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
广东人过春节有哪些风俗?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据说它的起源一直可以追朔到商周时期的“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年二十八,洗邋遢”,是广东人的传统习俗,普通话说法是“腊月二八大清扫”。泛指女孩子长大成人的一种过程,古代的女子到了十六岁就算是成人,这时候的女孩子懂得了爱美,知道了穿衣打扮,不再象孩童时期那样衣着邋遢,不修边幅。
广东过春节的风俗
1、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至除夕深夜举办迎春花市,数以百万计的人参加逛花市活动。
2、置鲜花。家家必置,包括摆年桔、摆水仙、插鲜花。广东人对花情有独钟,无论是高雅之士还是庸俗市井,过年都要买桃花等老几样,再配搭各种各样的鲜花。
3、谢灶:腊月二十三晚,送灶君老爷上天,叫“谢灶”、“送灶”或“祭灶”。祭灶的贡品有:一碗米,两砖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礼烧猪肉,一些蔗、桔,纸钱等。
4、醒狮。广东醒狮舞起源佛山春节期间的舞狮活动,除在广场表演之外,还沿街起舞,逐家逐户去拜贺,以示醒狮临门,安好吉祥,主人家则悬赏于门,包红挂青,让瑞狮去摘取,名曰“采青”。借此活动希望狮子能把好运带到家里。
广东过年的独特风俗有哪些?
独特风俗有谢灶、开油镬、办年货、洗邋遢、团年饭、行花街、斋日、上头柱香、逛祖庙、开年饭。1、谢灶是民间最传统的过年习俗之一。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晚,俗称小年夜,灶君上天向玉皇大帝述职,他忙碌了一整年,保佑各家各户灶火不断,饮食平安,人们为了表示感谢,给他饯行,叫做谢灶。2、“开油镬”是广府人过年的传统习俗,取“起镬”之意头,一般会炸蛋散、油角。“油角”用白话说是“有角”,寓意来年能出众,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里能喜事多多。3、办年货,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手工的年货日渐被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取代,家庭自制的年货越来越少,传统的习惯亦逐渐淡薄。不过仍有很多广东人坚持自制年货,炸煎堆、炸油角都会做。4、“年廿八,洗邋遢”,到了年廿八这天,都会将家中的香炉、房间以及除了厕所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打扫一遍,洗掉身上霉运。同时,人们还会换上新衣服,洗洗脚,让自己以全新的面貌来迎接新年。5、团年饭可以说是一年下来最重要的一顿饭了。在外打拼的游子,千方百计地赶回家,为了就是这一顿饭。团年饭上通常都有一些好意头的菜式,比如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发财就手的猪手等等。6、“年卅晚,行花街,迎春花放满街排,这朵红花鲜,那朵黄花大,千朵万朵睇唔哂。阿妈笑,阿爸喜,人欢花靓乐开怀。”很多人吃完年夜饭会再去逛一下花街,他们不志在买东西,而是图个好意头“行大运”。7、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便可以大鱼大肉。8、上头柱香,往往在年三十深夜,就有不少信众聚集在各大寺庙,等待新年钟声敲响,争上“头柱香”,为新年祈福。9、佛山祖庙舞狮迎新春,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不少乡镇都会举行舞醒狮的庆典,精彩的狮舞、热闹的气氛,年俗味特浓。10、大年初二早上,各家各户都要吃“开年饭”。开年饭”必有“生鸡”(雄公鸡),寓意“有生气”。吃过“开年饭”,已出嫁的女士携同丈夫和子女“返外家”,一般携带煎堆、油角、年糕之类的年宵品。
广东人过年的风俗
“年三十晚行花街,行过花街先过年”,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行过花街才是年。行过花街,广东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搞清洁迎新年,即“年廿八洗邋遢”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年。美好的节日,当然少不了美食,广东人会在二十九这天蒸年糕、炸煎堆,寓意“步步高升”。到了年三十,全家一起贴春联、吃团年饭,晚上十二点整,要放鞭炮接财神。大年初一就到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长辈们这天会派利是,也就是发压岁钱。
广东风俗是什么??
广东风俗——新年赠橘
饮凉茶 饮凉茶也是广州人常年的一个生活习惯。
广东人的风俗
在广东四大民系中, 广府民系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的岭南最早的居民共同体,操粤方言,主要居住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中、粤西一带。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州在19世纪中叶就已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华南商品交易中心。这独特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群体心态、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
旧时的“新春习俗歌”唱到:“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掸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从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起,广州谓之“入年关”,每日的活动都安排得紧紧的,上面那首民谣反映的是郊区农村的情况。城里则是二十三谢灶,二十四开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扫屋,二十七洗嘢,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贴对,三十团年。
迎春花市,是广州春节风俗的最大的特色。家家户户都在除夕逛花市,买鲜花,这是外地所少见的。一般家庭都买一枝桃花,一盆金桔,两头水仙以及一束菊花、芍药、剑兰、银柳之类。
小食方面,过去要炸煎堆、油角,家家必备,人有我有,近年已为中式糖果,高级点心所代替。另外,广州人喜欢蒸糕,主要有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糕分九层,名曰“九层糕”,象征“新春步步高”。
娱乐方面,民间至今仍有舞狮志庆的习惯,狮子队沿街起舞,谁家要招徕这一瑞兽,即悬“青”于门,内有“利是”(红包),少则18元,多则18O元,取个好兆头而已。
在人际交往中, “利是” 是必备的,亲朋相见,大人要给小孩“利是”,特别是市民阶层,十分讲究,要给“双封”,内包纸币多少都没有关系,但没有“利是”即为无礼,所以春节期间到广州人家作客,要多带几个红包呀!
“人日”游花地也是广州春节的一项活动。早在五代南汉时,广州芳村一带居民,就有种植花木的习惯。宋代以来,更广泛引种各种外来花卉,到清朝的时候,芳村花地的香花佳果,已发展到1000多个品种。清朝有个秀才叫沈复南,自称“无花不识”。然而,他到了广州花地,顿觉眼花缭乱,“识者仅十之六七”。清代中期以来,花地先后建立了大小园林3O多处,著名的大名园有留香、醉观、纫香、群芳、新长春、余香圃、翠林、合记等。每逢节日诞会,各名园都要摆设花局,供人观赏。有些国主和还邀集文人学士,吟诗联句,以助雅兴。他们还成立诗社画苑,如“花田”、“杏林”、“海楼诗社”等,都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诗书画社。纫香园主还特邀光绪年代的举人梁修,为园中诸花—一题咏,书于花木之前。后来又辑集成册,成为著名的《花埭百花诗》,刊印行世,名噪一时,流传至今。
从此以后,到花地赏花游园,品诗作对的人更多。特别是正月初七“人日”那天,游人更众,在游览中还要评选“人日皇后”,主理当天的事务。久而久之,相沿成习,形成了人日游花地的风俗。